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的鴉片大王——坤沙(1 / 3)

“金三角”的鴉片大王——坤沙

“金三角”是當今世界三大毒品產地之一。鴉片貿易在這個“沒人管”的獨立王國曆來都是一樁公開的買賣。繼羅興漢之後的鴉片大王坤沙就是“金三角”之主。他的本事不僅隻表現在販毒方麵,他治軍恩威並重,對於吸毒的部下一律槍決。

坤沙說,我是撣邦的領袖,販毒是為了我的民族解放。

他以鴉片大王而聞名,但有的外國記者則說,他簡直是一名宣傳鼓動家,在社會活動方麵很有能耐。

2.1“金三角”的罪孽

最初的“金三角”不過是泰國、老撾、緬甸交界處的一塊土地。湍急的湄公河常常夾雜著大量泥沙,倒灌進入夜賽河,久而久之,便在兩河之間形成了一塊小小的三角洲。這塊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每年三四月份,莊稼一片金黃,“金三角”因此而得名。

今天人們指的“金三角”地區,範圍要寬得多,它包括緬甸東部薩爾溫江兩岸,撣邦高原,泰國西北部清萊府、夜豐頌府和清邁府一帶,還包括老撾西北部琅甫塔盛豐沙裏盛琅勃拉邦省和南塔河沿岸。“金三角”總麵積在15萬至20萬平方公裏之間,但其實際麵積到底有多大,誰也無法弄清楚。“金三角”的“金”字在如今更多的是指這兒出產的毒品為毒果們撈取了無以計數的美金。

“金三角”的大部分地區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崇山峻嶺,遍布密林,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極適於罌粟生長。但該地區交通極為閉塞,除了有一條簡易公路從泰國清萊府的首府清萊通向“金三角”的中心腹地——泰國的萬欣德鎮外,各村寨之間主要由羊腸小道所聯結,馬幫仍是這裏的主要運輸方式。如果山民種植罌粟以外的其他經濟作物,收獲後要自己肩挑背扛,長途跋涉兩三天,才能在平坦地區找到買主,實在“得不償失”。

而種植罌粟,不需種植者出屋,就自有買主上門,甚至買主就常駐在村寨裏。

“金三角”的山民靠種稻米作口糧,種鴉片換現金。

鴉片是現金的等價物,有了鴉片就能有現金,有了現金,就能買金銀首飾、槍支、牲畜和收音機,還可求醫看病,況且罌粟的價值要比其他經濟作物高得多。

“金三角”也是一個多民族地區。瑤、苗、濃、拉枯、僳僳、佬、撣(泰)、佤、阿卡(哈尼)、克那等各族山民在這兒的成百上千個村寨繁衍生息。許多民族中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國籍,也不知邊界為何物。關於“金三角”的人口總數,一般認為共有3000多個村寨,100多萬人口,但確切數字,自然誰都無法弄清楚。

“金三角”是緬甸、泰國和老撾三國的結合部,也是這三個國家的邊境地區。“山高皇帝遠”,三國政府的手難以深入,鞭長莫及。它因此是個“三不管”,實際誰也不願認真去管的地方。

長期以來,這裏就活動著多股反政府武裝和其他毒品武裝。又因盛產鴉片,所以成為“冒險家”的樂園。

“金三角”山區裏的許多土著民族如苗、僳僳、瑤、阿卡等族直到現在,仍然保持著刀耕火種的習慣,其村寨圍繞著新辟耕地不時遷移。這一原始生產方式很適宜種植罌粟。因為種罌粟無須高明複雜的技術,當人們把一片片茂密的叢林砍倒燒毀後,僅肥沃的腐殖層就可以連續幾年使鴉片豐收。當地力耗盡時,又開辟新的耕地,反正那裏眼下還有無邊無際的土地可供利用。隻是森林遭到了嚴重破壞,長此下去,自然會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

是誰把第一粒罌粟種子撒在了“金三角”,使這塊千百年來曾與世隔絕、根本不知鴉片為何物的“世外桃園”變成了世界著名的毒窟、罪惡的淵藪呢?

西方學者觀察、研究的結果——正是西方人自己。

早在1825年英國占領下緬甸不久,一家英國公司便把大量罌粟種子運進了撣邦;1886年英國占領整個緬甸後,強迫撣邦人民大規模種植罌粟,鴉片產量亦十分可觀。英國殖民者曾把這裏生產的鴉片大量運到中國銷售,牟取暴利。此後,罌粟花便在撣邦地區一直開放,並曾蔓延到緬甸的克欽、欽、克耶、曼德勒、勃固、實皆、馬圭等邦、剩因此,英國人是“金三角”罌粟的最早播種者。

看到英國人從鴉片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當時已占領印度支那地區的法國人也垂涎三尺,便組織印度支那地區的富商大賈,從“金三角”向自己控製下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撾三國大規模販運鴉片,從中抽取巨額稅金。以後,更幹脆直接派遣“專家”到越南、老撾北部地區,向苗、瑤、佬、泰等土著居民傳授罌粟種植、鴉片收割、提煉和銷售等方麵的技術知識,使這些地區的鴉片生產迅速發展起來。和英國一樣,法國從鴉片販賣中掠奪了巨額金錢。據統計,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從印度支那掠奪的金錢總額中有一半來自鴉片貿易。這個地區的少數民族酋長們也從鴉片貿易中撈到好處,在崇山峻嶺中過著王侯般的生活。而法國人留給當地廣大少數民族的,則是貧困、愚昧和新的罪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重返印度支那,為了對付共產黨,法國和當地的部落酋長再次聯合起來。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法國人購買對方生產的鴉片,而少數民族首長則答應以千萬之眾“協助”法國人打共產黨。這樣,老撾西北部地區,即“金三角”中屬於老撾的那一部分,罌粟種植和鴉片貿易依然保持著“繁榮局麵”。

到了本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人填補了法國人在印度支那遺留下來的“真空”,幫助甫越西貢政權作戰。美國政府如法炮製,派遣中央情報局官員,幫助老撾上寨山地民族(主要是苗族)中的反共酋長們訓練、組織武裝,發給精良武器,拉他們打共產黨。但是,隻有在美國答應購買對方的鴉片之後,才換取了山地民族的支持。最初,美國把收購的鴉片運回國內提煉成麻醉藥品,供醫療部門使用。但為時不久,就供大於求,無力“消化”了。於是,美國幹脆撕下人道主義的麵紗,與毒梟合作,轉而向東南亞各國和其他地區推銷。這樣,在東南亞地區就陸續出現了許多販毒集團。它們在鴉片收割季節,麋集“金三角”,瘋狂收購。而在越南作戰的美國士兵為了尋求刺激,也大量吸起毒來。而且除本身吸毒外,還利用種種條件把毒品夾帶回國。一時間,越南的西貢競成為東南亞最大的毒品集散地。

“金三角”的鴉片貿易在1960年以後進入“黃金時代”,它生產的各種毒品無聲無息地向西方各國和世界各地湧去,強烈地震撼著整個世界。目前,在這塊殺機四伏、神秘莫測的,“三不管”地帶,起主要作用的有三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當地的山地民族,這是“金三角,,種植罌粟的主力。他們經濟落後,生活貧困,無文化教育可言。他們把鴉片當成醫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因此導致許多人(包括七八歲的兒童)吸食成癮。這也是“金三角”鴉片禁而不絕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股力量是國民黨軍隊殘部。

第三股力量是武裝販毒集團。自“金三角”鴉片貿易“興旺發達”以後,許多不法之徒看到其中大有油水,便紛紛成立走私武裝,大於毒品貿易,控製了毒品的收購、提煉和走私活動。

一般專家認為,“金三角”的罌粟種植麵積達67000公頃,其中緬甸最大,達60000萬公頃左右,泰國和老撾備為3500公頃。一般年產鴉片1200噸左右,有的年份高達1000噸。緬甸鴉片種植多,自然產量就大,年產量在900—1200噸左右,老撾年產量為200—300噸,泰國產量相對不多,僅35噸左右。

在“金三角”地區,鴉片貿易是一樁公開的買賣。任何人都可以像購買其他日用品一樣在集市上買到鴉片。還有專門為痛君子們服務的各類煙館。例如在緬甸撣邦東部一些村鎮、集市南坎、八莫、木姐、姐高等地,都有這樣的鴉片零售店、煙館和煙攤。煙價一般大約為1200緬元一磯(當地的一種計量單位,每比大約等於1.5公斤),如按人民幣計算,大約為200元1公斤。

在“金三角”地區,當地居民消費的多是未經加工提煉的生鴉片,由於“近水樓台”,許多人都吸食鴉片。據調查,在泰國北部的山地民族中,阿卡族約16.5%的男性有煙癮。其他山民吸食鴉片的比例分別為:苗族12。7%,瑤族10.2%,傈僳族5.1%,克倫族2.3%。

然而,“金三角”地區鴉片產量的絕大部分(約占年產量的80%至90%)及其提煉後的產品——各種等級的嗎啡和海洛因等,被走私到整個東南亞以至世界上許多地區,主要是通過東南亞的重要港埠分別運往日本、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國。

至於轉口部分,則主要從曼穀、科倫坡、新加坡、香港和新德裏等機場走私到歐美。

在60年代以前,從“金三角”走私出去的,大多數是未經提煉的生鴉片。此後,走私出去的主要是海洛因,因為從鴉片中提煉出的海洛因等毒品(大約每10噸鴉片可提煉1噸海洛因)既可吸食,又可作針劑注射,在西方國家十分暢銷;而且價格昂貴,體積輕微,便於攜帶,適於走私。每年由“金三角”生產出來的毒品中,有50—60噸海洛因,全部走私到東南亞和美國等各地。為了把毒品運出,販毒分子找了許多巧妙辦法,如藏在豆芽清洗機裏、塞在瓷塑像裏、密封在鍍錫鐵皮罐裏,上麵還貼有荔枝罐頭的標簽,或者把毒品縫在出口的金魚肚子裏,還有的把毒品裝進避孕套,然後咽到肚子裏,再飛往西方國家。

“金三角”的毒品買賣中心為緬甸的班羊鎮,毒梟們在這裏購買毒品後,利用騾馬馱運,經人煙稀少的邊沿山區運到緬甸邊境的勵罕。由班羊鎮到猛罕,徒步需20餘天。沿途重巒疊嶂,虎豹出沒,土匪眾多。毒品走私者為防備猛獸吞噬和當地強人攔截及抗拒政府關卡武裝人員的圍捕,大都組織成煙幫結夥而行。

各煙幫配備武器。武器裝備的多寡、優劣,全視煙幫資本多少、組織大小而定。槍支大多為卡賓槍、衝鋒槍、來福槍、三八式、七九式、輕重機槍甚至小型迫擊炮。組織強大的煙幫,騾馬多達上千匹,人員二三百。最小的煙幫也有騾馬百餘匹,人槍二三十。鴉片運抵猛罕後,批發或分銷給來自泰國、越甫、老撾、柬埔寨,甚至馬來西亞和其他國家的毒品販子,轉運或輸出到東南亞其他國家和世界其他地區。

在“金三角”地區,販毒集團強迫當地山地民族賣出的鴉片價格,不過每公斤70—90美元,提煉為海洛因後,也不過每公斤800—100美元。但在曼穀黑市上,每公斤海洛因的價值1. 5萬至2萬美元;而在西歐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其黑市批發價上漲為12萬美元;當海洛因在美國紐約時,黑市批發價又上升到20萬至22萬美元;但若拿到其他美國城市零售時,每公斤海洛因可價值230萬美元。為什麼會有這樣高的利潤呢?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毒品販賣是非法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采取各種措施,對走私、販賣鴉片、海洛因等毒品“圍、迫、堵截”。

因此,這些毒品最終到達吸毒者手中,得經過重重“關卡”,這就使得其價格不斷上漲;第二,痛君子們消費的海洛因,並非純度很高的海洛因,而是經過層層中間販毒者加入其他物質,諸如奎寧、砂糖、頭痛粉等,最終成為海洛因含量很小的毒品,並不斷提高價格所致(最純度可由最初的80%下降為3—5%)。我們以美國市場銷售的海洛因毒品為例說明。

跑外的毒品商在泰國曼穀買到海洛因含量為80%的毒品。

運到國內賣給第一道中間商,每公斤價格5萬美元;第二中間商在其中加入砂糖和奎寧(每公斤海洛因加1公斤砂糖和奎寧),使之成為海洛因含量為40%的粉末,以每公斤6.5萬美元出售給第二中間商;第二中間商買到海洛因含量為40%的粉末後,再往每公斤中加入600克砂糖,分裝在250克的小包,每包售價1.5萬美元;零售毒品商買到這種小包裝粉末後,再一次加入砂糖,使其成為海洛因含量僅為3—5%的粉末,分裝成更小的包,分發給街上的小毒販出售。這樣,原先在“金三角”每公斤800至1 000美元的海洛因,此時便成為價值2硼萬美元以上的昂貴毒品了。

2.2 “國軍93師”與毒梟

1950年3月9日,國民黨在大陸上的最後一支部隊800餘人在解放軍的追擊下,越過西南邊境,闖入緬甸境內,當時這支殘軍的領導人是國民黨第八軍237師709團少將團長李國輝。在緬甸東部重鎮大其力的一個村子小孟捧,李國輝與另一股殘軍600多人彙合,這支殘軍的統領是國民黨陸軍26軍93師278團副團長譚忠。兩股部隊合並為“複興部隊”,李國輝任總指揮兼709團團長,譚忠任副總指揮兼278團團長。

李譚“複興部隊”開始招兵買馬,擴充隊伍,來投靠的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流動在中緬泰老邊境的商業馬幫組織,另一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遠征軍留下的散兵遊勇。“複興部隊”從1 400餘人擴充到3000餘人,成為“金三角”

一支不可一世的武裝力量。

中國遠征軍是1942年以後進入緬甸幫助抗日的,加入這支部隊的第六軍中有一個師,其編號為93師。由於他們曾在中緬邊境的車佛南地區駐紮長達五年之久,在當地頗有影響。同時,遠征軍潰敗後,許多其他部隊被並編為93師,所以中緬泰老邊境的各族老百姓幾乎都知道93師,無論是遠征軍的殘部還是解放戰爭被趕到“金三角”一帶的國民黨殘部,他們都稱之為93師,當然“複興部隊”也不例外。盡管李國輝一再聲明“複興部隊”有別於93師,但當地人還是習慣稱呼他們為93師。

1950年8月,原國民黨第八軍軍長、雲南省政府主席、省綏靖公署主任李彌從台灣來到“金三角”,奉蔣介石命令,接管並改編了這支“複興部隊”,709團改編為193師,李國輝任師長;278團改編為93師,新派彭程為師長。新派呂國銘為26軍軍長,指揮上述兩個師。彭程和呂國銘何許人也?彭程原是26軍某團團長,大陸解放後在香港做生意。呂國銘是原中國遠征軍93師師長,他抗戰後即離隊,在緬甸做生意。彭呂都是李彌的舊友,先棄軍從商,又棄商歸隊。

這樣,李彌宣布撤銷“複興部隊”番號,成立“雲南反共救國軍”。1952年,台灣派來700餘名官兵增援緬北的殘軍,1953年擴充到18500餘人,由於與緬甸政府軍發生軍事衝突,在聯合國和國際輿論的監督下,1953年11至1954年3月,五、六千人撤到台灣。但有一部分殘軍留下來了,主要是93師等部。

1954—1955年緬軍又對殘軍發動了攻勢,蔣介石隻好派柳元麟返緬收拾殘局,柳元麟搜羅殘軍4500多人,成立“雲南人民反共誌願軍”。

柳元麟,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原來是李彌“雲南反共救國軍”總部副總指揮,他這回當了總指揮以後,啟用了兩個副總指揮,一個是彭程,另一個便是“金三角”地區頗有影響的人物段希文,段希文是殘軍後期李國輝式的人物,雲南講武堂出身,娶“金三角”土司刀棟材的侄女為妻,1961年:月,緬軍精銳5000人同中國人民解放軍互相配合,向柳元麟部發起進攻,柳部潰不成軍。在這以後,柳元麟率領逃到老撾的殘兵,撤回台灣。但是段希文和他的第五軍雲南鎮康子弟兵沒有撤,他們仍然留在“金三角”。1964年春,段希文率部向泰國政府投降,以後改編為“泰北山區民眾自衛隊”。有趣的是,不管殘軍番號怎麼變,隸屬於誰,當地少數民族群眾仍稱他們為“93師”。泰國政府規定殘軍不得再做鴉片生意,殘軍部隊和眷屬隻好種些穀子、大豆等作物,生活條件艱苦。

1980年殘軍首領段希文去世,五軍參謀長雷雨田接班,就任“泰北山區民眾自衛隊”總指揮,李文煥仍為副指揮官。雷雨田原名張炳寺,1918年生,雲南建水納溪人,係段希文老部下,村民們稱他為“雷將軍”、“93師師長”,他們在泰國境內建立了一個“自立村”,村中有正規軍600多人。基本上寫漢字,講漢語,許多人已入泰國國籍,並在當地成親。;1985年底,日本《現代》周刊特派記者鬆本利秋,獨自潛入神秘的“金三角”地區,進行了一個半月的采訪。他來到93師的駐地——離緬甸清萊不遠的小鎮美斯樂,會見了雷雨田。他是這樣描寫的:雷將軍家在村中僻靜處的小山崗上,住宅規模不算大,卻像要塞那麼堅固,房屋四周掘有塹壕,設有崗哨。雷將軍從不輕易在外國人麵前拋頭露麵,聽說是提防紅色恐怖分子行刺。可我在他家客廳采訪時,其神情始終泰然自若。客廳裏有許多台灣出的書,與軍事有關的居多。書櫃上擺著國民黨要人的肖像。

對於鬆本的采訪雷雨田是這麼回答的:

“有關鴉片的事我們一概不介入。現在的當務之急乃是歸順泰國成為泰國公民。誠然,回故鄉中國的欲望很強烈,但是,我覺得為了我們的安定生活,必須住在自由的泰國。現已決定在此定居。”

是否真的“93師”與“金三角”的毒品關係不大?是否真的像雷雨田所說的那樣”一概不介入”呢?其實不然。

當50年代一開始,國民黨兵敗西南,遁入緬境時,惶惶若喪家之犬,饑不擇食,慌不擇路,也許根本就沒有想到鴉片,連美麗的罌粟花也無暇多看一眼。不過在這片蠻荒之地,許多山民都是以種植鴉片為生,何況立足未穩。腹背受敵的殘軍?

“近墨者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殘軍也不例外。當年李國輝立足“金三角”

的秘訣就是“三三式”,將他的“複興部隊”分成三股:一股開荒種地,伐木蓋房,解決溫飽;一股招募新兵,嚴格訓練,以備不時之需;最後一股便是投入馬幫運輸業,或自己組織馬幫,或者用武力為馬幫保鏢,向泰者邊境販運鴉片,換取金錢。殘軍這種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段希文選擇美斯樂作為“93師”的根據地,也仿效了其前任李國輝的做法。美斯樂是傈僳人集聚地,種植罌粟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來源。他們涉足毒品,除了生存本能的要求之外,還有深刻的曆史根源。因為“93師”

骨幹成員不少是雲南出逃的地主惡霸、馬幫首領、大煙販、舊軍官,經過舊中國的大煙“素陶”,他們對罌粟並不陌生。在殘軍拚湊的人馬中,也有一些當地的天真好奇的少年,投入殘軍門下。不容忽視的是,正是在這些跟隨殘軍摸爬滾打的孩子中,成長起“金三角”最負盛名的“鴉片將軍”和“鴉片大王”,他們的名字一個叫羅興漢,一個叫坤沙。

2.3 “鴉片將軍”的發跡

“金三角”的第一個大毒梟是羅興漢及其販毒集團。該集團在“金三角”的活動,使得“金三角”成為舉世聞名的毒窟、並孕育了下一個更大的販毒集團——坤沙集團。

美國銷路最廣的雜誌之———《讀者文摘》曾經把羅興漢稱為“鴉片將軍”。

如果我們把東南亞“金三角”稱為“鴉片王國”的話,那麼這位“鴉片將軍”就是該王國第一代”王朝”的創建者。

羅興漢(L0 Hsing - han)生於1934年,緬甸撣邦果敢人。

亦說他是華裔,羅興漢是他的中文名字,但從羅興漢的曾祖父起,羅家就一直住在果敢,他的緬甸名字叫“畏蒙”。羅興漢出身大戶人家,是村中首富,其父人稱羅四老板,有四個兒子。

1948年羅興漢考入果敢縣官立小學,畢業後,進入軍事進修班,是該班最年輕的一個,學習成績一般,但野心很大。

50年代初,當他還是一名十多歲的少年時,就替流竄在當地的國民黨殘軍軍官跑腿打雜,頗受喜愛,因而給他起了“羅興漢”這樣一個中國名字。

從軍事進修班畢業後,羅興漢任當地楊家家族武裝的分隊長。楊家是果敢縣最有權勢的“地頭蛇”。有一年,羅興漢閑居家中,染上了賭博惡習,輸錢舉債,同父親鬧翻,多虧楊家二小姐幫忙,使他跳出了賭場,還清了債務,又開辦了一個專門銷售大煙的公司。由於這個家族武裝的頭子吉米·楊受到緬甸政府軍的圍攻,所以他們又投入到逃來緬甸的國民黨殘軍的卵翼之下,大概這個時候,羅興漢也加入了“國軍”。1961年5月:日,當“國軍”第二次撤回台灣後,“金三角”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楊家家族武裝被政府軍擊潰,四處逃散。羅興漢自己統領一部分“楊家兵”,回到果敢地區,專門替鴉片商人長途販運充當保鏢,他的嫖局的生意越紅火,勢力就越大。不久,他被緬甸政府抓起來,以為他卷入了“撣幫獨立運動”,羅興漢進了監獄連聲喊冤,聲稱自己曆來效忠政府,並不關心“獨立”。緬甸政府果然很快將其釋放,配給人馬槍支,委托他為果敢自衛隊隊長,讓他回果敢鎮壓“叛亂”部隊。羅興漢“有奶便是娘”,利用政府的“上方寶劍”,趁機擊潰和瓦解了楊家武裝,自己取而代之,當上了“果敢縣人民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