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2 / 3)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是燕化公司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的提高階段。遵照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和《關於國營工業企業進行全麵整頓的決定》,燕化公司一九七九年開展了抓管理、搞配套、挖潛力的工作,一九八○年開展了“管理年”活動,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開展了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企業整頓工作。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北京市、中國石化總公司宣布燕化公司的企業整頓驗收合格,達到了部、市頒發的驗收標準。一九八三年全公司的工業總產值比整頓前的一九八一年增長11.47%,利稅增長了4.71%。

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是燕化公司推進現代化管理的階段。這兩年,燕化公司在改革的路子上不斷探索、勇於進取,開創了新的局麵。

一是進行領導體製、人事製度、工資製度的配套改革。在領導體製的改革中,燕化公司於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五日調整了黨政領導班子。新班子組建後,製訂了經理、黨委書記、職工代表會的工作條例,實行經理負責製。在人事製度改革中,實行幹部聘任製,逐級簽訂幹部任期責任書,實現幹部職責、權力、待遇的統一。在工資製度改革中,實行了結構工資製,使企業職工的工資水平與企業的經濟效益、與個人勞動好壞、貢獻大小結合起來,穩定了一線倒班隊伍,調動了職工生產積極性。全公司職工出現了工作積極性高、學習熱情高、出勤率高的“三高”氣象,推動了企業的各項工作。

二是建立經營決策參謀機構,開展谘詢服務活動。一九八四年,建立了經營管理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安全委員會等決策參謀機構,請有經驗、有專長的人員到經營管理機構中來,對生產建設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可行性研究,給領導班子提出決策性意見。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司召開了長遠發展規劃谘詢會,邀請曾在公司工作過的,現在中央、國家機關和北京市有關部門擔任領導職務的50多位老領導、老專家,為公司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年的發展方向出謀劃策,製訂了一個起點高、技術高、措施高、效益高的“七五”發展規劃和整體改革方案。

三是積極開展工商、工貿的橫向聯合,擴大對外貿易。一九八二年一月一日,燕化公司與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中國技術進口公司、北京市對外貿易總公司合資創辦了“中國燕山聯合對外貿易有限公司”,專門經營燕化公司生產的石油化工產品和化工設備、儀器、儀表等產品,開展與公司有關的合作生產、補償貿易和技術服務以及勞務出口等項對外經濟活動。公司所屬東方紅煉油廠,除與深圳市經濟特區建設公司液化石油氣管理站合資開辦了燕鵬石油氣有限公司外,又與深圳東方貿易公司、香港高傑行有限公司合資開辦了工貿結合的東方燭業有限公司,該廠生產的蠟燭可通過該公司直接出口,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一九八五年共盈利約150萬元。

四是為逐步實現管理現代化,全麵推進計劃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和安全管理。

1.推進全麵計劃管理。燕化公司在國家加強宏觀控製的情況下,實行統一計劃、分口負責、分級管理的綜合計劃管理體製,以生產技術財務計劃來指導生產經營活動。

生產計劃管理的基本方法是:樹立全局觀點,保證計劃的統一性;堅持以生產任務為中心,搞好綜合平衡;采取群眾路線的方法,按程序編製計劃;把握決策性工作,確保經濟效益;計劃要留有餘地,保證計劃的嚴肅性。計劃內容包括工業總產值、產量品種和原材料消耗定額、技術經濟指標、質量指標、技術措施、“三廢”治理、設備及裝置檢修、物資供應、勞動生產率、利潤、成本、固定資產、采購資金、銀行信貸以及運銷(包括出口)、部管統配產品合同、綜合能耗等計劃。

2.推進全麵質量管理。燕化公司的產品特點是:產品產量大,中間產品多,產品互換性強,大多數產品為緊俏商品,部分產品為獨家生產。根據上述特點,加強了產品工藝操作和調合方麵的車間控製;建立信息體係,走訪用戶,開展了產品質量評定工作以及產品升級、創優工作;采用國際標準,消滅了無標產品。全公司已有乙烯、丙烯、乙二醇、聚丙烯、滌綸樹脂等14種產品質量標準和分析方法已達到國際標準。一九八四年還承擔了乙烯、丙烯、異丁烯專業標準和聚丙烯分類命名國家標準的製訂和修訂工作。

加強全麵質量管理的措施:一是對職工進行了全麵質量管理的普及教育,生產車間職工受教育麵達90%,廠級幹部受教育麵達100%。二是加強技術基礎工作,建立各種質量管理台帳、技術指導和質量月報、質量調度會製度。三是開展目標管理,每年都瞄準國內外先進水平製訂重點產品的趕超規劃。四是廣泛開展群眾性的質量管理小組活動,堅持做到“五個結合”(即與創優、奪牌結合,與革新、改造結合,與科研、新產品開發結合,與班組管理、安全生產結合,與用戶技術服務結合)。一九八五年在公司注冊的質量管理小組183個,先後有124個小組取得了質量成果,其中33個小組榮獲中國石化總公司、化工部、北京市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稱號,勝利化工廠聚合車間質量管理小組榮獲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稱號。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共有33個品種、61個牌號的產品榮獲部、市級以上優質產品稱號,其中燕山牌順丁橡膠、燕山牌乙二醇、燕山牌60號精白蠟榮獲國家金質獎;燕山牌1330聚丙烯、1Ⅰ50A聚乙烯等10個產品榮獲國家銀質獎。

3.推進全麵設備管理。燕化公司的設備狀況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三年建成的13套煉油裝置和16套化工裝置,共有設備16184台,所有生產裝置都是國內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設備、自己建設安裝的,設備技術水平相當於世界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水平。一九七四年開始從日本、聯邦德國引進30萬噸乙烯等10套大型化工裝置,這些裝置的特點是單機組、大型化,技術複雜,自動化程度高,具有世界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技術水平。

設備管理經過初級階段和投產後的深化階段,從一九八○年逐步向專業化方向發展。一九八四年開始利用便攜式監測儀對轉動設備進行動態監測和趨勢分析,設備日常維護保養開始由事故維修向預防性維修轉變。一九八五年推廣了在線帶壓堵漏新技術,使生產裝置在不停工的條件下進行局部搶修,先後在22套裝置61個泄漏點上使用,避免了32次非計劃停車,提高了生產裝置的開工率,減少可能造成的直接損失250萬元。在探索裝置群聯合大檢修中,采用了施工網絡圖和施工進度表,計劃準確率達到了90%以上。電子計算機開始在設備管理中應用,為設備管理向科學化、現代化邁進打下了基礎。通過全麵的設備管理,一九八五年設備完好率達到98.2%,靜密封點泄漏率下降到0.33‰,7個生產廠中有5個成為無泄漏工廠。

4.推進全麵安全管理。燕化公司針對石油化工高壓高溫、易燃易爆的特點,十分重視安全生產,對安全工作經常抓、不斷線,並逐步采取了一係列的強化安全工作的措施。一九八一年實行全員、全麵、全過程、全天候的“四全”安全管理體製和安全生產責任製以來,提高了職工對“安全第一”的認識,出現了各級幹部狠抓安全,職工重視安全,安全管理製度深入人心,各種事故明顯下降的新局麵。從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四年連續三年沒有發生死亡事故。一九八四年同一九八一年前十年的平均數相比,事故總數下降了83%,千人負傷率由2.6‰下降到0.17‰,實現了安全、持續、穩定生產。

三、科技進步

燕化公司的科學技術進步,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六年,公司處於以基建為主的邊生產邊基建階段。這一時期,技術改造的主攻方向是解決生產中的薄弱環節,以維持正常的連續生產。主要項目有:為解決石油化工綜合利用,滿足化工裝置對原料的需求,對催化裂化裝置的穩定、吸收、氣體分餾係統進行了改造;為解決新裝置安全、穩定、持續生產,對順丁橡膠和聚丙烯裝置進行改造等,其中對順丁橡膠裝置的攻關改造尤為突出。勝利化工廠順丁橡膠裝置是國內自行開發的第一套萬噸級裝置,剛投產時,由於管線經常被自聚物堵塞,聚合釜掛膠嚴重,汙水和有毒氣體排放量大,造成成品膠質量差,使生產無法順利進行。一九七三年四月,燃化部集中了全國8個省市、13個廠院的工程技術人員,在燕山公司進行了順丁橡膠攻關大會戰。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工作,完成了以丁烯氧化脫氫製丁二烯、加氫汽油為聚合溶劑、乙腈萃取蒸餾和順式丁二烯聚合為主的鎳係順丁橡膠工業生產全流程的新技術開發,成為國內合成橡膠領域最重大的成果之一。該項成果於一九七八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一九八五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別獎。

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五年,公司轉入了以生產為主的階段。這一時期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中心,堅持走以內涵為主的擴大再生產的道路,編製了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五年十年科學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把燕化公司建設成一座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這一時期,注意發揮大型聯合企業的優勢,努力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和綜合利用能力;技術進步的目標轉向國內外先進水平,技術改造的重點轉向大型化、整體化。公司由原來對局部生產裝置的改造發展為全廠規模、廠際之間的整體工程改造;由對國產裝置工藝、設備的改造發展為對引進裝置的改造;由單純依靠企業自己的技術力量發展為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及國際間合作,把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能力。

1.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造國產裝置,提高產量,增加品種,節約能源。首先,公司把改造國產裝置列為十年規劃中前五年的重點。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年間,全公司完成了技術改造項目81項,總投資4833萬元。通過改造,順丁橡膠裝置年生產能力由原設計1.5萬噸提高到6萬噸;苯酚丙酮裝置年生產能力由原設計9600噸提高到15000噸;酮苯脫蠟裝置年生產能力由原設計15萬噸提高到25萬噸;烷基苯裝置年生產能力由原設計7500噸提高到15000噸。在進行生產裝置改造的同時,還完成了部分“三廢”治理的改造項目,完善了一批公用係統配套工程。

二是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進行節能技術改造,實現了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連續七年增產增益不增能耗。東方紅煉油廠在節能改造過程中,先後完成了催化裂化裝置采用一氧化碳助燃劑、三號蒸餾裝置調整換熱流程、加氫裝置冷高分改熱高分、酮苯脫蠟裝置設置固定式空氣預熱器、鉑重整裝置更換芳烴抽提溶劑(二乙二醇醚改為三乙二醇醚)的改造任務,使加工每噸原油綜合能耗由一九七九年的91.88萬大卡降為一九八五年的68.7萬大卡,下降了25.2%。

三是結合新產品開發進行技術改造,促進了產品升級換代。例如,國產塑料花料過去主要靠進口,由於進口廠家多、品種雜,影響塑料花製品的質量。前進化工廠對高壓聚乙烯裝置進行技術改造後,生產出了“燕山牌”高壓聚乙烯塑料花料,產品質量好,產量大,填補了國內的一項空白。又如,國內食品包裝及口服藥用包裝蠟等長期使用工業用蠟,不符合食品衛生標準。東方紅煉油廠經過多年研究試製,包裝蠟終於試製成功,填補了國內又一項空白。到一九八五年底,包裝蠟已有3個品種4次榮獲國家銀質獎。

2.積極、穩妥地改造引進裝置,在消化、吸收上下功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一九八一年以後,燕化公司緊緊圍繞提高經濟效益這個中心,重點抓了引進裝置達到、超過設計能力的改造工作。引進的“四烯”裝置能力均按年運轉時間八千小時設計的,由於檢修時間長,工藝和設備方麵存在一些問題,投產五年多除丁二烯抽提裝置外均未達到原設計能力。麵對這種情況,從一九八二年起,對“四烯”等引進裝置進行了改造。高壓聚乙烯裝置通過選用新型“PV”催化劑,提高了轉化率;改造冷卻器,增加了傳熱麵積;加入適量抗氧劑,防止和減少氧化料,以及采取提高壓縮機能力等措施,終於在一九八三年首次突破18萬噸/年設計能力。聚丙烯裝置投產以後,工藝、設備上存在一些問題,通過對套管換熱器以及冰機、溶劑回收、氫氣儲罐等進行技術改造後,一九八二年突破8萬噸/年設計能力,到一九八五年,年產量增加到9.1萬噸。丁二烯抽提裝置在達到4.5萬噸/年設計能力後,圍繞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組織攻關,改造了塔盤,使裝置的處理能力提高了20%。“四烯”裝置消化、吸收的實踐證明,引進技術也需要進行技術改造,實現技術進步。

3.力開發新技術。一九七六年一批引進裝置全麵投產後,為了盡快立足於國內,提高國產化的能力,燕化公司堅持不懈地進行了開發性的研究工作。到一九八五年,有些項目已被突破,有些項目在生產中發揮了作用。

引進的對二甲苯裝置所用導熱油為日本丸善200號,裝置投產後國內無替代產品。一九七八年公司研究院開始進行研製,成功地采用三線芳烴加氫精製法研製出了YD係列導熱油。其中,YD—300號導熱油經過在對二甲苯裝置上熱運,效果良好,填補了國內石油係芳烴導熱油生產的空白,並榮獲國家經委頒發的優秀新產品獎。除此而外,研究院還研製了乙二醇裝置所需的YS—Ⅱ型乙烯氧化製環氧乙烷銀催化劑、裂解汽油加氫鉬鈷鎳催化劑和脫烷基製苯催化劑,並已用於生產,完全取代了進口催化劑。

為了充分利用石油化工資源,研究院於一九七九年在外單位小試成果的基礎上開展了對丁苯熱塑橡膠(SBS)的開發研究工作,並進行了補充小試和中試;後於一九八三年和嶽陽石油化工總廠橡膠廠共同在3000噸SBS工業生產裝置上進行了開發研究,生產出合格產品。SBS經加工應用,其物理性能和加工性能已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SBS是六十年代以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橡膠品種之一,它具有橡膠的彈性、耐磨性,又具有塑料的熱塑性,無需硫化即具有高彈性和高強度,可以采取直接注塑和擠出成型。SBS千噸級工業試生產的成套技術是中國繼順丁橡膠之後的又一重大成果。

另外,燕化公司承擔的國家科委組織的“六五”期間一條龍攻關項目“丁烯氧化脫氫B—02鐵係催化劑研究”、“乙烯氧化製環氧乙烷銀催化劑研究”、“熱塑性樹脂增強改性和加工應用”等,經實驗室研究與工業裝置長期運轉,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