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步:審時察事,當機立斷(3 / 3)

後來,他改變了做法,暫時停止了實驗,而用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鑽進紐約的圖書館,專門查閱有關複印方麵的發明專利文獻資料。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查找,他意外地發現,以往進行的複印,都是利用化學效應來完成的,還沒有人涉足到光電領域。利用光電效應,比利用化學效應,從理論上講,效率要高得多。顯然,這是複印研究開發中的一大缺陷。

他瞄準這一缺陷開始進行大量的實驗,將光的導電性和靜電原理相結合,終於取得了成功。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在一次聽演講後,知道非線性方程有一種叫孤子的解。他為了徹底弄清這個問題,找來了幾乎所有關於孤子理論的資料,然後這位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關起門來,專心致誌地研究了一個多星期,尋找別人在這方麵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弱點。

後來他發現,所有的文獻都隻是研究一維空間中的孤子,而在他所熟知的物理學中,意義更廣泛的是三維空間。這是一個不小的缺陷和漏洞。

對此,他經過幾個月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孤子理論,並用這套理論處理三維空間的某些亞原子過程,終於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

李政道教授深有感觸地說:“你們想在研究工作中趕上、超過人家嗎?你一定要摸清在別人的工作裏,哪些地方是他們的缺陷。看準了這一點,鑽下去,一旦有所突破,你就能超過人家,跑到前頭去了。”

敏銳地發現人們沒有注意到或未予重視的某個領域中的空白、冷門或薄弱環節,需要有“慧眼”,需要後來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需要的是對已知的不滿足和對未知的強烈好奇。

因此,“乘虛而入”不是拾人牙慧,嚼人家吃過的饃,而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找準了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有所發明和創造。矮子站在巨人的肩上,也會比巨人看得遠,更何況聰慧過人的你呢?

五、著手你的致富行動

埋怨,是一種很複雜的心態。它既反映出對現實的不滿,同時又反映出對現實的恐懼。埋怨者總希望在沒完沒了的埋怨聲中,能走來一位“救世主”般的人物,一下子給他們一個完美的世界。事實上,完美的世界不是靠埋怨得來的;而是靠行動,而且是立即的行動來爭取的。

我們前麵講到的相當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整天在埋怨“為什麼我不該發財”,到今天,他們依然沒有發財,他們依然在發著幾年前同樣的埋怨。相反,那些不再埋怨,投身於商海的青年學子,卻已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們中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敗了。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他們都已經不再埋怨,因為他們認清了“埋怨沒有用,一切靠自己”的道理。

下海了的N君說:“我們或許是被虛幻的光環圈得過久,對既定的一些規範從未作過反方向思考。從事某項事業越久,思維定勢就越強,惰性也就越大。我擔心,我們這幫遠離社會現實的青年學子,真要被紙上的東西泡成木乃伊了。我真不明白,為什麼偏偏要我們這些吃草的人擠出奶來?那些喝奶的人又去幹什麼?為什麼要一味鼓吹蠟燭精神,毀我自己,照亮別人?照亮別人誰來照亮我?”

W君,一位鑽研元明清文學的碩士,此刻正有氣無力地站在講台上,台下100多名學生聽得昏昏然。為了籌辦摩托車修理部,W君已一個月沒有睡好覺了,整日忙著聯係店麵、零件、關係、執照等雞零狗碎之事,大有“為伊消得人憔粹”的豪情。

H君,一位專教低年級基礎寫作課的高校青年教師,忽地屈居下嫁到兩所中學兼高三補習班的語文課,每天4節,每節10元,再加上他原來的課程,直講得他舌根發麻,而H君卻對此津津樂道。當他悠然地吸著“紅塔山”的時候,我想他壓根也就沒有想到過什麼叫誤人子弟。

夏日炎炎,直烤得大地冒煙。三五個青年學子正襟危坐在一棵樹的樹蔭底下。一張破爛不堪的書桌麵前懸掛著血紅的署期文化補習班和家教聯係站的字樣,他們臉上終日掛著善意的微笑,向每一個行人報以深沉的注目禮,那種渴求和禮儀的目光直令每一位從前經過的人都要佯裝詢問一番。沒人不知道他們的暑期文化補習班辦得怎麼樣,但是他們每個人至少兼了4個家庭的教師,每個家庭分別去一至二晚,可得家教費60至100元不等。一個月下來,可得一筆豐厚的家教酬金。這對寒酸的學子們來說,的確充滿著誘惑。

M君畢業於名牌體院武術專業。他選擇了當代經商潮中特有的職業——保鏢。去年夏天,他隨一位服裝個體戶去了一趟深圳、海口,一個星期下來,淨賺1000元。隨後他看到保嫖市場特別紅火,果斷地拋棄了N學府體育教師的職位,大大方方、徹頭徹尾地下海了。

X君則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把錢賺得體麵文雅。X君是教英語本科函授班的教師,並兼班主任。他看準一個編寫中學英語複習資料的課題,組織本班學員20人為編寫組,自任主編。每位參加編寫者負責包銷1000本,多多益善,多勞多得。“資料集”在一周內就編完,然後私下買個書號,順順當當地把書出了。X君隻此一錘子就吃了個大胖子。至於“資料集”是否有用,是否會影響中學生的正常學習,則不是X君他們所要考慮的了……,

茫茫人海,到處顯露著知識分子渴求致富的身影,悠悠寰宇,充溢著青年知識分子下海經商的喜悅、苦悶、歡歌與歎息。

C君畢業於某大學計算機專業,供職於一家電子計算機研究所,專業對口,領導器重,一派好兆頭。1988年,他毅然辭去公職,拉起辦公自動化公司的旗號,身兼經理、業務主辦和推銷員於一身。一年後,C君神采飛揚地跨上了SUZUKI,引擎的轟鳴碾碎了昔日同行們的疑慮、攻擊和鄙視的神態。這時,C君又擴大再生產,瞄準軟件市場,開發了一個又一個實用軟件。如今,C君已是遠近聞名的“軟硬兼施”的行家裏手了。但他仍不滿足,拿他自己的話說,我現在賺錢純粹是出於一種個人嗜好。

與C君相比,L君可謂是寒酸和落魄的了。在迫不及待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操起了季節性的販賣水果的行當。一個黑燈瞎火的夏日,L君在校園裏秉燭賣西瓜。他的裝束和麵容完全沒有古典文學碩士的那種氣質。在L君的雙人房間裏,地上躺著一堆花裏胡哨的化妝品、洗發膏之類的樣品。L君每天在恰當的時候,用蛇皮袋兜著樣品,招搖過市,叩開一個個商店大門。而往日與他終日廝守的線裝書,此刻宣告進入漫長的冬眠期。當I。君遠在N市的導師得知這些情況時,直氣得鼻頭發白,先是痛感L君的墮落,繼而大歎世風不古,斯文掃地。

Z君是從大西北高等學府學成出來的,在“勝利大逃亡”來到南方都市學府後,一樣受到金錢的殘酷壓迫。Z君先是充當圖書出版的掮客,通過各種關係,尋來辭書、詞典。複習資料等撰寫任務,再通過不同的渠道分派給別人寫,自己卻穩坐抽成,幾年下來美美地賺了一筆。後來有一天忽然良心發現認為賺知識分子的血汗錢實在於心不忍,在百無聊賴的情況下,加入了炒股大軍,然而出師不利,被攔腰斬了一刀。

後來,Z君又與某官方金融機構合作,在“房地產熱”中又大大地撈了一把。現在,他已是一位注冊資金為數千萬元人民幣的公司老總了。

行動是你改變現狀的捷徑,而埋怨則隻能消磨你的鬥誌,擊退你的信心。埋怨是你不敢來爭取行動的借口,是來自內心恐懼的借口。

行動本身會增強信心,埋怨隻會帶來恐懼。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

要增加恐懼感的話,隻需埋怨、等待、拖延、推托就可以了。

傘兵教練說:“跳傘本身真的很好玩。讓人難受的隻是‘等待跳傘’的一刹那。在跳傘的人各就各位時,我讓他們‘盡快’渡過這段時間。曾經不止一次,有人因幻想太多‘可能發生的事’而暈倒,如果不能鼓勵他跳第二次,他就永遠當不成傘兵了。跳的人拖得愈久愈害怕,就愈沒有信心。”

“等待”甚至會折磨各種專家,讓他們變得神經兮兮。《時代雜誌》曾經報道美國最有名的新聞播音員愛德華·慕羅先生。他在麵對麥克風以前總是滿頭大汗,一開始播音以後,所有的恐懼就都沒有了。許多老牌演員也有這種經驗,他們都同意,治療舞台恐懼症惟一的良藥就是“行動”,立刻進入情況就可以解除所有的緊張、恐怖與不安。

一般人應付恐懼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做”,或是埋怨這,埋怨那,即使最老練的推銷員也難免。他們為了克服恐懼,往往在客戶附近徘徊猶豫,要不然幹脆找個地方一杯又一杯地喝咖啡來培養自信與勇氣,這樣根本沒有效果。克服恐懼——任何一種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去做”。

你害怕電話訪問嗎?馬上就去打電話,你的恐懼便會一掃而光;萬一你仍舊拖拖拉拉,你會愈來愈不想打了。

你是不是不敢做一次全身健康檢查?隻要你去,所有的疑慮都會消失。你可能什麼毛病也沒有;萬一有,也可以及早發現。如果不去檢查的話,你的恐懼會越來越深,直到真正生病為止。

你是不是不敢跟上司討論一個問題?馬上找他討論,這樣才會發現根本沒有那麼恐怖。

建立你的信心,用行動來消除煩惱。

有一個野心勃勃卻沒有作品的作家說:“我的煩惱是日子過得很快,一直寫不出像樣的東西。”

“你看”,他說:“寫作是一項很有創造性的工作,要有靈感才行,這樣才會提起精神去寫,才會有寫作的興趣和熱忱。”

說實在的,寫作的確需要創造力,但是另一個寫出暢銷書的作家,他的秘訣是什麼呢?

“我用‘精神力量’。”他說;“我有許多東西必須按時交稿,因此無論如何不能等到有了靈感才去寫,那樣根本不行。一定要想辦法推動自己的精神力量。方法如下:我先定下心來坐好,拿一支鉛筆亂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盡量放鬆。我的手先開始活動,用不了多久,我還沒注意到時,便已經文思泉湧了。”

“當然有時候不用亂畫也會突然心血來潮。”他繼續說:“但這些隻能算是紅利而已,因為大部分的好構想都是在進入正規工作情況以後得來的。”

“明天”、“下個禮拜”、“以後”、“將來某個時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遠做不到”的同義詞。有很多好計劃沒有實現,隻是因為應該說“我現在就去做,馬上開始”的時候,卻說“我將來有一天會開始去做”。

我們用儲蓄的例子來說明好了。人人都認為儲蓄是件好事。雖然它很好,卻不表示人人都會依據有係統的儲蓄計劃去做。許多人都想要儲蓄,隻有少數人才能真正做到。

這裏是一對年輕夫婦的儲蓄經過。畢爾先生每個月的收入是1000美元,但是每個月的開銷也要1000美元,收支剛好相抵。夫婦倆都很想儲蓄,但是往往會找些理由使他們無法開始。他們說了好幾年:“加薪以後馬上開始存錢”、“分期付款還清以後就要,……”、“渡過這次難關以後就要……”。“下個月就要”、“明年就要開始存錢”。

最後還是他太太珍妮不想再拖。她對畢爾說:“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錢?”他說:“當然要啊!但是現在省不下來呀!”

珍妮這一次下定決心了。她接著說:“我們想要存錢已經想了好幾年,由於一直認為省不下來,才一直沒有儲蓄,從現在開始要認為我們可以儲蓄。我今天看了一個廣告,如果每個月存100元,15年以後就有18000元,外加6600元的利息。廣告又說:‘先存錢,再花錢’比‘先花錢,再存錢’容易得多。如果你想儲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來,不可移作他用,我們說不定要靠餅幹和牛奶過到月底,隻要我們真的那麼做,一定可以辦到。“

他們為了存錢,起先幾個月當然吃盡了苦頭,盡量節,才留出這筆預算。現在他們卻覺得“存錢跟花錢一樣好玩”。

讓我們時時刻刻記著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話:“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

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俗話所說:“今日事,今日畢。”

如果你時時想到“現在”,就會完成許多事情;如果常想“將來有一天”或“將來什麼時候”,那就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