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斯敦·丘吉爾曾講過一句著名的話:“唯盡善盡美者為上”,這句格言的含義就是兩個字:癱瘓。
柯維指出: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拚命做好,這會使你自己陷入癱瘓。不要讓盡善盡美主義妨礙你參加愉快的活動,而僅僅成為一個旁觀者。你可以試著將“盡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盡善盡美主義意味著惰性。如果你為自己製訂盡善盡美的標準,那麼你便不會去嚐試任何事情,也不會有多大作為,因為盡善盡美這一概念並不適用於人。它也許隻適用於上帝,但你作為一個人,不必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將自己的價值與成敗等同起來,必然感到自己是毫無價值的。想一想托馬斯·愛迪生,如果他以某項工作的成敗來衡量他的自我價值,那麼他在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就會認輸,就會宣布自己是個失敗的探索者,並停止用電燈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並沒有認輸。
失敗是成功之母,它可以激勵人們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敗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們甚至可將其視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說的那樣:“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將‘一事成功,事事順利’改為‘一事成功,事事失敗’,因為我們從成功中學不到任何東西。惟一給我們以教益的便是失敗。成功僅僅堅定我們的信念。”
三、每一分鍾都沉溺拚搏中
布隆伯格認為,僅僅“喜愛”自己的公司和行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每天的每一分鍾都沉迷於此”。
在1966年,華爾街不像現在那樣公事公辦、缺乏人情味兒,現在一個人一年換6次工作都很常見。那時的人並不跳來跳去,人們不僅僅以他們的雇主為標誌,而是實際上言談舉止具有各自公司的特征,無論是傲慢、高貴還是談笑風生、顯得友好。公司反過來也是它職員性格的綜合。
從布隆伯格被所羅門公司錄用的那一刻起,他就認為自己是一個“所羅門”人了。許多大公司貪求與眾不同的門第、風格、語音和常春藤聯校的教育背景,而所羅門更看重業績,鼓勵實幹,容忍異議,對博士生和中學輟學生一視同仁,布隆伯格感到很適應,他覺得那是他的地方。
那時的職員都接受雇主的保護,這是因為,在那時的華爾街,重要的是組織而不是個人。他們從來不用第一人稱單數。
有一次,布隆伯格的老板比利·所羅門聽到一個股票交易員對一個顧客說:“我要買5萬股。”
比利用很大的聲音問他:“你個人賬戶上怎麼會有這麼一大筆錢?”
布隆伯格認為,由於現在許多公司已經失去了家族感,一次就招聘或解雇成百的人,公司的精神已經蕩然無存,而個人野心迅速泛濫。雇員為當上“老大”而出動,每個人都成了牛仔。甚至最低級的助理交易員都認為他們自己是獨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超級明星。今天的華爾街商人已不再尊重他們的後援人員,他們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公司的商譽或者他們的同事。如今人們不是加盟一個公司,而是“接受”雇傭。公司僅僅是一輛車,為他們無與倫比的(並總是沒有得到應有報償的)天賦提供一個場所。他們幾乎從第一天就聲明他們有自由代辦地位。
但是,當布隆伯格開始的時候,他認為:如果你能進入一個投資銀行公司——對不是創始家族的繼承人來說,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你會把它看成是終生的職業。你會一直幹下去,最終成為一名合夥人,然後在年紀很大時死在一次商務會議當中。你可能不喜歡所有的合作者或是合夥人,但成功“既是大家的,又是自己的。”他們的成功有助於鞏固你的成功;你的業績也支持了他們。當這一重要原則在70年代被忘記的時候,被稱作“華爾街”的這個整體四分五裂了。查爾斯·達爾文已經告訴我們將發生什麼:像大自然要求的那樣適者生存,但是許多優秀的和有價值的生物在此過程中消亡了。
布隆伯格每天早上到班,除了老板比利·所羅門,比其他人都早。如果比利要借個火兒或是談體育比賽,因為隻有布隆伯格在交易室,所以比利就跟他聊。
布隆伯格26歲時成了高級合夥人的好朋友。除了高級主管約翰·古弗蘭德,布隆伯格常是最晚下班的。如果約翰需要有人給大客戶們打個工作電話,或是聽他抱怨那些已經回家的人,隻有布隆伯格在他身邊。布隆伯格可以不花錢搭他的車回家,他可是公司裏的二號人物。
布隆伯格認識到:“使我自己無所不在並不是個苦差事——我喜歡這麼做。當然了,跟那些掌權的人保持一種親密的工作關係也不大可能有損我的事業,我從來不理解為什麼其他人不這麼做———使公司離不開他。”
他在研究生院第一年和第二年之間的那個夏天為馬薩諸塞州劍橋鎮哈佛廣場的一個小房地產公司工作,他就是早來晚走的。學生們到城裏來就是為了找一個9月份可以搬進去的地方,他們總是急三火四的,想盡快回去度假。
布隆伯格早晨6點30分去上班。到7點30分或8點的時候,所有來劍橋的可能租房的人已經給我們公司打電話,跟接電話的人訂好看房時間了。他當然就是惟一個來這麼早接電話的人:那些給這個公司幹活的成年“專職”們(他隻是“暑期打工仔”)在9點30分才開始工作。於是,每天當一個接一個的人進辦公室找布隆伯格先生時,他們坐在那裏感到很奇怪。
伍迪·艾倫曾說過:80%的生活是僅僅在露麵而已。布隆伯格非常讚賞這句話。他說:“你永遠不可能完全控製你身在何處。你不能選擇開始事業時的優勢,你當然更不能選擇你的基因智力水平。但是你卻能控製自己工作的勤奮程度,我相信某地有某人可以不努力工作就聰明地取得成功並維持下去,但我從未遇見過他(她)。你工作得越多,你做得就越好,就是那麼簡單。我總是比其他人做得多。”
當然,布隆伯格並沒有因為工作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他說:“我不記得曾因工作太緊或我太專注工作而耽誤了晚上或周末的娛樂。我跟所有女孩們約會、我去滑雪、跑步和參加聚會比別人都多。我隻是保證12個小時投入工作,12個小時去娛樂,每天如此;你努力得越多,你就擁有越多的生活。”
那麼,無論你的想法是什麼,你必須為實現它幹得比其他人更多——如果你把工作安排成一種樂趣,那它就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既然多幹幾乎總能取得更大成就,反過來你也會有更多樂趣。然後,你就會因為得到了獎勵而想幹得更多,以後這樣循環下去。布隆伯格說:“我永遠熱愛我的工作並投入更多的時間,這有助於我的成功。我真的為那些不喜歡自己工作的人感到惋惜。他們在工作中掙紮,這麼不快活,最終業績很少,這樣他們就更憎惡他們的職業。在這短短的一生中有太多令人愉快的事情去做,平日不喜歡早起就幹不過來。”
獎賞幾乎都是給那些比別人幹得多的人。你得早來晚走,邊辦公邊吃飯,晚上和周末還要把工作帶回家。你投入的時間是決定你未來的惟一最重要的而又可控製的變量,你可以盡力打破規則,抽獎中彩,但概率太小。你也可以希望政府調整稅收政策,像羅賓漢一樣白給你錢。可惜的是,過去每次努力過後、一切都會降低到最低水平,而不是最高。你也對以希望保護工人的“反剝削”勞動法會壓製你的竟爭對手們。這樣的法律規定工人有喝咖啡的時間,兩年的產假,最少6周的年假和工作時間上限。
你投入時間並不能保證你就會成功,但如果你不投入,結果就更可想而知。四、永不放棄自己的目標
某專家從多年來的工作實踐中發現,幫助人們去開發自己的目標,這已經被證明是幫助他們應付各種問題的最有效的方式。觀察一下那些從逆境中奮起的成功者,我注意到他們無一不是樹立了遠大的目標並且全力以赴去實現自己抱負的人。從他們決心將全部精力集中於一種特定目標的那一刻起,他們就開始排除萬難,勇往直前。
英國作家愛德華·G·布爾沃·利頓寫道:“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正是在生活的早期就清楚地辨明了自己的方向,並且始終如一地把他的能力對準這一目標的人。甚至天才本身也隻不過是敏銳的觀察力再輔之以執著的追求。每一位注意觀察和具有堅韌不拔的意誌的人,都在不知不覺地成長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