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油化工總廠(1 / 3)

上海石油化工總廠

上海石油化工總廠是一個以石油為原料,生產合成纖維、塑料和基本化工原料的大型聯合企業。它位於上海市西南郊的金山衛,距市區75公裏。總廠下設化工一廠、化工二廠、塑料廠、腈綸廠、維綸廠、滌綸廠、滌綸二廠和實驗廠等生產廠,熱電廠、水廠、汙水處理廠、機修廠、儀修廠等輔助廠,研究院、設計院、環境保護研究所、機械研究所等科研設計單位,以及原油碼頭、內河裝卸區、汽車運輸場、鐵路裝卸區等設施。總廠共有職工4萬多人,生產能力為年產合成纖維28.2萬噸、塑料6萬噸、滌綸聚酯切片2萬噸,並加工滌綸纖維10萬噸。一九八五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6.91億元,上繳稅利10.68億元,並出口油品和化工產品22萬噸,創彙5000萬美元。

自一九七七年一期工程建成並投入試生產以來,上海石化總廠的生產建設持續發展,經濟效益穩定增長。在一九八三年化學纖維產品大幅度降價的情況下,一九八五年的工業總產值和稅利仍分別比一九八○年增長1倍多。同時,先後有8種產品榮獲國家質量金、銀牌獎,13種產品獲得上海市和部級優質產品稱號,優質產品產值已占總產值的49%。由於生產經營成績突出,該廠曾被國家經委評為全國工業交通係統經濟效益先進企業和引進技術改造現有企業全優獎。

一、生產建設

上海石化總廠是七十年代初期開始籌建的中國第一個大型石油化纖原料基地。到八十年代初期,它接連完成了第一期、第二期工程建設,從一九八五年起又開始了第三期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鄧小平、李先念、趙紫陽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蒞臨視察,給予全廠職工以巨大的鼓舞。

一九七二年一月,國家計委向國務院報告:為利用國內石油(天然氣)資源,迅速發展化學纖維和化肥生產,擬與輕工、燃化、商業、外貿等部門共同研究進口化纖、化肥技術和設備。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批示,同意了這個報告。一九七三年,國家計委批準從國外引進石油化工化學纖維聯合裝置方案,安排建設4個大型聯合企業。上海石化總廠就是其中第一個批準籌建的項目,也是建設速度最快、第一個建成的項目。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輕工部於一九七三年初開始籌建上海石化總廠。一期工程共有18套生產裝置,其中從日本引進的8套,從聯邦德國引進的1套,由國內配套的9套,總投資21.79億元。廠址選在金山衛海灘,占地萬畝而不需征用農田,90%以上的土地通過圍海築堤向大海索取。

一九七四年元旦,上海石化總廠正式破土動工。為了節省建設資金,所有土建設計任務,全部由國內自己承擔。高壓聚乙烯裝置的基礎設計,日方提出要打2100多根長樁。經中方設計人員的測算和研究,認為這是日方根據他們國家地震頻繁所提出的要求,而從上海地區實際情況看,隻需要打600多根樁就可以達到設計要求。結果,日方同意了中方的意見,從而為土建施工贏得了一年多的時間,並節約基建費用上百萬元。

經過三年多的緊張施工,上海石化總廠一期工程於一九七七年上半年建成,同年七月打通了所有生產線的全部流程,生產出了合格的維綸、腈綸、滌綸和塑料產品。經過一年半的試生產,於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經國家驗收,正式交付生產。到一九八一年二月,即實現利稅21億多元,收回了國家建設資金。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後,為紡織行業提供了80多種不同規格和性能的纖維,這些纖維可供加工單位織成仿綢、仿毛、仿皮、仿麻等豐富多彩的織物;所提供的塑料和其他化工原料,在化工、醫藥、農業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一九八○年五月,上海石化總廠開始了第二期工程建設,投資總概算為23.5億元,包括建設滌綸二廠、儀修廠、化纖實驗廠、化工實驗廠等項目,設計生產能力為年產滌綸18萬噸,聚酯切片2萬噸,加工滌綸纖維10萬噸。至一九八四年底基本建成,一九八五年打通全流程,進入全麵試生產階段。到一九八五年底,已生產滌綸短絲5.15萬噸,長絲1.1萬噸,聚酯切片16.18萬噸,獲得利稅6.64億元。

上海石化總廠在生產發展的同時,還統一規劃,興建了各種生活福利、文化教育和市政工程設施。到一九八五年,已建成職工家庭住宅和集體宿舍63萬平方米,包括大專、中專和普通中小學在內的各種學校以及幼兒園、托兒所20多所,各類商店、食品加工場60多家;還建設了醫院、文化宮、科技館、影劇院、體育場、遊泳場、海濱公園、兒童樂園以及綠化區等文體娛樂場所。石化總廠的生活區,已經是一個結構比較合理、功能比較齊全,能容納8萬人生活的新型衛星城鎮。

二、技術開發

上海石化總廠一、二期工程共引進26套生產裝置,計有機械設備9014台,電器設備10700台,儀器儀表43500台(件),各類閥門13.3萬隻,總重量達10.4萬噸,其中多數機件具有高壓、高速、高溫、耐腐蝕等特點。這些裝置的工藝技術也比較先進。根據周恩來總理生前對引進技術要“一學、二用,三改、四創”的指示精神,石化總廠的領導認識到,建設好和使用好引進裝置,隻是達到一部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引進技術的水平上,進行自己的研究與開發,向更高的水平前進。因此,他們把科技開發工作擺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組織廣大科技人員和全社會廣泛的科技協作,在消化引進技術、加強技術開發和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一)發揮引進技術、設備的潛力。

石化總廠要求各套生產裝置正式投產以後,都必須達到設計水平,形成綜合生產能力;在達到這個目標以後,又強調在學好、用好、吃透的基礎上,加強和全國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以及各兄弟單位的科技協作,通過對各種設備能量的測定和優化操作,充分發揮引進技術、設備的潛力。高壓聚乙烯裝置是從日本引進的設備,設計能力為年產6萬噸。幾年來,通過廣泛的技術交流,結合自己的生產實踐,不斷探索,改變了日方提出的開車程序,縮短了開車時間,並改變了工藝操作條件和某些設備的傳熱效果,結果使這一裝置的生產能力達到6.8萬噸的水平,每年增產8千噸高壓聚乙烯,增加效益840萬元。繼而,又同上海化工設計院、化工部設計公司協作,將高壓聚乙烯的一條生產線改造成可兼產低含量醋酸乙烯共聚樹脂,同時還可生產醋酸乙烯含量為14%的EVA樹脂,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一期工程引進的聚酯裝置,切片質量時有波動,出現夾心粒子,給後續工序的加工帶來不少困難,嚴重影響產品質量。為解決這個問題,上海石化總廠研究院和上海市紡織設計院共同研究,決定對引進生產線的某些關鍵設備進行改造,增加了熔體過濾器,結果使聚酯切片基本消滅了粗大粒子和微點粒子,聚酯切片質量在一九八四年國內同行業評比中居第一,獲國家銀質獎。由於質量穩定,裝置運轉周期延長,每年可增產聚酯切片1000噸,多創利稅200萬元。

(二)加強化工原料的國內配套能力。

為了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提高國內配套能力,石化總廠確定凡國內科研成果基本達到或接近國外水平的,優先采用國內成果。根據這一原則,他們積極組織“三劑”(催化劑、助劑、油劑)的國內配套研製,並積極、慎重、大膽地使用國內試製的“三劑”。石化總廠對第一期工程隨裝置引進的10種催化劑、42種助劑、7種油劑,在進行一期工程基建的同時,就在石油工業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和國內3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的科研協作關係,積極組織配套研製。並由上海市科委牽頭,專門成立助劑、油劑科研協作組,協調各研製單位的進度和相互關係,通過研製單位、生產單位和使用單位的通力合作,使一期工程所需的催化劑、助劑、油劑基本立足於國內,不僅促進了國內催化劑、助劑、油劑的生產,而且每年可為國家節約外彙800萬美元左右。第二期工程引進的“三劑”,同樣依靠廣泛的科研協作,落實試製任務。另外,總廠研究院承擔的二期滌綸高速紡絲油劑及彈力絲後加工油劑已通過鑒定,在生產裝置上廣泛使用,並已按自己開發的技術,著手建設油劑生產車間。

(三)提高引進設備零配件的自給率。

為了進一步消化引進的設備、技術,提高國內製造水平,並保證引進裝置和設備的長周期運行,石化總廠依靠國內科研、設計和製造單位的力量,廣開門路,開展了設備零配件的試製工作。他們按照不同行業,組織了機泵、閥門、橡膠件、電器以及其他設備的試製小組,由專人負責逐項落實,形成了一個有90多個單位參加的協作網絡。為了推動試製工作的開展,總廠還先後舉辦過兩次試製產品成果展覽會,共展出10大類、270個品種。經過幾年努力,由國內製造了設備、電器、儀表、儀器的配件12.2萬件,閥門1.5萬隻,使全部引進設備的零配件自給率達到25%。有些零配件,不僅滿足了本廠的需要,而且可接受國內其他企業單位的訂貨。

(四)加強新品種開發。

不斷開發新品種,為產品更新換代做好技術儲備,是提高產品競爭能力,增強企業應變能力的主要手段。化總廠從一九八三年與上海市紡織局組成了化纖新產品聯合開發“一條龍”組織以來,至一九八五年已生產出化纖新產品71種,其中有19種獲國家經委頒發的優秀新產品獎,13種獲上海市頒發的優秀新產品獎。如滌綸變型紗、網絡絲、吹撚絲、異形絲、腈綸高縮纖維、有色纖維、維綸中長纖維等,都深受市場的歡迎。用滌綸仿麻彈力絲織造的仿麻織物,既有麻織品滑爽、粗獷的風格,又有滌綸的挺括、不變形的特征。用滌綸短網絡絲生產的喬其紗,既輕盈飄逸,又不縮不皺,牢固耐穿,投放市場以後,立即成為消費者歡迎的緊俏商品。總廠還開發了超細滌綸纖維,可以織出猶如鹿皮一樣的合成纖維織物;試製成功了腈綸有色纖維,降低了後續工序的成本,減少了後加工工廠的“三廢”汙染。他們開發的維綸中長纖維、有色維綸纖維應用於生產後,改變了維綸多年滯銷積壓的狀況,使維綸纖維由滯銷產品變成暢銷產品。

在化工產品開發方麵,著眼於開辟總廠中間產品的多種應用途徑,以提高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八十年代以來,開發了聚乙烯醇漿料、塗料、粘合劑以及聚丙烯酰胺方麵的係列產品。一九八五年又與華南工學院共同協作,進行中含量醋酸乙烯的EVA共聚樹脂的工業化開發。

(五)加強綜合利用,化廢為寶。

上海石化總廠建廠初期,對乙烯裝置分離裂解出來的其他餾分注意不夠,每年副產的2.5萬噸碳五餾分,大部分作為燃料,非常可惜。為了進一步用好碳五餾分,一九八二年石化總廠組織專門班子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國內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市場需要情況。一九八三年初步製定了碳五分離以及發展精細化工產品的方案。一九八四年在國家科委、石化總公司以及上海市有關部門的支持、領導下,陸續與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海醫工研究院、醫工設計院、南通農藥廠、嘉興油脂廠等單位簽訂了科研及中試合同,擬利用碳五餾分研製生產甲基庚烯酮、二氯菊酸乙脂萜烯樹脂、脂肪族環氧樹脂、固化劑等。這些產品的下遊應用單位又牽動農藥、醫藥、日用化工、香料、塗料等10幾個後加工單位。這個項目已列入國家計委的工業性試驗項目,各單位都在積極工作,期望能結合第三期工程30萬噸乙烯裝置的建設,提供碳五分離技術,為精細化工的發展闖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