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他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被動的人”。他想等所有的條件都十全十美後再動手。由於實際情況與理想永遠不能相符,所以隻好一直拖下去了。
看來,埋怨,除了說明你自己無能外,不能說明別的了。
三、隨時修改缺陷
其實,我們在埋怨社會,埋怨他人的同時,更應該客觀地、公正地認識你自己,應該認識到自己為什麼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為什麼人家行而你卻不行?
當林肯是個年輕的律師時,因為有一個重要的案件來到芝加哥,但是無人理會。在芝加哥,那些年長有名的律師,都一致認為和一個外來的後生律師在一起合作會降低他們的身份。這些人自認為地位崇高,除他們以外看不起任何人。他們把林肯完全拋在一邊——無論去什麼地方都不請他一同前往,也不和他一同吃飯。
林肯怎樣麵對這種情形呢?是否鼻子翹得比輕視他的人還高,想方設法報複呢?不,他並沒有如此做。後來回到斯勃林菲爾德的時候,他說:“我到芝加哥才曉得自己所懂得是多麼的淺薄,而我要學習的又是多麼的多。”
這種輕慢對他是一種刺激,促使他改進。後來他升到了很高的地位,而那些輕慢他的人還是一無長進。他做了美國的大總統,那些律師還是無名的律師。他們的輕慢不過是替林肯預備了一級梯子,使林肯爬到榮譽的頂峰。
侮辱人的輕慢態度和朋友好意的開玩笑是不同的。但是,即使是開玩笑也可以指出我們的缺點來。羅斯福曉得如何對付朋友們的玩笑。他借著朋友們的玩笑,把自己的身體鍛煉好了,但是他並不幻想著自己的體力比當地的土人還要勝過一籌。他老老實實地承認他們比他要高超些。
有一天他在培德蘭同幾個人砍樹清理一塊空地出來建造房子,到晚上工作完畢的時候,工頭問他們一日工作的成績如何。他聽見一個工人答道:“皮爾砍了53株,我砍了49株,羅斯福咬下了17株。”羅斯福回想起他所砍的那些樹真好像海狸咬下來的一樣,便禁不住自笑起來。他老老實實地承認他砍的樹實在是比不上他的同伴們。
還有一次羅斯福在培德蘭開牧場的時候,他想獵殺白山羊。他聽說在科亞比倫有一個會打獵的,名叫維爾斯。羅斯福寫信給他,請他做打獵的向導。
信的最後幾句這樣說:“如果我出來打獵,你相信我會打著一隻山羊嗎?”
那個打獵的回信,就寫在他的信的背麵:“如果你放槍的技術不比你寫信的技術要好些,我相信你很難打得著一隻山羊。”
但是羅斯福回電仍舊請他做向導。
羅斯福曉得從一個粗野而講老實話的人那裏,比從一個隻知一味奉承的人那裏所學的一定要多些。奉承羅斯福的人實在不知其數。即使是別人的批評很魯莽,也還是可以利用來改進自己。
司退裏16歲的時候,在一個大五金商號裏做店員,這正是他所希望的一個職位。他的前途是光明遠大的,他努力工作,各方麵盡心學習,自己盼望著將來做一個成功的五金銷售員。他以為自己是上進的,但是其上司卻看法不同。
“我不要用你了,你是絕不會做生意的。你到塞強鑄造廠去做一個工人罷。你那種蠻力,除了做這種工作之外,沒有什麼別的用途。”
對於一個年輕人的侮辱,還有甚過於此的嗎?被炒魷魚,這是何等的打擊!然而他卻始終以為自己工作得很好。那麼,他是否預備到鑄造廠去呢?他的頭腦裏是否充滿了風和水等龐大的動力而不是思想呢?他受了很大的打擊,他被打倒了。他的首次衝刺失敗了,但是結果他重整旗鼓,決心要得到勝利。
“你可以辭退我,但是不能削弱我的誌氣,”他對那殘酷的經理反抗說,“有一天如果我還活著的話,我也要開一個像這樣大的五金店。”
他的話並不是一種氣憤的發泄而已。這個青年因第一次的失敗而驅使他不停地努力,一直到他成為全國最大的五金商品商之一。如果沒有受這次打擊,恐怕司退裏永遠是一個平庸的銷售員而已。在受打擊之前,他以為自己的工作是很好的——這種自滿足以消滅他那種求上進的刺激。他在那個粗魯的經理之下所受的打擊,正是促使他上進的必要原動力。有時要戰勝一種不適當的自我滿足,惟一的方法是受一次很重的打擊。
美國汽車鑄造公司總經理威廉·伍定總以為自己是一個很偉大的演說家。他之所以會有這樣想法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當過國會的議員,他的演說常常令全體聽眾拍手叫好。
有一天晚上,他對一群煤礦工人演講,這班工人有些是外國人,有些是完全不識字的文盲。全廳擠滿了人,似乎都極想聽他的演講。他很細心地預備了一篇自以為很好的演說詞,他在講,聽眾在拍手。直到最後,拍手的聲音愈來愈大,他以為這次演講十分成功。最後,這種熱烈的歡迎幾乎達到瘋狂的地步,喝采聲長達15分鍾之久。當他很高興地坐下來時,他對旁邊坐著的一個新聞記者說:“他們似乎很喜歡我的演講。”
那個新聞記者答道:“你不曉得這群聽眾之中隻有三四個人會講英文的嗎?”
“那麼,他們為何拍手呢?”伍定問。
“咦!難道你沒注意到他們當中那個會說英文的看見應當拍手的時候,便發出一個信號叫其餘的人拍手嗎?”
講到這件事,伍定最後說:“我後來注意了第二個上台演講的人,才曉得實際情形的確如此。而且那個懂得英文的人似乎也不行,因為他往往在不當拍手時叫人拍手。如此我才曉得我一心隻想到自己的口才和演講,而毫未想到我的聽眾。”
伍定曉得成功是不能靠自己滿足來衡量的。我們往往很高興地估量自己的成功,但是別人並不苟同我們的看法。
紐約電話公司的總經理麥卡羅因小時候被人開過一次最大的玩笑,才醒悟過來。那時他是一個幼稚的野孩子,他那種非常易於受欺騙的情形幾乎遠近馳名。他隻知靠別人而且絕對地依賴別人,所以他自己毫不費心思索。他那時在火車站的車道上做各種零碎的工作。
一個7月大熱天的下午,位於山岩與河流之間的西岸車站熱得就好像鍋爐一樣。有一個名叫比爾哥林斯的工頭,叫麥卡羅去拿一點“紅油”以備點燈之用。他說“紅油”是在離那兒一裏遠的圓房子裏。麥卡羅很恭敬地聽了工頭的話,便一心朝著那個方向走去以便完成他的任務。到了圓房子裏,他就向那裏的人要“紅油”。
“紅油?”那裏的職員十分奇怪地問,“做什麼用的呢?”
“點燈用的。”麥卡羅解釋說。
“啊,我曉得了。”那個職員心中明白了,“‘紅油’是在過去那個圓房子的油池裏。”他說道。
於是麥卡羅又在那滾燙的焦煤小路上走了一裏之遠。那裏的人告訴他“紅油”並不在那裏,而且不曉得究竟是在哪裏,最好到站長辦公室裏去問問,於是,麥卡羅又提起腳走了。在火熱的太陽下,他就這麼走來走去走了一整個下午。最後他覺察不對了,便跑去問一個年老的工程師,這個慈樣的老工程師很憐憫地望著他說:“孩子呀!你不曉得那紅光是玻璃映出來的嗎!你現在回到工頭那裏去和他理論罷!”
那個工頭不曉得他是和紐約電話公司將來的總經理開玩笑,也不曉得這孩子將來手下所用的職工有6萬人之多。麥卡羅得到這次教訓後,就發誓以後絕不像呆子般被人玩弄了還不知道。他決心將來做事要把眼睛耳朵打開些,而且腦袋瓜也不再隻是用來放帽子的。
麥卡羅得到了另一個很重要的教訓——雖然不埋怨人,但絕不可太信任人。當然他也並不陷入另一個極端——對於人人都猜疑。
批評我們的人無論其動機是怎樣的惡劣,都不應對人產生猜忌心理,以為人人都是自己的仇敵,這是相當危險的。
大人物難免也要受到不公平的批評、無理由的侮辱,以及惡意的誹謗。人人崇拜的民權主義的偶像傑弗遜曾經毫無防備地被人用泥團打過。一個為公家做事的人,如果不受當時人們的侮辱和嫉恨,便不是一個政界的大人物。
人人都是有仇敵的。大人物所樹立的仇敵恐怕要比一般人多。不過敵人的數目多少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偉人常能利用敵人的攻擊來更好地看清楚自己。
敵人的批評,多半是對的。可有些人就以為無論自己對不對,總要設法來替自己辯護,於是漸漸養成一種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觀念。“硬頭皮的人總是那些思想簡單智力有限的人。”
美國救生圈公司的副總經理兼美國航業救生公司的總經理查理·皮茲某次不得不開除一個很有希望的青年高級職員,因為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這個青年是由一個小徒弟升上來的,因為他的才幹很好,而且受人歡迎,所以升得很快,一直升到該公司工程估價部的主任,負責該公司各項工程的估價。
有一天,一個速記員查出了他的估算中算錯了2000元,於是把詳情呈報上司。後來這件事傳到皮茲那兒去了。
這位年輕主任聽說之後,勃然大怒。“這個速記員不應該檢查我的核算。”他氣憤地說,“他也不應提出來。”
“但是你承認你的核算是錯了,是不是?”皮茲問他。
“是的。”他說。
“然而你以為速記員還是不應該說出來,而公司應當接受損失以免有傷於你的威嚴嗎?”
這個青年主任以為應當是如此。
皮茲便規勸他。說他如果再這樣做,就很難成為一個幹大事的人。後來這件事漸漸在大家的腦海中消失。大約過了一年之後,這個青年主任報上去一個美國中西部某項工作的20000元估價方案。其上司仔細校對他的核算,覺得這數目應當再加一倍。這事又呈到皮茲麵前來了,於是皮茲再度叫他前來。你想他對皮茲說的是什麼話:
“我曉得你是怎麼想的,你是想用這項工程來陷害我。你上次恨我,於是這次特別請了工程師核算,故意扯我的後腿。我的計算是對的,你在蔑視我的能力。”
皮茲回答說:“那麼,好,你自己去請幾個工程師來計算罷,看看結果如何。”
最後他承認自己的計算是錯了,皮茲便對他說:
“現在我們隻能各走各的路了。因為你不能接受公正的批評。”
像這個青年的這種態度,實在要不得。把自己的任何錯處都歸咎於別人,以為別人有意傾軋自己,並時時刻刻認為自己是完美無缺的。如果我們已是完美無缺的,便不必再求什麼上進了。一個人一旦有了這種觀念,他在世上將無任何地位可言。
別人的批評是極可貴的,可以顯示出你正處於什麼地位,但你切記不可在那個地位上停著不動。
別人批評你的時候,要欣然接受並作為你前進的向導,不可作為你失敗的遣詞。
要以客觀的態度來衡量別人的批評。不要衡量其究竟傷害你到什麼程度,或是別人批評你的動機究竟如何。
利用別人的批評來看清自己的行為,看出你究竟是對還是錯。如果你是錯了,便修正過來;如果你本來對的,便不必牽掛著別人批評而感覺不安。
聽到別人批評的時候,不要養成一種感覺自己是受了羞辱的習慣。無論怎樣,如果你的仇敵能指出一條路打破你的自負心,使你能夠改進,那麼,他實在是幫了你的大忙。
四、尋找突破點
真理的大海,讓未發現的一切事物躺臥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尋。
足球場上,不時地出現這樣的情況:本來甲隊高手雲集,又在主場作戰,按理該勝券在握;但乙隊偏偏在沒有“國腳”等大牌明星壓陣的情況下,竟出人意料地在客場打敗了對方。
這就是人們常常津津樂道的“冷門”。
冷門的造成,是對方在防守上出現失誤造成的。因這種失誤使自己的球門大開,被別人搶占先機,乘虛而入。
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人們所忽略的某個冷門,瞄準知識鏈條上的某個薄弱環節,抓住前人因種種原因放棄或疏漏的項目,以此為進攻的突破口,乘虛而入,巧作文章,終於取得重要成果的事例很多。
20世紀30年代初,在美國馬洛利公司任職的卡爾森是利福尼亞大學物理係的畢業生。因他常見到公司的同事在複印文件的過程中,時間占用過多,勞動強度很大,本該輕鬆完成的工作,成了令人頭痛的麻煩事,便想改進一下複印方法。他做了很多的實驗,但卻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