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惡的謀殺奪去了阿基諾寶貴的生命,提是,正如阿基諾寫給他的日本友人的信中所說的:“正象戰鬥不息的編輯恰摩羅·裴德羅之死成了尼加拉瓜摩查王朝覆滅的導火線一樣,我之死也許會成為大革命的導火線。假使馬科斯將我槍殺,那將會給予我最大的榮譽。因為,那樣一來,他將會使我永垂不朽。”阿基諾的預言變成了現實,他的死果然在菲律賓觸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群眾示威活動。
1983年8月31日,是阿基諾遺體下葬之日。從阿基諾家到下葬之地桑托·多明哥寺院有20多公裏,這天清晨在這20多公裏街道的兩旁站滿了悼念、送別阿基諾的群眾,人數約達200萬人。數幹名厭惡馬科斯政權的人跟隨著阿基諾的靈車步行20多公裏,葬禮一共進行了11個小時,整個馬尼拉城有如一座濃煙翻騰的活火山,各式各樣的人們有的站在房頂上,有的從窗戶中探出身子,有的爬上汽車車頂,大家揮舞著手臂,高喊著口號,悼念阿基諾,譴責馬科斯。“正義屬於阿基諾,正義屬於祖國”的口號聲驚天動地、響徹雲霄。
傍晚時分,一場特大雷雨襲過馬尼拉,在滂淪的雷雨中,送葬的隊伍卻有條不紊,為靈樞增輝洗塵的閃電與暴雨嚇跑的隻有恫嚇群眾的軍警。葬禮之後,成千上萬的憤怒群眾向包括總統府在內的政府機構投擲石塊,在一個月內就有幾十人在同警察的衝突中被打死。迷信權力的獨裁者大概以為,殺死阿基諾,那為阿基諾所號召的反對聲浪就會煙消雲散。可是,事實正好相反,阿基諾為國獻身的偉大精神變成了狂風暴雨也無法撲滅的大火而熊熊燃燒,這場大火將化作無數支火把,被千千萬萬的人承接,去燒毀獨裁統治的宮殿。
為了平息嚴重威脅馬科斯獨裁統治的群眾風暴,馬科斯很快成立了以最高法院法官阿格拉瓦女士為首的五人調查委員會。調查委員會一成立就受到了種種幹擾:
有人不斷地打匿名電話、寫匿名信給調查委員會,進行威脅和恫嚇。調查委員會的活動受到了暗中監視,在調查委員會的辦公室裏布滿了竊聽裝置。這些幹擾的幕後操縱者就是馬科斯及其鷹犬。
1985年1月,菲律賓檢察院正式向法院控告馬科斯最得力的鷹犬——武裝部隊參謀長貝爾等25名軍人及一名政府官員,指控他們與阿基諾謀殺案有牽連。1985年2月,法院正式受理此案。此案被輿論界稱為“本世紀菲律賓的最大案件”。
此案的審判對象主要是軍人,可想而知絕不會有什麼公正的結果的。法庭還未正式開庭,菲律賓83名現役將軍中的65名便聯名發表了一封公開信,申明他們對貝爾“不可動搖的信任與支持”,以此向法庭施加壓力。法院在傳訊證人時障礙重重,不少有價值的證人神秘地失蹤或死亡,使取證工作難以進行。比如,阿基諾臨上飛機前,曾突然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電話中說,馬尼拉的一個“關係”通知他說,阿基諾一到馬尼拉就會被打死。後來查獲,這個“關係”是負責保安警察情報工作的阿奎爾準將,他是阿基諾的大學同窗和密友。可是阿奎爾同他的妻子在阿基諾被謀殺後不久便在一次奇怪的夜晚車禍中雙雙身亡。阿基諾被謀殺時有兩名士兵親眼目睹,法庭去調查這兩名士兵時,軍方告知這兩名士兵在同反政府軍遊擊隊交火時被打死。其實這一切都是軍方幹出的殺人滅口的伎倆。
1985年12月,法院正式作出判決,宣布貝爾及其他25人無罪。消息傳出,輿論大嘩,人們的不滿情緒進一步高漲,馬科斯獨裁政權風雨飄搖,岌岌可危。
馬科斯已預感到了形勢對他不利,在1984年國民議會改選議員,反對黨一舉占據整個議會席位的三分之一,從十幾個席位增加到六十多個,這使馬科斯心中十分不快。隨著形勢的發展,馬科斯看到自己積怨甚深,人心日漸轉移到反對黨方麵,為了穩定人心,鞏固自己的政權,馬科斯在1985年11月3日宣布提前一年半舉行大選,大選日期定於1986年2月7日。大選的結果不但沒有使馬科斯的美夢實現,反而更加速了他的垮台。
9. 7被人民遺棄
科拉鬆·阿基諾是阿基諾夫人,她原是一名家庭主婦。丈夫遇刺身亡,極大地刺激了她的政治熱情,她發誓要團結人民,“推翻如此天生固有、組織嚴密的暴政”。馬科斯宣布舉行大選後,阿基諾夫人認為反對黨內部派係複雜,矛盾重重,不利於競眩要想在大選中獲勝,內部必須聯合,並且要有自己的領袖。開始,阿基諾夫人並沒有想自己去參加競選,因為她心中沒有底。後來她征集到120萬人的簽名後,才下決心參加競眩反對黨內部也通過協商,達成協議,承認阿基諾夫人為反對黨領袖,確定她為總統侯選人。1985年12月3日,阿基諾夫人正式宣布,“為翻過20年獨裁統治後新的一頁”,她願意作為侯選人參加1986年2月7日的大眩開始,馬科斯對阿基諾夫人參加競選並不介意。他對記者說,他的對手是個女人,這使人很為難,因為他不願“同婦女爭論”,他甚至嘲笑他說:“我和女士們對話一向感到愉快,”馬科斯控製的新聞媒介也積極配合馬科斯,使出渾身解數來貶低阿基諾夫人。國家電視台曾播放過這樣的節目:當播音員列舉了一係列內政外交難題之後,畫麵外傳出一聲女人的歎息,並無可奈何他說:“唉,這樣的事情簡直叫我沒有頭緒,要解決這些難題還得靠男人呀!”
阿基諾夫人不為汙辱、誹謗、惡意攻擊所動,她全力以赴投入競選活動,幾乎每天都工作16小時。她的雙腳踏遍了整個菲律賓,每到一處,她都慷慨陳詞,發表演講,接見選民。逐漸地阿基諾夫人贏得了選民的信任,博得了全國13個黨派的支持。越是臨近大選,阿基諾夫人的信心越足。
嗬基諾夫人在菲律賓的聲望越來越大,馬科斯感到形勢有些不妙。馬科斯大低估經過磨難、貌似脆弱的阿基諾夫人了,他更沒有看出人心向背、大勢所趨。待與阿基諾夫人幾經交手、連連敗北之後,馬科斯才明白過來,但已經為時過晚。困獸猶鬥的馬科斯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不擇手段地與阿基諾夫人較量。
1986年2月7日,投票正式開始。共有5500萬人口的菲律賓。選民為2600萬。這次投票共設85000個投票站,投票站遍及全國74個省的60個城市、1532個鄉鎮和自治市。這次大選是自1935年11月美國允許菲律賓成立“自治政府”之後的第十次總統選舉,也是第一次進行的總統大選,選舉任期為6年的總統和副總統各一人。
為了贏得大選的勝利,馬科斯在投票、計票中大做手腳,利用自己有權、有錢的優勢,千方百計地拉選票。他給選民金錢讓其投自己的票,武力威脅選民讓其投自己的票,對不投他票的人無端取消選民資格。對於投票站的工作人員,則軟硬兼施,先以重金收買,收買不成,便逼迫他們退出投票站,並伺機篡改投票結果。此外,選舉中還發生了搶奪票箱,臨時更改投票地點以便作弊以及雇傭”選民”多次投馬科斯票等醜聞。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不少地方,馬科斯的競選人員站在選舉站門口,他們給每個前來投票的人遞上一個信封,上麵印著“聖誕快樂”的字樣,此時已是2月,聖誕節已過去兩個多月了。信封裏裝著一張大鈔票和一張已經簽上選舉馬科斯記號的選票。人們在愉快地把錢收起來後,仍選阿基諾夫人,一點兒也不領馬科斯的情。
在選舉期間,馬科斯還千方百計地爭取教會的支持。在菲律賓,天主教徒占總人口的90%,教會的力量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天晚上,伊梅爾達急匆匆地趕去紅衣主教海梅·辛的家裏,獻上了她帶去的金質小禮物並懇請海梅·辛主教的支持。
海梅·辛不為所動。嘲諷她說:“這種時候來總不太好吧?別人會以為你來和我睡覺的。”伊梅爾達羞愧難當,悻悻而去。
按選舉法規定,投票一結束,就應開始計票並公布選舉結果。然而在投票結束8小時後,政府仍未公布選舉結果。遲遲不公布選舉結果,原因是馬科斯手下的人正在大做手腳,他們在用電子設備修改得票數,設法將阿基諾夫人領先的15萬張選票改在馬科斯名下。2月8日晚,當正式宣布馬科斯領先15萬張選票時,選舉委員會計算中心的41名統計人員憤然離去,以示抗議,並向社會揭露了塗改選票的情況。
2月8日晚,第一輪投票結果剛剛計算出來,馬科斯和阿基諾夫人便各自宣告勝利,雙方均稱自己在選舉中得票遙遙領先,弄得人們真假莫辨。
在這關鍵時刻,菲律賓主教會議通過了一份主教宣諭書,宣諭書中說,政府“收買選票,威脅恫嚇,實行國家恐怖主義,謀殺成風,利用權力進行犯罪活動”,缺乏基本的道德準則。在天主教徒在國民中古90%的國度裏,教會的傾向對人心的向背有著極大的導向力。更多的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紛紛倒向阿基諾夫人,譴責馬科斯。
2月15日,菲律賓議會宣布馬科斯在競選中獲勝。消息傳出,國內外輿論大嘩。第二天、在馬尼拉舉行有數十萬群眾參加的抗議集會,會上阿基諾夫人宣布拒絕承認選舉結果,動員人民用非暴力手段迫使馬科斯下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阿基諾夫人得到了舉國上下大多數人的同聲支持,馬科斯得到了舉國上下大多數人的同聲譴責。
隨著形勢的發展,阿基諾夫人的威望越來越高,她不斷組織大規模的集會活動,揭露馬科斯在大選中的舞弊行為,號召人們推翻獨裁統治,在這種情況下,馬科斯一麵表示願意與反對派和解,一麵向美國人許願,他將進行許多革新以安撫群眾。他還宣布,打算建立一個“國務委員會”,讓阿基諾夫人參加,新內閣將優先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應付目前的經濟危機。
對馬科斯的口頭許諾,阿基諾夫人不予理睬。而美國卻因此改變了態度,由偏向反對派轉而支持馬科斯政府。裏根發表談話說,選舉中有無舞弊行為,這是小事,關鍵是要穩定國內形勢。他勸阿基諾夫人要與政府通力合作,不要再搞遊行示威。裏根的建議遭到阿基諾夫人的嚴辭拒絕;在美國國內,裏根的講話也受到國會議員的普遍批評。迫於輿論,裏根隻好派他的外交官哈比卜趕赴馬尼拉。
哈比卜名義上是去了解菲律賓的情況,實際上是去探查馬科斯和阿基諾夫人之間的實力差別和人心向背,以便向美國提供在他們之間決定取舍的情報。哈比卜在菲律賓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了解,他先後幾次會見馬科斯和阿基諾夫人,此外他還秘密會見了國防部長恩裏萊、代理參謀長拉莫斯等。
2月22日,恩裏萊和拉莫斯突然發生兵變,宣布脫離馬科斯,支持阿基諾夫人。恩裏萊和拉莫斯說他們不滿於馬科斯的專斷獨裁,憎惡他在大選中的舞弊行為,表示要誓死為阿基諾夫人而鬥爭。阿基諾夫人立即發表聲明,支持這次兵變。
恩裏萊,拉莫斯(馬科斯的表弟)的倒戈給了馬科斯致命的一擊,他感到震驚。馬科斯苦心經營軍隊多年,在他當權以來從來沒有背叛過他的軍隊在關鍵時刻背叛了他,這對他的打擊比失去宗教的支持要大得多,消息傳到他耳中,他好象聽到了對他的死刑緩期執行的判決一樣。馬科斯惱羞成怒,下令派空軍十五攻擊聯隊去轟炸恩裏萊和拉莫斯的營地,不料執行命令的人卻駕機投奔恩裏萊和拉莫斯去了。
馬科斯命令參謀長貝爾盡快調外地的精銳部隊進京平亂,但沒有回音。他還通過電台、電視台號召忠於他的平民攜帶武器到總統府周圍來保衛他的安全,結果響應者寥寥無幾。
2月24日晚,裏根總統的發言人斯皮克斯給馬科斯發來電報,建議他到美國政治避難,馬科斯拒絕了這個建議,他不甘心於失敗,還要作最後的掙紮。
2月25日淩晨2時,馬科斯預感到敗局難以挽回了,他的態度由強硬變得緩和了。他打電話給正在國會開會聽取哈比卜關於菲律賓局勢彙報的美國參議院議員拉克索爾特,試探美國的態度。馬科斯在電話中間了幾個問題:白宮剛剛發表的要他離職的聲明是否算數?成立菲律賓聯合政府,由他任名譽總統,阿基諾夫人任總統有無可能?如果他真的離職,到美國安全有無保證?拉克索爾特回答得很幹脆:美國態度明確,希望他下野;現在提出與反對派分權為時已晚;到美國居住安全絕無問題。淩晨3點,拉克索爾特在會見裏根後又與馬科斯通了電話,正式通知馬科斯說,裏根認為現在提分權是行不通的。這話使馬科斯對美國後台老板徹底失望了,他迫不及待地對著電話大聲問:“那我怎麼辦呢?”拉克索爾特說:“依我看你得趕快走。”馬科斯沉默了一會兒頹喪他說:“我……非常……非常……失望。”聲音有如哭泣。幾個月前,馬科斯失去宗教的支持,他雖有些遺憾但還信心十足;幾天之前,失去軍隊的支持,他感到象失去了左膀右臂,大勢已去,還能作出一些最後的掙紮。現在失去了美國的支持,馬科斯感到象被人抽去了脊梁骨一樣,再也無法站立和行動了。
他不能不認輸,也不能不考慮退路了。
2月25日上午接近9點30分,馬科斯打電話給恩裏萊,提出成立臨時政府,由恩裏萊、阿基諾夫人和他組成三人執政小組統治菲律賓,被恩裏萊拒絕。馬科斯聽說阿基諾夫人要在10點鍾舉行總統就職典禮,便也決定馬上搞一個總統就職典禮。兩個小時後,一個自欺欺人的總統宣誓就職儀式在馬拉卡南宮冷冷清清地舉行了。
2月25日中午12點,馬科斯最後一次在馬拉卡南宮的陽台上露麵,陪伴他的有夫人伊梅爾達、女兒伊梅和伊雷內,兒子邦格。馬科斯強作鎮靜地向聚集在樓下的一群支持者致意,並發誓要繼續執政6年。最後,馬科斯夫婦給他們的支持者們唱了一首《為了你》的歌,以此來穩定人心。
2月25日傍晚,馬科斯打電話給美國駐菲律賓大使博斯沃思,要求提供幫助,盡快派直升飛機將他們從被群眾團團圍住的馬拉卡南宮運走。晚上8時許,圍在總統府外的群眾湧到大門附近,高呼“打倒馬科斯”、“反對獨裁統治”等口號。
2月25日晚上8點30分,4架美國提供的“愉快的綠色巨人”式直升飛機在馬拉卡南宮降落,9點零5分,馬科斯一家及其隨從、親密朋友等90人分乘這四架直升飛機,向距馬尼拉80公裏處的美國駐菲律賓最大的空軍基地克拉克飛去,30分鍾後到達克拉克空軍基地。
馬科斯一行逃離馬卡南宮後不到一小時,菲律賓電台和電視台就播放了這一消息。
消息傳出,菲律賓舉國沸騰,特別是在首都馬尼拉,人們從四麵八方象潮水般地湧進馬拉卡南宮。以往戒備森嚴、百姓難以接近的馬拉卡南宮、最高權力的象征地,此刻成了人民群眾歡慶勝利的狂歡場所,憤怒的群眾把伊梅爾達的巨幅畫像扔進金魚池裏,揮拳把威風凜凜、不可一世的馬科斯畫像擊穿。人們載歌載舞,歡慶勝利,並高呼口號:“人民必勝”,“我們自由了”,“科麗(阿基諾夫人的昵稱)萬歲”等。
人們盡情地享受著勝利的喜悅。
美國政府在馬科斯一家逃離馬拉卡南宮後很快做出了反應,國務卿舒爾茨發表聲明,承認科拉鬆·阿基諾政府,“讚揚馬科斯總統的決定”,認為“理智和同情以最有利於菲律賓國家和人民的方式取得了勝利”。
馬科斯王朝覆滅了——在它還沒有真正建成以前。
馬科斯以他的醜惡表演從反麵告訴世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獨裁者絕沒有好下場;與人民為敵的人,終將被人民所遺棄。
1986年2月26日淩晨4點零3分,曾經不可一世的馬科斯象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癱倒在擔架上,被他的隨從小心謹慎地抬上了一架美國C—9洲際運輸機,與夫人一起飛往1500公裏外的關島,其他家庭成員和親信乘坐C—141運輸機緊隨其後。飛往關島是馬科斯所不情願的,他在克拉克空軍基地停留的幾個小時內,曾麵紅耳赤地與美國軍官爭論,讓美國空軍把他們一行運到他的老家伊羅戈省去。馬科斯還賊心未死,想到伊羅戈省後,集結忠誠他的部隊,東山再起,奪回他失去的政權。美國軍官堅決拒絕他的要求,他隻好悻悻地躺在擔架上被人擔上飛機,以此表示他離開祖國是身不由己的。
經過4個半小時的航行,馬科斯夫婦一行於26日上午8點34分抵達關島。在關島馬科斯一行稍事休息,馬科斯到醫院接受了檢查和治療後,他們又登上了飛往美國檀香山的飛機,當晚到達檀香山,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馬科斯到檀香山後,一住就是三年半多。在這期間,馬科斯夫婦想去別的國家,但他們想去的國家沒有一個表示同意收留他們的。因為在他們出逃後還不滿一個月,菲律賓新政府就照會有關國家,哪個國家收留馬科斯,菲律賓就同哪個國家斷交。病人膏盲的馬科斯多次提出想回國,但都被阿基諾政府拒絕。馬科斯夫婦在檀香山隻好深居簡出,品嚐著流亡的痛苦、幽居的煩悶、被人民遺棄的苦水……1989年9月28日10時40分,馬科斯客死檀香山,菲律賓政府堅決不允許馬科斯的遺體運回菲律賓下葬,馬科斯得到了他應該得到的回報——葬身異域。
1989年10月15日,馬科斯家族在一係列努力失敗後,馬科斯遺體在檀香山火奴魯魯廟宇紀念公園穀地下葬。這位死有餘辜的獨裁者醜惡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但是他留給他的祖國和人民的災難和痛苦卻沒有隨他而去,菲律賓人民永遠也不會饒恕這位惡貫滿盈的獨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