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石油化工總廠
大慶石油化工總廠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龍鳳區,工業占地麵積3.5平方公裏,現有職工1.3萬人,固定資產原值11.6億元,生產建設係統分為煉油廠、化肥廠、化纖廠、機械廠和工程公司。總廠設計生產能力為:年加工原油480萬噸,年產合成氨36萬噸、尿素48萬噸、硝酸銨11萬噸、丙烯腈單體6000噸、腈綸短纖維5000噸、毛條1500噸,年機械加工能力450噸,年金屬結構製造能力600噸。
一九八五年,大慶石化總廠實際加工原油433萬噸,生產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等四大類石油產品248.7萬噸,生產合成氨37.4萬噸,尿素52.1萬噸,丙烯腈單體5700噸,腈綸絲4200噸。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4.69億元,上繳利潤、稅金7.33億元。在生產的61種石油化工產品中,有25種分別被評為國家、石化總公司和黑龍江省優質產品,其中7種分別獲國家優質產品金、銀獎牌。
自一九六三年十月第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到一九八五年底,大慶石化總廠累計加工原油8531.3萬噸,為國內外市場提供石油化工產品8046萬噸,上繳利稅103.4億元,相當於國家總投資的12.2倍。
大慶石化總廠是隨著大慶油田的開發逐步建設和發展起來的。一九六○年開始籌建,命名為黑龍江煉油廠;一九六二年劃歸石油部領導,更名為大慶煉油廠。一九六三年投產時是一個單一的煉油廠,後來,陸續建成了化肥、化纖生產係統,一九七一年改名為大慶石油化工總廠。一九八三年七月劃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領導。投產二十多年來,大慶石化總廠經曆了不斷改造、擴建的發展曆程,在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經濟效益等方麵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一、艱苦創業,建成大型煉油廠
一九六○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組織的大慶石油勘探開發會戰進展順利,原油產量迅速增長。為了就近加工大慶原油,國家決定依靠國內的技術和設備在大慶建設一座大型煉油廠,一期工程設計能力為年加工原油100萬噸。
一九六二年四月,大慶煉油廠在一片沼澤、堿灘的荒原上破土動工。當時的施工條件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頭上青天一頂,腳下荒原一片”,吃和住都很困難。為了奪取建廠施工的勝利,職工們樹立了一個信念:“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我們一定要早日建成煉油廠,多煉油,煉好油,為祖國爭光,為人民爭氣。”從領導幹部到普通工人,都發揚了頑強奮戰、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每天緊張施工十幾個小時。為了把幾十噸甚至上百噸重的設備由龍鳳火車站轉運到工地安裝,職工們在缺少大型起重和拖運工具的情況下,就“土法上馬”,在地上鋪起道木,架上鋼管,用人推絞盤牽引,將沉重的設備一寸一寸地拖運到千米以外的現場,又用扒杆吊裝就位。由於設計、施工人員的共同努力,大慶煉油廠第一期工程——年加工能力100萬噸的常減壓裝置、30萬噸的熱裂化裝置和配套設施,僅用一年零六個月的時間就全部建成,於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九日投入試運。
為了確保試運和投產的成功,大慶煉油廠采取了三方麵的措施。一是學習大慶油田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加強職工隊伍的思想作風建設,教育職工樹立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和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二是針對職工中新工人多、技術水平低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大規模的技術練兵活動,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進行技術講課、操作訓練、上機演習和檢查考核,使絕大多數工人掌握了本崗位的操作技能,並進行模擬開工和事故處理演練,把隱患消滅在開工之前。三是層層建立崗位責任製,包括工人崗位責任製、基層幹部崗位責任製、機關人員和領導幹部崗位責任製。其中,工人崗位責任製包括崗位專責製、交接班製、巡回檢查製、設備維護保養製、質量負責製、崗位練兵製、安全生產製、經濟核算製等八項內容。基層幹部除建立專責製外,還有生產分析、經濟活動分析、頂崗勞動和學習製度。機關人員和領導幹部也增加了現場辦公、調查研究、總結工作等製度。這些製度的建立健全和貫徹落實,使每個職工的工作都製度化、標準化,並且通過檢查評比,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管理秩序,使一期工程的試運投產實現了“四個一次成功”,於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六日正式生產出了汽油、柴油、煤油等5種產品。
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後,大慶煉油廠又接著進行第二期工程的建設。根據當時大慶油田原油生產的增長趨勢和提高深度加工能力的要求,二期工程包括13套煉油裝置,其中具有當時國內先進水平的年加工能力為150萬噸的新型常減壓裝置、60萬噸流化催化裂化裝置、60萬噸延遲焦化裝置、15萬噸鉑重整裝置,以及加氫裂化、加氫精製、重油脫蠟、製蠟、洗滌再蒸餾等裝置。這些裝置,全部由國內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自己組織施工建設。在有關設計、設備製造、安裝施工單位的共同努力下,上述裝置均在一九六六年底以前先後建成。
大慶煉油廠二期工程建成的新裝置,具有工藝比較先進、操作要求嚴格、生產管理比較複雜等特點,開工投產的難度比一期工程大得多。由於職工文化技術水平較低,雖有第一期工程開工投產的鍛煉,但仍不能適應新的要求。因此,廠領導把職工的政治教育和技術學習放在首位,使大家明確每一套新裝置的順利投產對國家的經濟作用和政治意義。他們向職工介紹了某資本主義國家石油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該文說:“對於紅色中國來說,蘇聯決定自中國撤退專家,大量的非熟練工人並不能代替專家。小茶壺式的煉油裝置製出的產品質量極為低劣,並且成本過高。結論隻能是這樣,紅色中國並沒有足夠的燃料來進行一次哪怕是純防禦性的戰爭。”又說:“必須監視共產黨中國,並窒息一切使北京能直接或間接經自由世界得到技術及經濟的援助與供應的可能性。”這些充滿卑視和仇恨的論調,激發了職工們為國爭光的誌氣,激勵著人們刻苦地學習技術,開展崗位練兵活動。職工們說,練兵中的“洋相”(誤操作),就是投產中的寶貴財富,我們要把一切“洋相”都出在正式上崗操作之前。大家起早貪黑,摸流程,學操作,進行預防事故和誤操作的模擬演習。就這樣,在不到半年時間裏,所有的崗位人員都通過了嚴格的考核,領取了合格證,並湧現出一大批技術尖子和操作能手,較好地解決了裝置先進而操作工人技術水平低的矛盾。
在組織新裝置開工的實踐中,大慶煉油廠經過探索,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一是要有一個專業配套、反應靈敏、指揮果斷的強有力的指揮係統,一天二十四小時頂在現場,跟班指揮開工投產。二是堅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走上步看下步,不斷總結經驗,穩步前進”的開工方針,製訂一套切實可行的開工方案,明確和實施“五大程序”(即全麵檢查、單機試運、聯合水運、聯合油運、負荷運轉)。三是堅持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相結合,發動群眾,針對各個裝置不同的工藝技術和操作條件的特點,認識矛盾,暴露矛盾,製訂措施,解決矛盾,掌握裝置開工的客觀規律。四是堅恃“三老四嚴”的好作風,開展以熟悉本崗位流程,了解本崗位設備、儀表的結構、性能,掌握本崗位的操作和事故處理方法為內容的群眾性的崗位練兵活動,從而建設一支思想作風硬、技術精的隊伍。五是堅持上下左右協調一致,實行“五到現場”(即政治工作到現場,生產指揮到現場,科研設計到現場,物資供應到現場,生活服務到現場),一切保開工。六是堅持組織一支包括管、鉚、焊、鉗、儀表、水、電、汽、風等維修工種比較齊全的“保鏢”隊伍,對裝置開工中出現的設備、儀表等各種問題,隨叫隨到,立即檢修,保證裝置試運的順利進行。七是堅持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認識。每走完一步都要開展群眾性的總結活動,表彰好人好事,鞏固好的思想作風。由於采取這些措施,二期工程的10幾套生產裝置一一順利地投產成功。
二期工程的建成投產,使大慶煉油廠的生產技術麵貌發生巨大變化。原油年加工量由100萬噸提高到250萬噸;生產裝置由2套增加到15套;由原來隻能初加工、生產低標號汽油的狀況,發展成為加工手段比較齊全、技術比較先進、具有深度加工能力,能生產較高標號汽油的燃料型煉油廠;產品品種由5種增加到31種,產品質量和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生產出了一批國防和國民經濟急需的煤油、石油焦、石蠟、苯、甲苯等短線產品。工業總產值由一九六四年的2.2億元增加到一九六六年的7.69億元,財政上繳由1.1億元增加到4.1億元。
正當全廠職工滿懷信心繼續前進的時候,十年動亂開始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工作秩序和生產秩序受到幹擾和破壞。但大慶煉油廠的領導幹部和廣大職工憑著為全國人民多煉油的愛國熱情,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生產,並繼續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從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年,為了滿足國家對煉油企業提高產品產量的要求,大慶煉油廠主要進行了原有生產裝置的改造擴建。首先對兩套常減壓蒸餾裝置進行改造,向“卡脖子”的設備開刀。第一套常減壓裝置經過改造,原油年加工能力由原來的100萬噸提高到250萬噸;第二套常減壓裝置改造後,原油年加工能力由150萬噸提高到230萬噸。接著,對已投產的催化裂化、延遲焦化、鉑重整以及加氫精製等6套裝置,也進行了挖潛改造,使二次加工能力同步提高。其中,催化裂化裝置年加工能力由60萬噸提高到75萬噸,延遲焦化裝置由60萬噸提高到70萬噸,並解決了分餾塔、加熱爐、水力除焦工藝設備上的技術問題,使裝置開工周期創出了三百七十七天的全國同類裝置較好水平。鉑重整裝置改造後,年加工能力由15萬噸提高到2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