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產值和利稅最高的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它位於首都市區西南50公裏的燕山腳下。在方圓36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建有44套煉油、化工、化纖生產裝置,擁有職工4.3萬人,下設31個廠、院、公司,形成了完整的生產、基建、科研、設計、經營、教育和生活服務體係。每年可加工原油700萬噸,生產合成橡膠6萬噸,塑料26萬噸,聚酯4萬噸,有機化工原料30萬噸,在全國同類產品總產量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燕化公司已能生產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蠟、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順丁橡膠、聚酯、苯酚、丙酮、乙二醇、苯、烷基苯、硝酸銨等78個品種172個牌號的石油化工產品,其中三分之一以上被評為國家、部(總公司)和北京市優質產品。產品不僅暢銷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還遠銷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信譽。
燕化公司自一九六七年動工建設,到一九八五年累計,基建投資達到32.26億元,形成固定資產原值25.15億元。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67.76億元,實現利稅129.81億元,相當於建設總投資的4倍多,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一九八五年完成產值25.79億元,實現利稅13.15億元,在全國大型聯合企業中名列第三。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燕化公司的生產建設曆來十分關懷。周恩來、朱德、葉劍英、胡耀邦、趙紫陽、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視察,作了重要指示。建設期間,北京市和中央有關部委的一大批老幹部、老專家曾參加領導、指揮工作,為燕化公司的建設與發展奉獻了才華和智慧。
燕化公司的建設和發展也為國內外所關注,成為首都工業和石油化工行業的一個“窗口”。公司先後接待前來參觀訪問的外國黨政代表團10餘批、駐華使節176名、外國廠商和工程技術人員1200多人。這些外事活動,對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了解、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起了橋梁作用,同時也向國外展示了中國石油化學工業的基礎和水平。
一、生產建設
燕化公司隨著中國石油化工的崛起而逐步發展壯大,生產建設經曆了四個發展階段。
(一)建設東方紅煉油廠一期工程。
六十年代初大慶油田開發後,為解決首都和華北地區對石油產品日益增長的需要,一九六七年二月十四日國家批準在北京建設一座原油年加工能力為250萬噸的煉油廠。當時,由於受“左”的幹擾,按照“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把廠址選在了北京市房山縣周口店附近,定名為東方紅煉油廠。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一日,石油部審查批準了東方紅煉油廠擴大初步設計,決定建設一座較為完整的燃料—潤滑油型煉油廠。一期工程安排了年處理能力為250萬噸常減壓蒸餾裝置、120萬噸催化裂化裝置、50萬噸減粘裝置及其相應的儲運係統和公用工程;二期工程安排了鉑重整、丙烷脫瀝青、糠醛精製、酮苯脫蠟、加氫精製等共10套生產裝置。
由於東方紅煉油廠的建設被列為國家重點工程,為了加快建設速度,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建設會戰。石油部蘭州煉油廠安裝公司、撫順石油煉廠建設工程公司、勝利煉油廠紅旗總隊等單位承擔了裝置區的建設;北京市第六建築公司、市政公司、設備安裝公司等承擔了土建工程和公用工程;房山縣民工和北京石油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院校師生也參加了會戰。一九六八年上半年,80多名先遣人員靠人拉肩扛毛驢馱的辦法,把施工機具和器材運到了鳳凰亭裝油站台施工現場。他們日夜揮錘握釺,開鑿出10個10米深的豎井和兩個平洞,進行萬噸級定向大爆破,拉開了會戰的序幕。一九六八年八月,生產裝置正式破土動工興建。蘭州煉油廠安裝公司組織力量苦幹三個月,完成了160多噸重的常壓蒸餾塔現場預製任務。撫順石油煉廠建設工程公司憑借隊伍的技術力量雄厚、施工機具配套等優勢,僅僅用了八個月時間就建成了催化裂化裝置。整個煉油廠一期工程建設,在14000多名建設者和27個省、市、自治區,400多個協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於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全部建成,一次投產出油。一九七○年,加工原油254.53萬噸,生產汽油、煤油、柴油總量達到116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5.21億元,實現利稅1.1億元。
(二)建設綜合利用煉油廠氣體資源的4個化工廠。
在東方紅煉油廠即將建成投產之時,為了開展石油化工的綜合利用,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北京市和燃料化學工業部聯合向國務院呈報了《關於東方紅煉油廠進行石油化工綜合利用的請示報告》(簡稱九·二三方案),擬利用煉油廠的石油氣體、苯類、輕汽油等生產化工產品和合成橡膠、合成塑料、合成纖維等三大合成材料,以滿足首都工業和民用的需要。規劃項目共35項,其中煉油11項、化工24項。國務院批準這個報告後,為了統籌規劃、加強領導,確保擴建方案的實施,一九七○年七月成立了北京石油化工總廠,統一領導該地區的生產企業、建設單位和設計機構。廣大建設者在石油化工總廠的領導下,連續奮戰三年,完全用本國的技術、設備,先後建成了22套煉油、化工裝置及其相應的機電、儀表、動力、儲運等配套工程。除原油年加工能力擴大到400萬噸,並建成潤滑油生產係統外,又組建了4個化工廠。它們是:以煉油廠催化裂化副產丁烯—2為原料生產順丁橡膠的勝利化工廠;用蠟下油經裂解製取α烯烴,再與苯縮合生產合成洗滌劑原料——烷基苯的曙光化工廠;用催化幹氣生產合成氨,再進一步加工成濃硝酸和硝酸銨的東風化工廠;利用液態烴中的丙烯和重整裝置生產的苯經烴化反應生成異丙苯,再經氧化分解而生成苯酚、丙酮和從重整碳八分離乙苯再經脫氫聚合生成聚苯乙烯的向陽化工廠。到一九七三年,北京石油化工總廠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石油化工聯合企業。
在這個期間建成的化工裝置,其技術都是國內自己開發的,有些裝置的技術水平居當時國內領先地位。順丁橡膠生產裝置,是利用石油六廠的中試裝置直接放大到工業生產規模的。在生產過程中,勝利化工廠和有關科研單位聯合攻關,解決了掛膠等一係列技術難題,為發展中國的合成橡膠填補了空白。利用蠟裂解法連續製取烷基苯的生產裝置,其產量占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為供應輕工市場對洗衣粉的需要做出了貢獻。但是,也有些裝置沒有經過技術、經濟的可行性研究,工藝落後,消耗大、成本高,汙染嚴重,經濟效益差,有的工藝不過關,致使建成後開開停停,造成不應有的經濟損失。
(三)建設引進的“四烯”裝置。
七十年代初,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國家決定從國外引進化纖、化肥技術和設備,加快石油化工的發展速度。一九七二年九月,在北京市、燃化部主持下,對“九·二三方案”進行研究後,發現原方案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產品品種多、規模小、效益差;二是一批工藝不過關、“三廢”汙染嚴重。為此,決定對原方案進行調整,擬從國外引進一套年生產能力為30萬噸的乙烯裝置及其相應的大型配套項目。一九七二年九月九日,燃化部向國家計委作了《建設北京石油化工基地和北京石油化工總廠擴建問題的報告》。同年十二月,根據上級指示精神編製了擴建工程任務書,並與日本東洋工程公司簽訂了引進30萬噸乙烯裝置的合同。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國務院批準了北京石油化工總廠擴建工程計劃任務書,同意引進年生產能力為18萬噸的高壓聚乙烯、8萬噸聚丙烯、4.5萬噸丁二烯抽提裝置,以及6萬噸乙二醇、10萬噸脫烷基製苯、2.7萬噸對二甲苯和4萬噸聚酯等配套裝置。為提供30萬噸乙烯所需的120萬噸輕柴油原料,還新建一套年處理能力為250萬噸的常減壓蒸餾裝置和與上述主體裝置相適應的水、電、汽等係統工程、民用設施。同時,取消“九·二三方案”中尚未建設的異戊橡膠、有機玻璃等11個項目。
以30萬噸乙烯為中心的擴建工程的特點:一是工程量大。由國外供應的材料設備達3萬噸,最重的塔500噸,最大的換熱器75噸,這些都是國內石油化工行業從未有過的。二是技術要求高。裂解爐最高溫度為1200℃,深冷分離的最低溫度為-165℃;高壓聚乙烯最高聚合壓力為2650公斤/平方厘米,而且選用的合金材料多,安裝精度高。三是工程項目多,建設單位多。擴建工程共有36個單項工程,由國外3個國家、9個承包公司分包,國內11個設計單位、16個建設安裝單位參加建設。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擴建工程破土動工。最先開進工地的國家建委第一工程局土方工程隊采用深井連鎖大麵積爆破方法,用了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搬掉了五個山頭、填平了三條溝,完成了180萬土石方任務。燕化公司建築安裝公司承擔4具1500立方米巨型球罐的拚裝焊接任務,材質是低溫高強鋼板,施焊前要預熱到120℃,每道焊縫要焊15遍,工藝十分複雜。由於工人們的積極努力,隻用六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原計劃十個月的任務。乙烯裝置丙烯精餾塔高83.4米,內徑4.5米,總重量565噸。在吊裝時,日方推薦采用龍門扒杆、偏心、光體吊裝法,最大吊裝重量320噸,大量的保溫、照明等安裝工作要等塔體安裝就位以後再做。建築安裝公司的職工為了爭取時間,決定整體吊裝。他們在全國8個化建公司以及清華大學工程力學係老師的大力協助下,采用國內傳統A型扒杆整體吊裝方案,把附塔管線、梯子平台、儀表、照明和保溫設備全部在地麵安裝好。一九七五年三月三十一日上午,國內煉油化工建設史上第一具重達565噸的巨塔,隻用六十七分鍾就不磕不碰、穩穩當當地立在了30萬噸乙烯工地上。
擴建工程會戰得到了北京市及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援。進口材料一批批運抵口岸,其中有不少是超長、超高、超重的大件,給運輸增加了困難。北京市計委組織交通局、鐵路分局、供電局、電訊局、運輸公司十五場等十幾個單位組成一支大件運輸隊,三天三夜把全部設備安全無損地運到了現場。
一九七六年五月八日,年生產能力為30萬噸的乙烯裝置建成投油,第九天生產出了合格乙烯,實現了一次試車成功。同年五月十八日,丁二烯抽提裝置投料試車,僅用六十六個小時就生產出了合格的丁二烯;六月七日,高壓聚乙烯裝置投料試車,投入催化劑後兩個小時就生產出合格的高壓聚乙烯;六月十七日,聚丙烯裝置投料試車,二十二小時後就生產出合格的聚丙烯顆粒。中日雙方代表分別於十月六日、十二月十日、十二月三十日進行了交接驗收簽字。
以“四烯”為中心的擴建工程的建成投產,使燕化公司成為一個完整體係的現代化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標誌著中國石油化工工業向世界先進水平跨躍了一大步。一九七七年,燕化公司原油年加工能力達到700萬噸,實際加工原油566.59萬噸,生產高壓聚乙烯13.17萬噸,聚丙烯5.21萬噸,順丁橡膠2.18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17.06億元,實現利稅10.26億元。
(四)進一步完善配套。
一九七七年,30萬噸乙烯擴建工程全麵投產後,總體設計方案發生變化,外供乙烯、丙烯分別多餘1.5萬噸和3.2萬噸,碳五中的異戊二烯、裂解汽油中的碳九等化工原料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為了完善配套,提高綜合利用深度,燕化公司向上級申請增建乙醛、醋酸、苯酚丙酮、間甲酚、丙烯酸酯、異戊橡膠、製苯、甲苯酚、合成氨、製氫、柴油加氫、糠醛精製及熱電站等13套生產裝置。翌年七月十一日,國家對增建配套加工裝置計劃任務書作了批複,同意引進乙醛(包括醋酸)、苯酚丙酮、間甲酚3套裝置,後因國民經濟調整而緩建。一九八二年,國家計委再次批複同意恢複年加工能力8萬噸苯酚丙酮、1.2萬噸間甲酚兩套裝置的建設。到一九八五年,主體設備安裝完工。為了提高和改進塑料原料質量,開展塑料製品應用技術研究,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經上級批準,燕化公司以補償貿易形式引進了地毯裝置(500萬平米/年),聚丙烯編織袋(3500萬條/年)、聚丙烯雙軸定向拉伸薄膜(3200噸/年)、增強聚丙烯(2000噸/年)、聚丙烯注射成型和熱成型(2500噸/年)、蠟燭加工(1200噸/年)等裝置。以上項目,基本上是利用本企業的聚丙烯、順丁橡膠作原料,利用已有的公用工程條件,開發下遊產品。一九八五年,全公司加工原油589.52萬噸,生產高壓聚乙烯18萬噸,聚丙烯8.65萬噸,順丁橡膠4.78萬噸,聚酯3.3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25.74億元,實現利稅13.15億元。
燕化公司的建設與發展是在當時十年動亂的特定曆史條件和環境中規劃和建設的。從規劃方麵看,把東方紅煉油廠廠址選定在山溝裏,給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先天不足,加上《九·二三方案》原是立足於國內小規模、多品種的水平上,它的實施更加重了布局的不合理性。30萬噸乙烯擴建工程方案是一個重大的決策,這一方案的裝置規模大、工藝技術新、產品質量高,汙染、能耗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高,對燕化公司乃至全國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建設方麵看,東方紅煉油廠一期工程和以30萬噸乙烯為中心的“四烯”工程建設的會戰是成功的,為建設大型煉油廠和引進大型裝置提供了經驗,但不足之處是,由於增建配套項目在調整中遇到了困難,拖的時間比較長,使有的設備長時間未發揮效益。從生產方麵看,整體的工藝路線是合理的,而深度加工和下遊產品開發不夠;生產裝置建設比較快,但公用係統工程跟不上生產的需要,給安全、持續、穩定生產帶來了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通過對國產裝置的技術改造和對引進裝置的消化、吸收,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企業走上了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對國家的貢獻愈來愈大。
二、經營管理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機構體製的變化,燕化公司的經營管理工作日趨完善,並逐步向現代化推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生產經營管理體係。
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二年是燕化公司生產經營管理的初建階段。一九七○年七月二十日成立北京石油化工總廠之前,東方紅煉油廠、勝利化工廠、東風化工廠、向陽化工廠、曙光化工廠分屬石油部、化工部、一輕部和北京市領導。成立總廠之後,經一九七一年六月和一九七二年七月兩次體製改革,組建了生產經營管理職能部門,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司、廠、車間三級管理,兩級核算的管理體製。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是燕化公司加強傳統管理的階段。一九七三年三月燃化部調查組到公司蹲點調查,部裏主要領導幹部具體幫助抓基層建設、基礎工作、基本功訓練,建立並執行以崗位責任製為中心的一整套企業管理製度,使生產經營管理工作逐步得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