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總統馬科斯(2 / 3)

1953年2月15日發行的《本周》雜誌情人節專刊的封麵采用了經伊梅爾達同意刊登的大幅伊梅爾達頭像,刊物投遞到千家萬戶之後,作為“封麵女郎”的伊梅爾達名聲大振。

為了擺脫困境、出人頭地、躋身上層社會,伊梅爾達暗暗地把希望寄托在爭當馬尼拉小姐的選美比賽上。伊梅爾達報名參加了1953年的菲律賓全國選美比賽,比賽結果令她大失所望,落選的結果讓她難以接受。她傷心地大哭了一場,她不服輸,決心抗爭一番。她直接找到當時的馬尼拉市長拉克鬆那裏,百般糾纏,最後終於爭到了一個“馬尼拉女神”的稱號。過了幾個月,在經過11天閃電般的熱戀之後,這位“馬尼拉女神”便成了“馬科斯夫人”。

那是1954年4月下旬的一個傍晚,25歲的伊梅爾達跟著堂嫂去國會看望當時任議長的堂兄丹尼爾。國會正在激烈地辯論當年的預算方案,在講台上一位議員正在演說,他慷慨激昂、口若懸河。堂嫂在伊梅爾達耳邊悄悄地說:“這位發言的是在野的自由黨議員馬科斯,他口才極好,能言善辯,有‘北方的金嗓子之稱’,你聽他的演講,真夠精彩的。”伊梅爾達當時對政治不太感興趣,她對台上那位頭發烏黑光亮、皮膚呈淺棕色的議員隻是瞄了幾眼,就拉著堂嫂一起回到汽車裏去了。回到汽車裏後,她們給丹尼爾寫了一張便條,說要等他一起回家。丹尼爾怕她們挨蚊蟲叮咬,寫了個回條,建議她們到有冷氣設備的咖啡館裏等他。

夜裏11點,馬科斯在演講結束後也到咖啡館喝冷飲。剛一走進咖啡館,馬科斯一眼就看到了坐在窗子旁邊的伊梅爾達。伊梅爾達俊俏秀美的容貌,天真無邪的氣質,象磁石一樣吸引住了馬科斯。馬科斯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他唯恐坐失良機,於是便頻頻發起攻擊,他首先示意一位同來的記者,記者會意,介紹他們相識。繼而他又請在場的一位議員再次介紹,以便讓自己引起伊梅爾達的注意。馬科斯感到這還意猶未盡,馬科斯離開座位,徑直走到伊梅爾達身旁,用近於魯莽的口氣對坐在座位上的伊梅爾達說:“請你站起來一下好嗎?”伊梅爾達對馬科斯提出的這個有點過分的要求非但不反感,反而順從地站起來,微笑著望著這位三番五次接近她的議員。馬科斯敏捷地向前跨了一步,站到伊梅爾達身旁,用手比了比兩人的高度,如釋重負他說:“我比你高三厘米,真是太妙了。”然後,馬科斯請伊梅爾達重新落座,與她輕鬆而友好地交談了起來。在交談中,馬科斯悄悄告訴伊梅爾達,說他愛上了她,並說他要娶他,還要在贏得總統大選後,將整個世界奉獻在她的腳下。

第二天,馬科斯便顧不得參加國會辯論了,他急切地正式向伊梅爾達求愛。馬科斯按照家鄉傳統的求愛方式,給伊梅爾達送去兩大束玫瑰花,花裏夾著一張寫有“一切都如此美好,為什麼?”的卡片。伊梅爾達接受了馬科斯的贈花,也接受了馬科斯的求愛。從比,馬科斯就成了議長丹尼爾家的常客。當馬科斯得知丹尼爾議長一家要到菲律賓著名的避暑和遊覽勝地碧瑤度複活節時,他自告奮勇要陪同前往。馬科斯駕著他剛買不久的白色小轎車,載著伊梅爾達同行。在汽車行駛的5個小時內,他們由默然相對到談笑風生,感情急劇加深。

經過11天,他們走完了從邂逅相識到辦理結婚手續這段艱苦的曆程,37歲的馬科斯娶了25歲的“馬尼拉女神”,為紀念對伊梅爾達11天的追求,馬科斯贈送給她一隻鑲有11顆鑽石的戒指。1954年5月1日,他們在馬尼拉聖米格爾大教堂舉行了天主教式的盛大婚禮。從此,伊梅爾達正式成了“馬科斯夫人”。

婚後,伊梅爾達想成為一名名符其實的賢妻良母,但馬科斯卻不以為然,他鼓勵伊梅爾達要胸懷大誌,成為他攀登權力巔峰的伴侶和助手。

9.4 入主馬拉卡南宮

在和馬科斯結婚的時候,伊梅爾達的一個叔叔是菲律賓最高法院的法官,另一個叔叔是馬尼拉市市長。與馬科斯結婚後,美貌聰明而又有政界親屬關係的伊梅爾達,為馬科斯的政治地位四處奔走,不遺餘力地把馬科斯推向菲律賓政治的前台。

在伊梅爾達的協助下,馬科斯贏得了禮智島全體選民的支持,於1959年成功地進入了參議院,接著,伊梅爾達廣泛接觸政界顯要、工商界大亨、律師和新聞記者,並贏得了他們對馬科斯的支持。功夫不負有心人,1963年,馬科斯當上了議長。

1964年,雄心勃勃的馬科斯決定問鼎馬拉卡南宮,參加第二年舉行的總統競選馬拉卡南宮即菲律賓總統府,它位於馬尼拉巴西河下遊美麗的風景區,總麵積約7萬平方米。那裏綠樹環抱、草坪常綠、風景優雅,簡直就是一個大公園。馬拉卡南宮原是西班牙、美國統治時期總督官邸所在地,後來成了菲律賓總統府、最高權力的象征。

為了讓丈夫當上國家元首,伊梅爾達利用她的家族的政治背景,使馬科斯順利通過了國民黨大會的提名。

1964年4月大選開始後,伊梅爾達竭盡全力配合馬科斯競選,她為馬科斯修改講話稿,參與製定競選計劃,每天招待幾十到幾百人的來訪等。

為了擴大馬科斯的影響,伊梅爾達推出一部史詩性影片——《光榮的人》,這部影片完全是為馬科斯歌功頌德的,影片將馬科斯極力抬高,說馬科斯在二戰時期棄筆從戎、英勇抗敵,曾組織一個叫做“馬哈裏卡”的遊擊隊,為菲律賓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影片的情節大部分是無中生有的編造,但因該影片情節曲折、富於感染力,曾轟動一時,馬科斯的聲望因此急劇提高。伊梅爾達還陪同丈夫到處奔波,籠絡人心。他們夫婦幾乎走遍了菲律賓的所有城鎮,在各種場合向群眾發表演說,甚至在塵土飛揚和泥濘的鄉間小路上徒步行走,同滿臉滿手烏黑的農民握手擁抱。伊梅爾達在競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伊梅爾達走到哪裏,那裏的人們總要讓她唱歌,而她總是有求必應。她精力充沛,能勝任這種甚至職業歌唱家也難以勝任的歌唱旅行。她還成立和領導一個“藍衣婦女助選團”,團員們穿上藍色工作服,挨家挨戶進行宣傳工作。她們向選民們散發傳單,贈送鋼筆、帽子、牙刷、手絹等小禮品,以此來收買人心。伊梅爾達充分發揮了她的魅力,為馬科斯拉了大量選票,成了馬科斯參加競選的秘密武器。

1965年11月,馬科斯竟選獲勝,當選為菲律賓獨立後的第六任總統。馬科斯夫婦終於如願以償,於1965年12月30日搬人總統官酈—馬拉卡南宮,開始了他們長達20年的逐步走向獨裁的統治。

9.5 獨裁統治

馬科斯上台之初,還是頗有作為的。菲律賓是個農業國家,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基於這樣的國情,馬科斯深知農業是立國之本,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他實行了“土地改革”,采用向地主購買土地然後低價轉賣給農民的辦法,解決了40多萬貧苦農民的土地問題。菲律賓過去是殖民地經濟,主要種植美國所需要的經濟作物,如甘蔗、煙葉、馬尼拉麻、椰子等等,而糧食卻長期依靠進口。

馬科斯意識到了不生產糧食會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便下決心改變這種不合理的農業結構。從70年代初,馬科斯發動了一場“綠色革命”,開展全國性的種植“奇跡稻”(優良稻種)的運動,他規定政府工作人員每年必須下鄉勞動15天。伊梅爾達率先響應,帶領一些省長下田勞動。通過以上種種努力,菲律賓的農業大有起色,從1976年起,糧食已能自給,1977年起,糧食還能少量出口。

按照菲律賓憲法規定,總統每屆四年,隻能連任一屆。

1969年馬科斯竟選連任總統獲勝,開始了他的第二任總統任期,這屆任期到1973年為止。

1969年,馬科斯蟬聯總統職務時,菲律賓社會矛盾與他1965年初上任時的矛盾四伏、政治混亂、犯罪率明顯升高、世風日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1970年初,馬科斯繼任不久,一群遊行者公然對馬科斯總統提出指責;一夥加入新人民軍的大學生衝進馬拉卡南宮,燒毀了兩輛小轎車。從那時起,菲律賓社會暴力衝突接連不斷,逐步升級,這表明馬科斯政權日益不得人心。

1971年8月21日,自由黨群眾大會正在基阿波教堂前的米蘭達廣場上舉行,突然,3顆手雷在人群中爆炸,致使幾十人身亡,數百人受傷,8名反對黨領袖被當場炸死。馬科斯乘機在第二天宣布:中止不可非法逮捕人的“人身保護權”,獲得了不經司法機關批準便可隨便抓人的權利,開始執行他的對人民的高壓政策。

到1972年夏天,馬科斯感到他的地位受到了反對黨領袖阿基諾的咄咄逼人的挑戰,為了達到他長期統治菲律賓、建立馬科斯王朝的目的,他公開宣稱:“為了菲律賓的長遠利益和穩定\他必須繼續執政。為此,他於1972年9月21日簽署“軍事戒嚴令”,宣布在全國實行軍管,並頒布了1081號公告,開始了長達10年的軍事管製。

在軍法管製期間,菲律賓人民生活在高壓政治之下:新聞和集會自由被取消,眾多的社會團體被解散,政治清洗,逮捕政敵。在短短的幾年內,菲律賓至少有6萬名“破壞分子,,被捕入獄,幾百甚至上千名可疑分子死於軍人和警察之手,或無聲無息地銷聲匿跡,這些被秘密逮捕或處死的人中有工人、農民、學生、記者、教士和律師。

不僅如此,馬科斯還耍了許多手腕來強化他的統治。1973年,馬科斯政權搞了個新憲法,把菲律賓的美國式總統製改為英國式責任內閣,並規定現任總統在軍管時期兼任總理,直至臨時國會選出新政府為止。1978年6月,臨時國會開幕,馬科斯宣誓就任總理,正式行使總統兼總理職權。1981年被迫宣布取消軍管,為確保權力不被削減,同年4月又通過公民投票再次修改憲法,把政體改為法國式總統製。

新憲法規定總統在非常時期擁有絕對權力,總統任期改為6年,不受連任一次的限製。

搞獨裁必然要任人唯親,馬科斯深明此理。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馬科斯重用親信,包庇親屬。馬科斯讓伊梅爾達擔任環境保護和安置部長、全國婦女委員會主任兼馬尼拉市市長,兒子邦格是北伊羅戈省省長。其他親屬也大沾其光:母親何塞法擁有一家海運公司和兩個木材加工廠;叔父皮澳·馬科斯是銅礦和金礦的業主,侄子馬裏亞諾主管唱片公司和娛樂中心,姐姐福爾圖納控製著旅行社、海運及貨運公司,弟弟帕西菲科上20多家公司的總裁。在國會,馬科斯的新社會黨控製了88%的議席,90%的盛市長也都是新社會黨成員。

馬科斯對政權的支柱——軍權尤為重視,陸、海、空三軍司令、總參謀長、總統府警備司令、國家安全情報局長和首都警察部隊司令等要職,都是由馬科斯親自挑選的絕對忠於馬科斯的人擔任。軍隊中大量的高級軍官都是馬科斯安插的他的伊羅戈省同鄉,三軍和保安部隊90%的將級軍官都是伊洛戈省人,保安軍22名將軍中就有18名伊羅戈省人。駐守馬尼拉周圍的衛戍部隊中伊羅戈省人占絕大多數。

在政治上搞獨裁的同時,在經濟上馬科斯采取了開放外國投資市場,鼓勵賦稅、利潤自由、保證資金回收、生產麵向出口等經濟政策。這些政策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外國銀行的巨額貸款使菲律賓債台高築;石油和肥料價格飛漲使那些憑著農業改革自立起來的小耕種者無法生存;國際性的經濟蕭條影響了菲律賓的商品出口和國內市場;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貪汙腐敗現象加劇了經濟危機;人民生活水平明顯下降。與此同時,馬科斯夫婦拚命搜刮民財、榨取人民血汗,他們的財產急劇增長。馬科斯就任總統前,擁有財產3萬美元,到了1985年,他光是在紐約就有3.5億美元的財產。馬科斯當政二十年,他獲得的財富估計在五十億至一百億美元之間,其中貪汙金額就多達三十億美元。一百億美元完全收回的話,能夠償付菲律賓外債的40%,數額相當於菲律賓一年預算的三倍多。

侵吞了巨額財富的馬科斯夫婦在生活上窮奢極欲,揮霍無度,國內到處是他們的行宮,國外許多地方都有他們的豪華別墅。伊梅爾達更是揮金如土,她外出旅遊時,總有一隊警衛、記者、服務員和馬尼拉的貴婦組成的浩蕩隊伍隨行,大擺其譜。1981年,她正式出訪肯尼亞、墨西哥和美國的費用共80萬美元。在紐約,她下榻的飯店每晚收費1700美元,小費每次給100美元,並且每天要訂1000美元的鮮花。

有一天,她上午買了100萬美元的珠寶,下午又買了200萬美元的古董。1978年在保加利亞,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裏,竟買走了價值25億裏拉的珠寶。她在國內的生活也同樣奢侈,在她逃離菲律賓後,人們在她的居室裏看到的日常用品簡直讓人吃驚:在衛生間梳妝台上,擺滿了法國香水,她的麵盆鍍了一層純金。在衣櫥裏,在2000副手套,3000雙皮鞋,1700個小提包,5000條短褲,500個胸罩,200雙襪子和數百件出自歐洲時裝大師之手的名貴服裝,這些東西足夠開一家百貨商常與馬科斯一家揮金如上的奢侈生活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菲律賓經濟形勢逐年惡化。1984年國民經濟下降5.5%,1985年下降4%,通貨膨脹63.8%,工廠開工率40%,1000多萬人失業或半失業,外債高達256億美元。經濟衰竭,捉襟見肘,喪失了償還國際債務的能力,甚至連利息都拿不出來。全國人口中約有一半人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社會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在獨裁統治的政治高壓下,人民的這種不滿情緒總有一天會要爆發出來,掀翻獨裁統治。而引起這種爆發的導火線就是貝尼尼奧·阿基諾的被逮捕和在一瞬間飲彈身亡。

9.6 眾怒難犯

貝尼尼·阿基諾是位才華橫溢、出類拔萃的人物,他17歲時成為全國最大的報紙《馬尼拉時報》的記者,發表了大量有影響的報道,基裏諾總統曾因此親手授予他榮譽勳章。他28歲時被選為省長,34歲時當選為參議員,38歲成為自由黨最有希望的總統候選人,連續創造了菲律賓政治史上最年輕政治家發展速度最快的紀錄。1954年10月11日他與科拉鬆·蘇木隴科胡昂科結婚,婚後生有4個子女。科拉鬆·阿基諾夫人生於打拉省一個地位顯赫的家庭,1946年她隨家遷到美國,在美國讀完了高中和大學,1953年獲得學士學位後回到菲律賓,進入馬尼拉大學學習法律。與阿基諾結婚後,她便當起了家庭主婦。

阿基諾是菲律賓最著名的反對黨領袖,馬科斯對他又恨又怕。1972年9月22日,即馬科斯宣布實行軍事管製的第二天,馬科斯以顛覆罪和叛逆罪等罪名逮捕了阿基諾。次日晚,阿基諾被轉押到戒備森嚴的博尼費喬堡。1973年8月,阿基諾被推上軍事法庭,法庭指控他犯有謀殺、顛覆和非法擁有武器罪。謀殺罪指的是1967年打拉省一個村莊首領的死亡事件。顛覆與非法擁有武器罪是說他向共產黨恐怖分子提供武器,以推翻馬科斯政權。阿基諾對這些指控給予了駁斥。1974年4月,法庭第二次開庭,阿基諾以絕食40天表示抗議,最後被送進醫院,強製進食。1975年初,為了向馬科斯表示抗議,阿基諾又一次進行絕食,絕食31天後,體重減少三分之一,兩腿不能站立,兩眼視物不清,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1977年11月25日,軍事法庭認定阿基諾有罪,並宣布對他的判決——“由行刑隊處死”,由於阿基諾患有輕微的心肌梗塞和美國的幹預,這一判決沒有執行。因為阿基諾長期坐牢,心髒受到了損害,需要做心血管搭橋手術,也由於各方麵的壓力,1930年3月18日馬科斯被迫同意暫時釋放阿基諾。在獲釋幾個小時後,阿基諾就在夫人和孩子們的陪同下登上了飛往美國的飛機,去美國治病。到美國後,阿基諾在做了三項心血管搭橋手術後,便與家人在波士頓住了下來。住下後,阿基諾便正式打破馬科斯在馬尼拉強迫他作出的不發表政治言論的誓言,譴責這一協議是“同魔鬼簽訂的條約”,並警告馬科斯總統說:“一場風暴即將來臨”,菲律賓的一些理想主義者團體準備打擊獨裁統治,“用爆炸、暗殺和綁架軍政要員的方法迫使馬科斯政權屈服”。

此後不到3個星期,打擊便開始了。9座建築物同時發生了炸彈爆炸。因事先通知居民撤離,所以沒有人受傷,但在世界上造成了巨大影響。1980年10月,“美國旅遊協會”來到菲律賓旅遊觀光,行將結束時,他們在馬尼拉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議,馬科斯應邀參加並講話。在他正講話時,突然“轟”地一聲,一顆微型炸彈在距他10米遠的座位上爆炸了。

座這下立時被炸出一個一米見方的坑,那位坐在炸彈上的官員被炸得血肉橫飛,周圍多人受重傷。馬科斯被氣浪衝倒,失魂落魄,癱倒在地。此後合法的、非法的反抗馬科斯獨裁政權的鬥爭此起彼伏,連綿不絕。馬科斯政權搖搖欲墮。到1983年,馬科斯腎病嚴重的消息傳到美國後,在美國過了兩年多流亡生活的阿基諾,不忍坐視他的祖國陷入絕境而不管,他不顧馬科斯夫婦的威脅和利誘,執意回國,欲與馬科斯夫婦一決雌雄,推翻他們的獨裁統治,拯救祖國和人民,馬科斯深知他的勁敵阿基諾回到菲律賓將會給他帶來滅頂之災,於是他就殘酷地做出了消滅阿基諾肉體的決定。如本文開頭所描寫的那樣,一場預謀已久的謀殺案便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