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步:審時察事,當機立斷
如果你連雞毛蒜皮的小事都猶疑不決,那你應該記住:“猶疑不決是你致命的錯誤”。機遇不可能重複出現,上天不會照顧不自信的人,他們偏愛強者。如果你想得到上天的垂青,審時察事,當機立斷,主動出擊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一、“變廢為寶”壘造成功
劍橋大學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多數情緒低落、不能適應環境者,皆因無自知之明,他們自恨福淺,又處處要和別人相比,總是夢想如果能有別人的機緣,便將如何如何。
固然,人人都能找出充分理由不滿自己的遭遇。英國政治家威伯福斯厭惡自己矮小,著作家博斯韋爾有一次去聽威伯福斯演講,事後對人說:“我看他站在台上真是小不點兒。但是我聽他演說,越說似乎人越大、到後來竟成了巨人。”這奇矮的人終生病弱。醫生叫他吸鴉片煙以維持生命,曆時20年,他卻有本領不增加每日吸食的劑量。他反對奴隸貿易。英國廢止奴隸貿易製度,多半是他的功勞。
曆史上最激勵人的成功事跡,多半是身有缺陷境遇困難,但視之為生命的嘲弄,勇往直前不為之所困的人譜寫的。挪威名小提琴家布爾有一次在巴黎舉行演奏會。一曲未終,一根弦忽然斷掉。他不動聲色,繼續用三根弦奏完全曲。這就是人生——一根弦折斷,就用其餘三根奏完全曲。
相傳,蘇格蘭軍隊當年在西班牙與回教徒作戰時,把故王布魯斯的心拋在陣前,然後全軍奮起搶奪,擊敗敵人。這就是前進的方法。掌握你的生命,高懸某種理想或希望,奮力以赴,使自己的生活能配合一個目標。有許多人庸庸碌碌,默默以終,這是因為他們認為人生自有天定,從沒想到可以創造人生。事實是人生存在世上,那是天定;好好地利用自己的生活,使它朝著自己的計劃和目標奮進,這樣就成了人生。
劍橋大學的一位學者指出,這種堅定刻苦的人成功的原因最少有3個因素。
第一是想象力。偉大的人生以憧憬開始,那就是自己要做什麼或要成為什麼的憧憬。南丁格爾的夢想是要做護士。愛迪生的理想是做發明家。這些人都為自己想象出明確的前途,把它作為目標,勇往前進。
以19世紀的英國詩人濟慈為例。他幼年就成為孤兒,一生貧乏,備受文藝批評家抨擊,戀愛失敗,身染癆病,26歲即去世。濟慈一生雖然潦倒不堪,卻不受環境的支配。他在少年時代讀到斯賓塞的“仙後”之後,就肯定自己也注定要成為詩人。濟慈一生致力於這個最大的目標,使他成為一位名垂不朽的詩人。他有一次說:“我想我死後可以躋身於英國詩人之列。”
你心目中要是高懸這樣的遠景,就會勇猛奮進。如果自己心裏認定會失敗,就永遠不會成功。你自信能夠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大為增加。沒有自信,沒有目的,你就會俯仰由人,一事無成。
第二是常識。圓鑿而方柄是絕對行不通的。事實上,許多人東試西試,最後才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美國畫家惠斯勒最初想作軍人。後來因為他化學不及格,從軍官學校退學。他說;“如果矽是一種氣體,我應該已經是少將了。”司各特原想作詩人,但他的詩比不上拜倫,於是他就改寫小說。要檢討自己,在想象你的目標時多用點心思,不要妄想。
第三是勇氣。一個人真有性格,就有信心,就會有勇氣。大音樂家華格納遭受同時代人的批評攻擊,但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終於戰勝世人。黃熱病流傳許多世紀,死的人無法計算。但是一小隊醫藥人員相信可以征服它,在古巴埋頭研究,終告勝利。達爾文在一個英國小園中工作20年,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他楔而不舍,因為他自信已經找到線索,結果終得成功。
目標、常識、勇氣、即令是稍微運用,亦會產生很可觀的結果。如果一個人一心想發財,他可能會遭受無情痛擊;如果他一心想享樂,他可能會自討苦吃。但是如果他所想的是有所建樹,他就可以利用人生的一切機遇。
二、極時行動,搶占先機
如果你連在小事方麵也猶疑不決,為難下決心而痛苦,害怕選擇到錯誤的方案,那你就要記著:“猶疑下決幾乎是你能犯的最壞的錯誤。”如果你選擇一項看起來比較好的方案,有信心地宣布出來,並已全速實行,你所得到的結果,通常都比長期為難以下決定而痛苦要好得多。
某些決定,例如要不要改換工作,明顯地需要多多考慮。而不應該草率決定、但是可以獲得的事實情況已得到了,就可以決定,然後就該停止徘徊於利弊之間,才能把全部精力用於實現這個決心。
至於小的決定——我們每天都會麵對到的各種尋常的決定——一般而言,是下得愈快愈好。如果你要拖延到“全部”異議都克服以後才下決定,你就永遠不能做好事情
一位40多歲的中年大學講師說;“論知識,我是精神貴族,論財富,我卻是赤貧者。憑什麼讓我坐冷板凳挨窮?”
二位青年學生的對白:
“都什麼年頭了,我們還過得這般人模狗樣,讀書,讀書,讀個屁!再這樣下去,我們窮得隻剩下哲學名詞了!哲學名詞有個鳥用,又不能當飯吃!當今是商品經濟時代,我們學文史哲的隻有眼睜睜地看著別人發財的份。我真傻,我為什麼當初要選哲學這一專業,而且一錯再錯地讀到今天。”
“我為什麼隻能抽劣質煙?我們又為什麼身上隻能穿著下三流的衣服?雀巢咖啡是什麼滋味?KTV包廂又是什麼情調?這些究竟是為什麼?!”
埋怨,埋怨,到處都是埋怨。
人們埋怨“文化滑坡”,人們埋怨“人心不古”,人們埋怨“官僚橫行”,人們埋怨“為什麼我不能發財”
說實在的,世上確實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有很多值得埋怨的事。但是,如果我們回過頭來想想,世上根本不可能會有什麼十全十美的事。如果我們一味追求完美,抱怨社會,抱怨他人,如果我們一定要等世上所有條件都完美後才開始行動,那麼隻好永遠等下去了。有的人為什麼一輩子都幹不了一件事情,原因正在於此。相反,有的人也對自己的現狀不滿,但他卻起來行動,力求改變現狀,而不是埋怨,結果行動者卻成功了,而埋怨者依舊一事無成。
吉恩快40歲了,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份安定的會計工作,一個人住在芝加哥,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早點結婚。他渴望愛情。友誼、甜蜜的家庭、可愛的孩子以及種種相關的事。他有幾次差點就要結婚了,有一次隻差一天就結婚了。但是每一次臨近婚期時,吉恩都因不滿他的女朋友而作罷(那就是說,在犯下恐怖的錯誤之前還來得及補救)。
有一件事可以證明這一點。兩年前吉恩終於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好女孩。她端莊大方、聰明漂亮又體貼。但是,吉恩還要證實這件事是否十全十美。有一個晚上當他們討論婚姻大事時,未來的新娘突然說了幾句坦白的話,吉恩聽了有點懊惱。
為了確定他是否已經找到理想的對象,吉恩絞盡腦汁寫了一份長達4頁的婚約,要女友簽字同意以後才結婚。這份文件又整齊,又漂亮,看起來冠冕堂皇,內容包括他所能想象到的每一個生活細節。其中有一部分是宗教方麵的,裏麵提到上哪一個教堂、上教堂的次數、每一次奉獻金的多少;另一部分與孩子有關,提到他們一共要生幾個孩子、在什麼時候生。
他把他們未來的朋友、他太太的職業、將來住哪裏以及收入如何分配等等,都不厭其煩地事先計劃好了。在文件結尾又花了半頁的篇幅詳列女方必須戒除或必須養成的一些習慣,例如抽煙、喝酒、化妝、娛樂等等,準新娘看完這份最後通牒,勃然大怒。她不但把它退回,又附了一張便條,上麵寫道:“普通的婚約上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一條,對任何人都適用,當然對我也適用。我們從此一刀兩斷!”
當吉恩先生向人講述這段奇遇時,還委屈地說:“你看,我隻是寫一份同意書而已,又有什麼錯?婚姻畢竟是終身大事,你不能不慎重其事啊!”
吉恩真是大錯特錯。他可能過分緊張,過度謹慎,但不論是婚姻,或是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不能過分吹毛求疵,以免你所訂的每一種標準都偏高了。吉恩先生處理問題的做法,跟他對工作、積蓄、朋友的交情,甚至每一件事情都很相像。
成功的人物並不是在問題發生以前,先把它統統消除,而是一旦發生問題時,有勇氣克服種種困難。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完美要求必須折衷一下,這樣才不至於陷入行動以前永遠等待的泥沼中。當然最好是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那種大無畏的精神。
當我們決定一件大事時,心裏一定會很矛盾,都會麵對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擾。下麵的實例是一個年輕人的選擇,沒有抱怨,而是立即去做,他終於大有收獲。
傑米先生是個普通的年輕人,大約20幾歲,有太太和小孩,收入並不多。他們全家住在一間小公寓裏,夫婦兩人都渴望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子。他們希望有較大的活動空間、比較幹淨的環境、小孩有地方玩,同時也增添一份產業。
買房子的確很難,必須有錢支付分期付款的頭款才行。有一天,當他簽發下個月的房租支票時,突然很不耐煩,因為房租跟新房子每月的分期付款差不多。
傑米對太太說:“下個禮拜我們去買一套新房子,你看怎樣?”
“你怎麼突然想到這個?”她問,“開玩笑!我們哪有能力!可能連頭款都付不起。”
但是他已經下定決心“跟我們一樣想買一套新房子的夫婦大約有幾十萬,其中隻有一半能如願以償,一定是什麼事情才使他們打消這個念頭。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買一套房子。雖然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湊錢,可是一定要想辦法。”
下個禮拜他們真的找到一套倆人都喜歡的居室,樸素大方又實用,頭款是1200美元。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湊夠1200美元、他知道無法從銀行借到這筆錢,因為這樣會妨害他的信用,使他無法獲得一項關於銷售款項的抵押借款。
可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突然有了一個靈感,為什麼不直接找包銷商談談,向他借私款呢?他真的這麼去做。包銷商起先很冷淡,由於傑米一再堅持,他終於同意了。他同意傑米把1200美元的借款按月償還100美元,利息另外計算。
現在他要做的是,每個月湊出100美元。夫婦兩個想盡辦法,一個月可以省下25美元,還有75美元要另外設法籌措。
這時傑米又想到另一個點子。第二天早上他直接跟老板解釋這件事,他的老板也很高興他要買房子了。
傑米說:“T先生(就是老板),你看,為了買房子,我每個月要多賺75元才行。我知道,當你認為我值得加薪時一定會加,可是我現在很想多賺一點錢。公司的某些事情可能在周末做更好,你能不能答應我在周末加班呢?有沒有這個可能呢?”
老板對於他的誠懇和雄心非常感動,真的找出許多事情讓他在周末工作10小時,他們因此歡歡喜喜地搬進新房子了。
這個實例可以歸納為三點:
1傑米的決心燃起靈感的火花,因而想出各種辦法來實現他的心願,而不是妨忌那些住進新房的人。
2由此,他的信心大增,下一次決定什麼大事時會更容易、更順手。
3他提高了家人的生活水準。如果一直拖延,直到所有的條件都解決時,很可能永遠買不起了。
席第先生又代表另一種類型,他不滿現狀,但他一定要等到萬事具備以後才去做、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久,席第先生進入美國郵政局的海關工作。他很喜歡他的工作,但5年之後,他對於工作上的種種限製、固定呆板的上下班時間、微薄的薪水以及靠年資升遷的死板人事製度(這使他遷的機會很小),愈來愈不滿。
他突然靈機一動。他已經學到許多貿易商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這是他在海關工作耳濡目染的結果。為什麼不早一點跳出來,自己做禮品玩具的生意呢?他認識許多貿易商,他們對這一行許多細節的了解不見得比他多。
自從他想創業以來,已過了10年,直到今天他依然規規矩矩在海關上班。
為什麼呢?因為他每一次準備搏一搏時,總有一些意外事件使他停止。例如,資金不夠、經濟不景氣、新嬰兒的誕生、對海關工作的一時留戀、貿易條款的種種限製以及許許多多數不完的藉口,這些都是他一直拖拖拉拉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