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積極開展對外科技協作,吸引更多的科技力量為技術進步服務。燕化公司多年來廣為利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技術進步。一九八三年六月,公司和中國科學院建立了長期科技協作關係,簽訂了26個課題的科技協作議定書。兩年來,已在現代化管理、環境保護、節約能源、化工技術方麵取得了初步成效。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合作的蒸汽熱網管道保溫技術改造試驗,隔熱效率達到96.7%。一九八五年,公司在較大範圍內進行了熱網改造,已竣工13000米管線,經一級熱工測試單位現場鑒定,相對節能率為50—70%,效果十分顯著。此外,燕化公司還與航天工業部、北京化工研究院、清華大學、以及國外一些廠家廣泛開展了技術經濟協作,為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四、環境保護
燕化公司絕大多數的生產裝置和儲運係統在生產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排放廢水、廢氣、廢渣,如不進行處理,不僅影響企業的產品產量、質量、消耗和經濟效益,而且汙染環境,對職工和居民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
燕化公司環境保護工作,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二年為第一階段,按基本建設“三同時”的要求,建設了一批汙水處理等環境保護設施,注意了汙染物的治理。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九年為第二階段,在總體規劃中取消了11套汙染嚴重而又不易治理的生產裝置,引進了30萬噸乙烯等一批技術新、汙染小、易處理的項目,減少了汙染源。在這個階段,治理“三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五年為第三階段,主要是落實中央書記處關於首都建設方針的四項指示,組織環境保護科研攻關,逐步向治本方麵發展,基本上控製住了對水和大氣的汙染。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五年,公司被評為全國石油化工係統環境保護先進單位。
燕化公司的環境保護工作一直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重視。一九七一年十月九日,周恩來陪同外賓到公司煉油汙水處理場參觀時指出:“綜合利用是個大問題,要立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汙水過關了,對世界也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到順丁橡膠裝置參觀時,他親切地對青年工人說:“你們青年人要有誌氣,有抱負,把黃煙(指裝置排放的氧化氮)消滅掉,讓祖國的天空是晴朗的天空嘛!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公司把治理汙染列為生產活動的重要內容,製定了加強“三廢”治理的措施和“三廢”管理辦法。經過對水和大氣的綜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九七四年十月五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看了新華社內參刊登的北京石油化工總廠關於一九七三年“三廢”治理的報告後批示:“可否抓住這個點,一直抓到底,作為好的典型,以推動全麵解決‘三廢’問題”;“真正能起到典型作用,是要花功夫的,而且還有好多新的工程要建,不要性急”。此後在引進的30萬噸乙烯擴建工程建設中,側重考慮了環境汙染與治理問題。
在環境保護工作中,首先抓組織建設。一九七三年四月成立了負責“三廢”治理和綜合利用的職能機構——綜合利用處,一九七八年改為環境保護處。各廠、院、公司也相應成立了環保科,有的車間設立了專職或兼職的環境保護人員,形成了公司、廠、車間三級環境保護管理網。
其次,抓製度的建立。一九七三年以來,陸續下發了《“三廢”管理暫行辦法》、《關於開展水、大氣汙染監測工作暫行辦法》、《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環境監測工作條例》、《天然河道管理製度》、《生產裝置停、開工環境保護管理製度》等。一九八一年,先後開始實行《超標排放煙塵收費製度》、《超標排放廢水收費製度》。所有這些製度的貫徹執行,對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促進對汙染源的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抓環境監測。一九七四年組建了環境保護監測組,到一九八四年已發展成為有120名分析監測人員、擁有現代化監測儀器的環境保護監測站,承擔著公司範圍內大氣、河道、汙水等20多個項目的監測任務,具備一般環境汙染源調查和環境評價的分析監測能力。監測機構成立以來,共監測地下水、地表水、飲用水、煙塵、飄塵等20萬個數據,給“三廢”治理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同時,還進行了噪聲監測、氣象和毒理研究,為多方麵治理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抓“三廢”治理。廢水、廢氣、廢渣是煉油、化工生產中的主要排放物。據統計,全公司企業一九八三年排放工業廢水約3700萬噸,排放工業廢氣約50億標準立方米,排出廢渣約3萬噸,構成了對環境的主要汙染源。治理“三廢”,也就成了保護環境的主要任務。
(1)治理汙水,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的汙染。汙水治理,主要是壓縮排汙量和降低汙水濃度,控製汙染源。東方紅煉油廠在對各生產裝置的排放水質、水量進行全麵普查後,一方麵發動群眾節約用水,減少排汙;另一方麵在催化裂化、加氫精製裝置上進行改造,實現了清汙分流,使含硫汙水排放量每小時減少125噸。向陽化工廠為處理高濃度含酚汙水,通過改革工藝,擴大了酚水萃取預處理裝置,從汙水中回收了高濃度的酚,使汙水含酚濃度由每公升1000—3000毫克降到了100毫克左右。勝利化工廠從一九七三年開始陸續采取了燒醛爐、吹脫塔、醛水密封輸送等技術措施,大大減少含醛汙水的濃度,降低了羰醛含量。過去8個曝氣池處理不完的汙水,采取技術措施後,6個曝氣池即可全部處理。在壓縮排汙量、降低汙水濃度的前提下,該廠認真抓了汙水處理工作。煉油、化工含硫、含酚汙水都經過生物菌處理,並排入牛口峪水庫進行天然曝氣,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
(2)治理廢氣,減少對大氣的汙染。在建廠初期,各煉油、化工廠每天有近100噸的可燃性氣體放火炬燒掉,不僅浪費了資源,又嚴重汙染環境。一九七三年,在燃化部消滅火炬現場會的推動下,東方紅煉油廠新增了一萬立方米氣櫃,消滅了高壓瓦斯火炬;勝利化工廠、東風化工廠用氨還原法消除了氧化氮尾氣和硝酸尾氣,消滅了兩條“黃龍”。到一九八五年,全公司5個安全放空火炬,有3個火炬達到了隻點長明燈的水平。
(3)治理廢渣,化害為利。曙光化工廠在生產烷基苯過程中,每年要排出1800噸三氯化鋁絡合物(即泥腳)。一九七五年建成了一套泥腳綜合利用裝置,每年可回收苯270噸,油狀物870噸,氯化銨240噸,三氯化鋁水溶液1800噸。東方紅煉油廠汙水處理車間,利用泥腳中提取的三氯化鋁廢液,作為浮選池除油浮選劑,代替了過去用的精製硫酸鋁,每年節約硫酸鋁300噸左右,長期使用效果良好,達到了以廢治廢的目的。
一九八○年中共中央書記處對首都建設方針四項指示中,要求把首都建設成為優美、清潔,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城市,這對燕化公司的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幾年來,公司不斷充實和加強了環境保護工作的力量,到一九八五年已配備800多名專業環保人員,並與清華大學聯合開辦了環保專業大專班,培養了40多名專業技術人才。
為從根本上防治環境汙染,燕化公司不斷組織科研人員攻關,改革工藝。東方紅煉油廠與北京石油設計院等單位共同研製、設計的一套每小時處理1噸廢渣(濕基)的煉油汙水流化床“三渣”焚燒裝置,一九七九年建成後,經過一萬四千小時試運轉,各項技術指標達到設計要求,焚燒後產生的煙氣和汙水,均符合國家工業“三廢”排放標準。煉油汙水“三渣”流化床焚燒爐,以汙水場汙油泥作為燃料,不僅熱負荷大,而且廢渣處理成本低,具有推廣使用價值。這一國內首次開發應用的“三渣”處理裝置,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獎。在硫化物的治理方麵,建成投運了年產硫磺3000噸的脫硫製硫裝置。催化裂化裝置於一九八○年八月采用了一氧化碳助燃劑,降低了一氧化碳起燃點,使一氧化碳含量由原來的75下降為0.2%左右,每天可少排放140噸一氧化碳。生活區一氧化碳含量由4.09毫克/標米3,降為2.46毫克/標米3,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東方紅煉油廠自一九七八年以來,采用浮頂罐軟密封及拱頂罐增加內浮頂等新型結構,減少油品貯存中的蒸發損失,取得了顯著效果。以一台3000立方米的汽油貯罐每年油品損失為例,拱頂罐進出料時呼吸損失為136噸/年,環境溫差損失為66噸/年,而內浮頂罐進出料呼吸損失僅為2.125噸/年,無環境溫差損失。到一九八五年,全公司149台拱頂罐有90台已改為內浮頂罐,既減少了油氣對大氣的汙染,又增加了經濟效益。此外,在鍋爐燃燒方麵也做了改進。動力廠一電站采用水乳化渣油燃燒方法,煙氣含塵量由1616公升/時降為38公升/時,降低率達94%。
幾年來,由於對大氣汙染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大氣質量指數明顯下降,一九八○年為2.163,一九八一年為1.906,一九八二年為0.985。到一九八五年,燕化公司基本控製住了對水和大氣的汙染。
為加快環境保護治理的速度,解決一批環境保護方麵的難題,燕化公司分別與美國、日本兩家公司簽訂了汙水處理場技術改造和擴建、火車槽車裝車密閉化、汙水泵房油回收及惡臭處理、廢渣掩埋及相應的監測技術等改造項目。這些項目完成後,汙水處理可全部達到北京市三類水體排放標準,大氣汙染物濃度達到規定標準,廢渣將得到妥善處理。
五、隊伍建設
燕化公司一九八五年共有職工41943人,其中工人24647人,管理幹部5869人,技術人員2756人,服務人員7170人,其他人員1501人。
這支職工隊伍從六十年代末組建之後,與生產同步發展,迅速壯大。它經曆了東方紅煉油廠和30萬噸乙烯擴建工程兩次建設大會戰的艱苦磨練,以及石油化工大生產的嚴格訓練,逐步成為具有現代化大生產的意識,具有相當的文化技術素質和政治素質的產業大軍。在這支產業大軍中,有來自大慶石油會戰和蘭州煉油廠、蘭州化學工業公司、吉林化工公司、大連化工廠等老企業的骨幹;有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北京市機關及大企業的老紅軍、老八路,部、市級幹部和石油、化學工業的專家;有來自部隊的轉業軍人;有來自中等學校的學生。
十多年來,燕化公司為使這支隊伍健康成長,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加強黨組織的整頓和建設。燕化公司參加了北京市第一批整黨工作,完成了“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的任務,黨風明顯好轉,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進一步發揮,廣大黨員用自己的先鋒模範作用來教育和團結群眾,帶動了職工隊伍作風的轉變。
其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針對隊伍中特別是青年職工中在各個時期反映出來的思想問題,用自我教育的方式,開展“青年學生怎樣向工人階級轉化”、“認清工人階級地位和曆史使命,學理論,做主人”的大討論,進行理想、紀律教育;用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市特等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啟鴻身患癌症,頑強拚搏,兢兢業業,廉潔奉公,滿腔熱忱,幫助他人的事跡來宣傳和教育職工,積極地引導職工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並為實現理想去拚搏。
第三,加強文化技術教育。在利用閉路電視、脫產上課等多種形式,全麵開展“雙補”的基礎上,抓了高、中等教育,先後辦起了北京石油化工專科學校、職工大學、職工中專、職工技校。近五年裏,共培養了大專以上的各類專業人才3000多名。
第四,實行企業民主管理。利用職工代表大會製的形式,組織職工參加企業的民主管理。職工代表大會對燕化公司生產經營方麵的重大問題和有關職工切身利益方麵的重大問題行使了審議權和決定權,先後製訂和通過了曆年的《燕化公司內部經濟責任製》、《燕化公司一九八四年調資方案》、《燕化公司利潤留成分配辦法》、《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實施細則》等,從而激發了廣大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
第五,加強職工集體福利事業的建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燕化公司把關心職工生活列入了黨政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自一九七九年以來,共建成住宅7237套,人均住宅麵積達到7.02平方米。為提高醫療水平,先後從國內外購置了先進的醫療器械,建設了高壓氧艙,職工醫院已成為擁有13個門診科室、400張病床,設備比較先進的綜合性醫院。為使職工得到定期療養,先後在十三陵、清西陵、大連、青島等地建造了療養院,在北戴河設有500多床位的療養點。為豐富職工生活,建造了燕山影劇院、工人體育場、燕山公園、燕華園、青年遊園、兒童遊樂場等,經常邀請首都文藝團體和體育隊到公司演出和比賽。一九八二年開始建造了6個閉路電視轉播站,除轉播中央電視台和北京電視台的節目外,還增開了一套自播頻道,播放《燕化每周綜合新聞節目》和各種講座,為提高職工的身心健康水平創造了物質條件。
六、發展規劃
燕化公司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和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關於進一步推行改革,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案》,在開展國內調查研究和國際技術交流的基礎上,從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製定了從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年的發展規劃,並對一九九○年以後的發展遠景提出了初步的設想。
這個規劃要求,到一九九○年,燕化公司自創建以來的累計投資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生產的石油化工產品將達102種、約200個牌號,其中油品598萬噸,樹脂40萬噸,橡膠8萬噸,化工原料25萬噸。一九九○年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都將有很大的增長。到那時,將出現一個技術水平較高、管理先進、環境優美、職工生活方便的新型石油化工城。
這個規劃還要求,在“七五”期間,燕化公司將積極采用新技術,對現有生產裝置進行革新、改造和挖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綜合利用水平。初步確定的大、中型項目有35項。在節能方麵,將對酮苯脫蠟、催化裂化、30萬噸乙烯等生產裝置和蒸汽熱力管網進行改造,使30萬噸乙烯裝置達到或高於設計能力。在深度加工方麵,聚丙烯裝置經過改造後,每年增加3.5萬噸的生產能力;橡膠生產線改造後,將新增SBS生產能力1萬噸,充油橡膠生產能力1萬噸。在環境保護方麵,主要完成向陽化工廠和東方紅煉油廠的汙水場改造,以及廢氣集中回收和引進的配套環保工程項目的建設。公司的水、大氣和噪聲汙染將得到根本的治理,環境麵貌大為改觀。處理後的工業汙水的水質,將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