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嚐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當年唐太宗李世明說,以史為鑒,可知興衰,那麼,朝鮮打韓國有什麼後果呢?我們都知道,美國曾經牢牢掌控著韓國的軍事權利,每次朝鮮一不高興就是打韓國,而等到韓國反應遲鈍的軍隊係統層層上報,經過美軍指揮官批準反擊之後,一般都過去十幾分鍾了,人家穀山大炮什麼的早就打完收工了。
雖然美國這麼操控著韓國,其實還有日本的軍權,可謂是極其的霸道,但霸權,其實也是是需要成本的。隨著美國經濟與日益高漲的軍費之間不匹配的矛盾,已經無力再繼續維持全球霸權的美國隻能放鬆對日韓的限製,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的事情。其實還有一個不怎麼受人關注的事情,主要還是中國國內的媒體沒有怎麼報道,那就是美國已經授權給了韓國,一旦他們遭到了朝鮮的攻擊,不需要向美國請示,直接就能立刻進行反擊。
那麼問題來了,朝鮮一旦打了韓國,韓國就真的敢反擊嗎?答案是……肯定的。作為一個“新興”的強國,至少是一個區域性的強國,其國家心態和國民心態必然是驕傲而自負的,古今中外無一可以幸免。比如剛建國的美國,感覺自己終於脫離英國人的掌控了,一種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於是他們決定也去幫助北邊的加拿大人解放一下。事實上,美國這邊就是一群農場主,他們興匆匆的跑過去,然後被加拿大騎警一波平推,連白宮MK-I都給燒了……無獨有偶,法國大革命之後,法國雖然不算是新興國家,但至少當時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是一個全新的政權,而且是大革命之後成立的新政權。他們懷著解放歐洲的遠大理想,然後被歐洲憲兵給逆推了……不隻是法國,作為它鄰居的德國也是一模一樣的情況。德意誌第二帝國和德意誌第三帝國都是這樣,它們的人民隨著國家的強盛漸漸有了大國心態,但是它們的國家卻依舊在舊有的社會體製下過得並不順心,於是有了一戰和二戰。即使是東方,中國也不鮮見,例如春秋五霸,例如西漢北擊匈奴,例如天可汗李世民,這其中其實都有社會形式倒逼國家政策的影子在裏邊。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民心可用。如果國家的國民們沒有了強國心態,結果就是如滿清一般,抱著一種毫無理由的傲慢,卻根本不肯正眼去看世界,結果國門一旦被外國的堅船利炮所洞開,虛弱的本質將會令人一覽無餘。滿清的緊鄰日本雖然凡是喜歡賭國運,但或許真的是天命如此,他們趕上了好時候,在民心可用之際,連續賭贏了好幾次事關生死的國運之戰。也就是最後因為實力差距太過於懸殊,麵對開掛的美帝航母下餃子,即使天命在身也對掛逼無可奈何。
所以說,隨著韓國從亞洲四小龍開始,在經濟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之後,民族自尊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膨脹,而強大的民意會迫使政府對於一切敢於對自己進行挑釁的行為進行強硬的回擊。事實上中國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建國之後土改分田地,正是民心可用的時候,突然金太陽入侵韓國,結果被美軍一波反推到了鴨綠江,如果美軍跨國鴨綠江怎麼辦?中國打還是不打?用什麼名義打?打了之後要是遭到美帝核彈空襲怎麼辦?種種考慮,都敵不過民心向背,這一立國之仗如果不打,不敢打,打得不夠堅決,打得不夠漂亮,結果就是國內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民心會隨之蕩然無存。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不管是什麼大幹快上,趕美超英,跑步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之類的口號國民那麼積極響應的原因,因為民心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