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步:低姿態求生存(1 / 3)

第八步:低姿態求生存

“物競天擇”是自然法則,人力不可改變,“適者生存”卻蘊含著哲理;無論你看起來多麼強大,都有會被淘汰的危險。那麼,巧妙的偽裝自己,在這個強者如雲的世界裏得以生存就更顯得猶為重要。

一、誠實、坦率是最好的策略

人類深信他作為一個自由人行動,任何宿命的理論都不能使他對此產生懷疑,僅僅這一點,人類就稱得上是最傑出的創造物了。

如果沒有德行,人類就隻是一種忙碌、有害和可憐的生物,不比任何一種渺小的害蟲更優越。

1.正直是一個人品味的重要體現

曆代牛津大學的學子都非常崇尚正直。他們認為,正直是一個人品味的重要體現,它與你的成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正直就是無論你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和什麼人在一起,都忠於自己、言行一致、堅守自己的信仰及價值觀。如果你不正直,最終將失去一切,因為,別人無法相信你,不願和你一起工作,或跟你進行交易。如果有足夠的人不願意和你共事,你的事業將會失敗,無論任何一種事業的結果都將一樣。曾就讀於牛津大學的丹佛·特金斯在《正直與我個人的創意品味》一書中寫道:

大學時,我曾經在一家銷售牛乳代替品的乳清飲料公司工作,我是一名經銷商,業績達到全公司最高,並擁有二個銷售站,但是由於公司部分領導人員決乏正直及踏實的精神,導致整個公司瓦解。即使如比,這個經驗仍然使我學習到許多寶貴的本西,如販賣商品的技巧以及如何和他人共事,而更重要的,我了解到如果一個人既無能力又缺乏正直,他便非常容易失去他已經達成的事情。

自從有了那次工作經驗,我對於加入傳銷組織顯得格外謹慎。後來借由一些高層工作的經驗,以及在各處演講的機會,我遇到一些既有能力又正直的人,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品質優良,而且效果良好,因此我開始和他們合作,協助他們在行銷方麵的工作。

任何一位進入銷售業的人都知道,基本上,金錢是一切的出發點。人們進入公司工作是為了要賺錢,這並沒有什麼不好,相反地,對那些不這麼盤算的人反而使我感到不安,因為在我們的生活裏,沒有任何一件事情不需要花錢。

當然,家人、友情及人際關係則是建立在一些比金錢更重要的事情上。但是在商言商,隻要我們進入商業圈,不管是職員、顧問、老板、合夥人或消費者都和金錢脫離不了關係。

一旦你從商,能力與正直的要求會變得更加重要,因為人們不希望購買劣質產品,或受到無禮的服務,當然,他們更不想和那些無知、沒有技能以及不誠實的人來往,我不願意,你不願意,沒有人會願意這麼做。

一個正直的人會在適當的時機做該做的事,即使沒有人看到或知道。騙來的財富不會長久

一部分所謂“富豪”完全是依靠欺騙別人的錢過日子,實際收支結算赤字累累,一旦破產,人們才發現他們應該叫做破產富豪或者欠債富豪才更準確。英國就不斷產生這樣的欠債富豪。被牛津大學的師生視為“反麵教材”的亞曆克斯·威廉·赫貝奇,就是其中之一。

赫貝奇生於1930年,打從他呱呱落地起,人們就發現這個孩子比別人多長了一條舌頭,因此人們總分不清他是在說真話還是假話。他的這套本領很快表現在創辦各種公司上,而且很早就背上了破產者的身份。這種身份可不是什麼好東西,使他成為市場管理機構追捕的對象,無論他做什麼生意,隻要是在英國政府管轄的範圍之內,赫貝奇就難以容身,好幾次被追得屁滾尿流,飛走了一隻又一隻辛苦煮熟了的鴨子。

於是赫貝奇遷居蘇黎世,在那裏他如魚得水,在可可、銅、白銀等商品的現貨期貨交易中大獲其利。1967——1968年間,投資25萬英鎊為德國的互助基金客戶設立一個證券交易所。廣告在報上登載出來以後,社會遊資洶湧而來。

不到3個月,他的公司就從一間房間變成整整一座樓房,雇員也從幾個變成幾百,客戶賬款一天多達2至3億美元。但是好景不長,1970年末,紐約股市驟跌250點。人人急於拋出,赫貝奇又從財富頂端跌落下來,而且禍不單行,1971年在查看一艘新買下來的遊艇時,赫貝奇在甲板滑倒,一直摔到艙底,摔斷了一條腿,更糟的是警方也來搜查,公司倒閉,留下債務達5千萬英鎊。其後他繼續掙紮,先後又開了7個公司,也都以失敗告終。

1973年赫貝奇一度回國,但呆不住,又跑到安道爾,創辦《商品研究文摘》。這時是他最落魄的時期。但是赫貝奇至此已經曆經磨難,已經鑽通了市場公司學。1981年回到英國之後,就花掉46萬英鎊買下蘭克勳爵的地產薩頓莊園,以此開辦一係列的國際公司,像撒豆一樣,大大小小達66個。

赫貝奇的戲法主要是設立互助基金,以高額利息吸收國際遊資。其中尤其是美國的客戶,他付給介紹來生意的代理商075%的傭金,由此吸引來的資金多得不計其數。

但是到1984年赫貝奇遇到麻煩。他的公司寄給投資者的利息支票日見稀少,而且越來越多地被銀行退回,蓋上“賬麵現有金額不足支付”的戳子。於是客戶紛紛提出責難,他們和赫貝奇玩起了老鼠捉貓的遊戲。

現在赫貝奇涕淚交加,被關押在當年曾經拘留過狄更斯的父母的彭通維利監獄裏。這裏汙濁狹小,臭氣熏天。在愉快的歲月裏腫脹起來的400磅身體實在使他活得不輕鬆。但他的巧嘴依然鋒利無比,來訪的昔日債主們依然被他的第二根舌頭說得昏頭脹腦,甚至同情之心大發。他們忍不住自己的妄想,幻想有朝一日這個惡魔般的大胖子要是走出監獄,或許會給他們撈回被他騙走的巨額錢財來。

2.坦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和過失

當你不小心犯了某種大的錯誤,最好的辦法是坦率地承認和檢討,並盡可能快地對事情進行補救。隻要處理得當,你甚至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曾就讀於牛津大學的格裏·克洛納裏斯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他現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恪特當貨物經紀人。在他給西爾公司做采購員時,他發現自己犯下了一個很大的估計上的錯誤。有一條對零售采購商至關重要的規則是不可以超支你所開賬戶上的存款數額。如果你的賬戶上不再有錢,你就不能購進新的商品,直到你重新把賬戶填滿——而這通常要等到下一次采購季節。

那次正常的采購完畢之後,一位日本商販向格裏展示了一款極其漂亮的新式手提包。可這時格裏的賬戶已經告急。他知道他應該在早些時候就備下一筆應急款,好抓住這種叫人始料未及的機會。此時他知道自己隻有兩種選擇:要麼放棄這筆交易,而這筆交易對西爾公司來說肯定會有利可圖;要麼向公司主管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並請求追加撥款。正當格裏坐在辦公室裏苦思冥想時,公司主管碰巧順路來訪。格裏當即對他說;“我遇到麻煩了,我犯了個大錯。”他接著解釋了所發生的一切。

盡管公司主管不是個喜歡大手大腳地花錢的人,但他深為格裏的坦誠所感動,很快設法給格裏撥來所需款項,手提包一上市,果然深受顧客歡迎,賣得十分火爆。而格裏也從超支賬戶存款一事汲取了教訓。並且更為重要的是,他意識到這樣一點:當你一旦發現了自己陷入了事業上的某種誤區,怎樣爬出來比如何跌進去最終會顯得更加重要。

3.具備崇高的品質才能流芳百世

在滑鐵盧打敗拿破侖的惠靈頓將軍也許沒有拿破侖的“功績”卓著,為什麼人們至今談起他仍充滿敬仰之情,而對拿破侖卻有諸多非議?一位牛津大學的教授精辟地指出:因為兩個人的道德品質截然不同。

拿破侖有這樣一句名言:“最真實的智慧在於英明果斷地做出決定。”他本人異乎尋常的一生,也非常生動地說明了無所不為的強大意誌在一個人輝煌成就中所占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拿破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他的事業。在他之前,一些愚不可及的統治者和他們所領導的國家已接二連三地垮台。拿破侖接到報告說,阿爾卑斯山擋住了軍隊的去路,他指出:“不能讓阿爾卑斯山成為攔路虎。”於是,一條穿過西普隆的蜿蜒小道被開鑿出來,自古以來被認為鳥兒也難飛過的地方卻任憑大軍馳騁。拿破侖曾經說過:“‘不可能’,這是一個隻能在平庸無能的鼠輩的字典中才能找到的字眼。”他本人是一個吃苦耐勞、勤勉用功的人。有時候,他同時聘用四個秘書,可還是不夠,秘書們一個個被折騰得精疲力盡。和他在一起,沒有人會過得輕鬆,連他本人也不例外。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其他人,他給其他人的生命住入了新的活力。拿破侖曾經不無感觸地說:“我的這些將軍都是從行軍的泥潭裏鍛造出來的。”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毫無益處,因為拿破侖的極度自私不僅毀掉了他自己,而且也毀掉了法蘭西,他讓法蘭西成了無政府狀態的犧牲品。拿破侖的一生給世人以極為深刻的教訓,權力,如果不給世界帶來善行,不管它被執掌者如何精力過人地運用,它對掌權者和被統治者來說都是致命的。而且,淵博的學識或者說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如果缺少美德,那麼,它也隻不過是凶殘的魔鬼的化身。

在滑鐵盧打敗拿破侖的惠靈頓將軍的確是一個偉大的人。他不缺少拿破侖的堅毅勇敢、持之以恒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而且,他具有拿破侖所不具備的自我犧牲、光明磊落和強烈的愛國精神。拿破侖的目標是“壯觀的”,而惠靈頓和英國海軍大將納爾遜一樣,他在查哨時使用的口令就是“職責”。據說,“壯觀的”一詞哪怕是在惠靈頓將軍的戰報中,也從來未出現過一次。而“職責”一詞,在稍稍高貴一點的職業中,人們是從不肯提及的,唯恐這樣會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再大的困難也沒有能讓惠靈頓將軍尷尬難堪,畏懼退縮。情形往往就是這樣,困難越大,他表現出來的力量也就越大。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中,他克服了足以令人瘋狂的苦惱和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這個過程中,他所表現出來的非凡的耐心、毅力和決心可以說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在西班牙,惠靈頓不僅向人們展示了他作為一位將軍的軍事指揮天才,而且顯露出他作為一位政治家的多方麵的才能。盡管他的性情極端暴躁,但是,強烈的責任感使他克製了自己。尤其是對他身邊的工作人員,他的耐心似乎是永無止境的。惠靈頓將軍的偉大人格將會通過他的雄心壯誌、他的永不滿足的精神和豪情滿懷的激情而永放光芒。當然,每一個在曆史上有影響的人物,他都會在許多方麵表現出非凡的稟賦。拿破侖作為將軍,他和克萊夫一樣,思維敏捷而又精力旺盛;作為一位政治家,他和克倫威爾一樣充滿智慧,和華盛頓一樣廉潔高尚。偉大的惠靈頓在他身後之所以芳名永存,就在於在十分艱難的戰爭中,他憑借自己多方麵的才華贏得了勝利;在於他不知疲倦、堅韌不拔的精神在於他英勇無畏、善於自我克製的崇高品質。

4.誠實是最好的策略

“誠實是最好的策略”。這句古老諺語的真理性已被為數眾多的牛津畢業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所證實。誠實和正直對於商業和其他任何行業的成功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休·米勒精明能幹的叔叔對他所說的:“在你和鄰居做生意的時候,你的量簡要‘裝滿’堆起來,溢出來’,最後你不會吃虧的。”一個很有名的啤酒釀造商,他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在他賣啤酒時的慷慨大方。他走到裝啤酒的大缸前,舀出一點品嚐一下,他總是說:“兄弟們,日子還是不很富裕;每人再喝一碗啤酒。”這個釀酒商豪爽的性格和他的啤酒在英國、在印度和其他殖民地都聲名遠揚,這就為他發財致富奠定了基礎。誠實的言行是所有商業交易的柱石。

誠實之於貿易商、製造商,恰如榮耀之於戰士和仁愛之於基督徒。在從事最卑賤的職業的人身上,我們也時時能看到誠實正直的品格。休·米勒曾經談到收他做學徒的那位石匠,“他把自己的良心放進自己所砌的每一塊石頭之中。”所以,一個真正的商人應該以自己工作的完整和牢靠為榮耀,一個精神高尚的商人應該以誠實履行合同的每一條款而自豪。一個誠實正直的製造商,從他製造產品的天才能力中,從他在買賣過程的誠實中,以及在生產出來的產品的質量中,他不僅會獲得榮譽和榮耀,而且會獲得實實在在的成功。

杜賓男爵談到英國人總體的誠實時,他堅持認為這是他們成功的根本原因。他說:“憑借欺詐、奇跡和暴力,我們可以獲得一時的成功;但是,隻有憑借誠實和正直,我們才能獲得永久性的成功。英國人使得他們的產品和民族個性保持優勢的,不僅僅在於貿易商和製造商的勇氣、智力和能動性,而且更在於他們的智慧、節儉和最重要的誠實品質。而一旦他們失去這些美德,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對於英國和對於其他任何國家一樣,就會開始墮落,每一條海岸就會從現在還覆蓋著從世界各地交換來的財寶的海麵上消失。”

我們必須承認,商業貿易對人的個性的考驗比其他任何職業更加嚴格。它嚴格地考驗一個人能否誠實、自我控製、公正和坦誠。一個經受了這種考驗而能不被玷汙的商人,和一個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證實了其勇敢的戰士,或許是同樣光榮偉大的。從事商業貿易各個部門工作的許多人都獲得了這種光榮。我們必須承認,他們從整體上經受住了這些考驗。如果我們花一點點時間來仔細想一下:每天都有大量的金錢被托付給屬下的人,這些人可能勉勉強強能勝任這項工作,零錢不斷地經過店員、代理人、經紀人和銀行職員的手。在整個過程中都充滿著金錢的誘惑,但是極少有人背信棄義,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持續的日常生活中的誠實行為是人性最大的光榮,即使沒有金錢的誘惑,我們同樣可以為此感到自豪。商人彼此之間的信任與信托,和信用製度所隱含的信任與信托一樣,都是以這種榮譽原則為基礎的,如果在商業貿易中沒有日常實踐的這種榮譽原則,那麼,這種信任和信托是會令人吃驚、難以接受的。查默斯博士說得很好,商人總是習慣於信任遠方的代理人,哪怕是遠在天涯海角。這種信任使他們常常把巨大的資產托付給那個人。這些代理人或許是從未謀麵的,僅僅以個人的人格作為擔保。商人的這種信任或許是最好的征服行為,它能使另一個人為他效忠盡力。

盡管在一般人中間誠實仍然處於上升的趨勢,而且英國的一般商業集團仍然從內心裏堅持這一信念,把他們誠實的性格融入各自的工作之中,但是,不幸的是,正像以往一樣,那些肆無忌憚、投機鑽營、極度自私和利欲熏心的人,明目張膽地做出了種種不誠實和欺詐的事情。有摻假的商人;有不信守合同的無賴;更有一些可惡的製造商,他們以次充好,粗製濫造。以回紡絨線冒充羊毛,以“梳棉”冒充棉花,以鐵製工具冒充鋼質工具,製造出來的縫紉針沒有針眼,製造的剃須刀僅僅是“造來賣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假冒紡織品。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這種靈魂肮髒卑鄙、生性貪婪的人畢竟是少數。雖然他們可以發財,但卻不能得到享受,因此他們既不能獲得誠實的品格,也不能得到心靈的寧靜,失去這些,財富也就毫無價值。拉蒂姆主教在談到一個刀具商賣給他一把不值一便士的小刀卻勒索他二便士時,他說:“這個無賴騙走的不是我的錢,而是他自己的良心。”依靠暴力、欺騙和非分妄為所得來的錢,雖然可以在無思考能力的人麵前炫耀一時,但是,被肆無忌憚的流氓所吹起的閃閃發光的肥皂泡,當被吹得鼓脹的時候,總是要歸於破滅的。大多數靠欺騙為生的人最後都會落得個悲慘的結局。雖然對別人的欺騙可能不會被“揭穿”,騙得的財物也可能會保留下來,但是,這些財物隻是一種禍害,而不是一種福祉。

小心謹慎、誠實正直的人發財致富的速度,可能不如那些不擇手段、弄虛作假的人來得快。但是,他們的成功卻是一種真正的成功,因為他們沒有運用詐騙和不正當的手段。即使一個人一時不能獲得成功,但他必須誠實,失去全部財產也要挽回人格的尊嚴,因為人格本身就是財富的源泉。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人,隻要他勇往直前地走自己的路,成功一定會到來的,所有最高的獎賞遲早都會得到。

二、給人台階,以備己用

你若要贏得一個人的心,就得允許他把你駁倒。

“最激烈的爭論總是發生在論戰雙方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論據之時。”

1960年當選為牛津大學校長的麥克米倫非常重視把麵子留給別人,他總結了以下幾點:

1.盡量讓別人”正確”

你所能問自己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我是想要“正確’呢,還是想要快樂?”很多時候,這兩者是相互排斥的!

成為正確者,為我們的觀點辯護,這耗費了大量腦力並常常使我們同我們生活中的人們疏遠。想要成為正確的一方或希望別人是錯的,這促使別人對我們設防,並施加壓力使我們一直處於防禦狀態。然而,我們許多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證明(或指出)我們是對的,或者別人是錯的。許多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認為指出別人見解、言論和觀點的錯誤是他們的職責,並且希望這樣做,被糾正的人多少會感謝他,或至少學到些東西。

錯了!

想想看,你是否曾經被某人糾正,而你卻對那個盡力顯示自己正確的人說:“謝謝你向我指明我錯了而你是對的。現在我明白了。朋友,你真棒,或者,當你糾正你認識的某人,或犧牲他們以使你自己“正確”時,他們曾感謝過你(或甚至同意你的話)嗎?當然沒有。事實是,我們所有人都討厭被糾正。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被尊重並被他人所理解。被傾聽或聆聽是人類心靈的強大欲望之一,並且那些學會去傾聽的人們倍受愛戴和尊敬,那些習慣於糾正別人的人常常被討厭和回避。

並不是說想要正確總是不適當的———有時你真心誠意地想要或希望如此。也許有某些你不想讓步的哲學觀點,比如當你聽到一種種族歧視的言論,這時,講出你的意見是很重要的。然而,通常地,正是你的自負爬進來並毀了本該是平靜的對話——這就是想要或需要成為正確一方的習慣。

變得更平和可愛的一個很棒的、誠摯的策略就是讓別人得到作為正確一方的喜悅,給他們這一榮譽。不再去糾正別人,正如改變這一習慣很艱難一樣,它所需花費的任何努力和實踐也都是值得的。當別人說“我真的覺得做……很重要”時,不要插進來說“不,做……更重要”或其他的搶白形式,而是僅僅隨他去並讓他們的言論成立。你生活中的人們將會變得較少敵對並更加友愛。他們將會超乎你所能想象地欣賞你,即便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你將會發現參與和目睹他人快樂的喜悅,這比自負的爭鬥更有價值得多。你不必犧牲你最深層的哲學真理或大部分信念,但是,從今後,大部分時間讓別人去“正確”吧!

2.選擇”仁厚”而非”正確“

在生活中,你有很多機會去“糾正”某人,既可在人前,也可以在私下。所有這些都會成為使別人感到不舒服並且在此過程中使你自己也不舒服的機會。

無須進行過多的精神分析便知道,我們試圖壓倒別人,糾正他們,或向他們顯示我們是多麼正確、而他們是錯誤的原因是,我們的“自我”錯誤地認為,如果指出別人是多麼不正確,那我們就一定是對的,並且因此我們會感覺好些。

而實際上,如果你留意一下你壓倒別人後的感覺,你將會注意到,你比壓服別人之前感覺還糟。你的心靈知道,以犧牲別人為代價是不可能感覺良好的。

幸虧其相反的一麵才是事實——當你的目標是去確立人們的名譽,使他們感覺更好,去分享他們的喜悅時,你也會獲得他們情感的回報。下次有機會去糾正某人,即使他們的行為有點離譜,你也要抵製住這一誘惑。相反地,問你自己:“我到底想從這種交流中獲得些什麼呢?”很有可能,你想要的不過是使雙方都有感覺良好的、平和的交流,每次你抗拒住“要做正確的一方”,而去選擇仁厚,你將會留意到其中的平靜祥和之感。

不要將這一策略同成為一個軟弱無能的人或不捍衛自己的信仰的人相混淆。我們不是說你正確是不對的,隻是說如果你堅持自己是正確的,那常常要付出代價——你自己內心的平靜。要想成為一個充滿平靜祥和之感的人,你必須在大部分時間裏選擇仁厚而不是正確。最好的起點便是你下次同別人的談話。

3.把批評轉變為容忍和尊重

當我們評價或批評某人時,這說明不了那個人什麼;它僅僅說明我們自己具有批評的需求。

如果你參加了一個集會並且聆聽了所有施加在別人身上的、具有代表性的評論,回到家後,考慮一下所有這些評論對於使我們這個世界更美好會有多大助益,你可能會得出和我一樣的結論:沒有!它毫無幫助。但這還不是全部。進行批評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還會給我們的世界添加了憤怒和不信任。畢竟,我們中沒有人喜歡受到批評。我們對批評的反應會使我們自我防禦和退縮。一個覺得受到攻擊的人很可能會做出以下兩件事之一:他會帶著畏懼或羞愧退卻,或者他公憤怒地回擊或痛斥。有多少次你批評某人而此人對你的反應是說“非常感謝你指出了我的缺點,我確實感謝你能這樣做!”呢?

批評同詛咒一樣,實際上隻不過是個壞習慣。它是我們慣於去做的事情;我們熟悉它的感覺。它使我們忙亂並提供給我們談資。

然而,如果你花點時間在你批評他人之後馬上留意一下你的感覺,你會注意到你將感受到一絲矮小和羞愧,就如同你是這個被攻擊的人一樣。其原因在於當我們批評他人時,等於在向世界和我們自己宣告。“我有批評的需求。”這不是我們通常會引以為自豪的事。

解決的辦法就是在進行批評的時候把握住自己。注意你越經常這樣做,就會感覺越槽。所以有必要把批評轉變為容忍和尊重。

4.避免吹毛求疵

“吹毛求疵”的意思是你在仔細觀察尋找哪裏有需要固定和修理的地方,也就是找到生活的破損和缺陷,然後或是盡力去修補它們,或是至少向別人指出來。這一癖好不但會使別人疏遠你,它也會使你感覺很糟。它鼓勵你去考慮每件事和某個人的不當之處——你不喜歡的地方。所以,“吹毛求疵”不是使我們欣賞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生活,而是鼓動我們認為生活並不盡如人意。沒有什麼是盡善盡美的。

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吹毛求疵”的典型表現是這樣的:你遇到某人且他一切都好。你被他或她的外表、個性、智慧、幽默感,或這些品質的某種結合所吸引。開始時,你不但讚同此人與你的不同之處,你實際上是欣賞它們,你甚至會被這個人所吸引,部分是因為你們是多麼地不同。你有與他不同的觀念、喜好、品味和優勢。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你開始注意到你的新搭檔(或朋友,老師,任何人)有些小缺陷,你認為應該能夠有所改善。你使他們注意到這一點。你也許會說:“你知道,你確實有遲到的傾向。”或是“我已注意到你不大看書。”關鍵是,你已開始不可避免地轉入一種生活方式——尋找和考慮某人身上你不喜歡的地方,或不十分正確的方麵。

顯然,一個偶然的言論,建設性的批評,或有助益的引導並不會招致警覺。偶爾的,無害的言論會不知不覺地發展成看待生活的一種方式。

當你要去“挑剔”另一個人時,這表明不了別的,它確實隻表示你是那個需要被批評的人。

無論你是否對你的人際關係或生活的某些方麵吹毛求疵,還是兩者都有,你所需要去做的隻是將“吹毛求疵”作為一個壞習慣而注銷掉。當這個習慣偷偷侵入你的思想,把握住自己並封上你的嘴,你越不常去挑剔你的夥伴或朋友,你就越能注意到你的生活確實十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