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步:堅持不懈,實現夢想
一時的激情成不了大器,水滴石穿需要持久,鐵杆成針需要堅持,要想達到成功的目的,唯有堅持不懈。
一、持之以恒才有成效
熠熠生輝的哈佛校徽上,鐫刻著一排拉丁文字:VERITAS(真理)。
哈佛大學將“真理”作為其不泯的信條,將服務社會作為其永恒的信念。一代代的哈佛人,上至校長下至教師與學生,都將這信條、校訓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用其來鞭策自己,激勵自己,維護著哈佛的聲譽。在這種追求真理勇於開拓的信念鼓舞下,哈佛大學加強教學與管理,不斷地改革創新,博采眾家之長,創造著哈佛一個又一個的輝煌。當然,哈佛追求真理的精神,並不僅僅局限於順應時代的發展,進行學校教學;管理體製的改革,以清除學生及學校在發展過程中來自製度等方麵的阻礙,更表現在它引導鼓勵學生為了理想、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要進行不懈地努力和追求。
一個人想幹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說起來,一個人做一點事並不難,難得是能夠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後成功。
許多人幹什麼事,起初都能夠付諸行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難度的增加以及氣力的耗費,大多數人便從思想上開始產生鬆勁和畏難情緒,接著便停滯不前以至退避三舍,最後放棄了努力。
人之所以在於什麼事時常常會淺嚐輒止、半途而廢,主要原因是人天生就有一種難以擺脫的惰性。當他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障礙和挫折時,便會灰心喪氣和畏縮不前。
這也就像走路一樣,人總是願意走下坡路而厭惡走上坡路。走下坡路省力,於是人總是不由自主地選擇下坡路。這就是人之所以常常見了困難繞著走的深層原因。
朝最省力的方向想,或者喜歡走下坡路,對於走路並不要緊,然而對於幹一件重大的事業來說,卻成為一種致命的缺陷,因為這樣一來,遠大的目標就不能達到了。
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收獲,主要原因就是在最需要下大力氣,花大工夫,毫不懈怠地堅持下去時,他卻停止了努力,省力倒是省力,成功卻從此與他無緣了。
平庸的人和傑出的人,其不同之處就是看能不能堅持。堅持下去就是勝利,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君不見舉行馬拉鬆式賽跑,最初參加競賽的人可以說成百上千。但是跑出一段路程之後,參賽的人便漸漸少起來。原因是堅持不下去的人,逐漸自我淘汰了,而且每到後麵人越少,全程都跑完能夠衝刺的人更少,獎牌實際上就是在這些堅持到最後的人當中產生。
馬拉鬆式賽跑,與其說是賽速度,不如說是拚耐力,也就是看誰堅持到最後。
做任何事情都和賽跑一樣,成功與失敗往往隻是一步或半步之差,因而起決定作用的隻是最後那一瞬間。誰在最後爆發出巨大的潛力,誰就是勝利者,最後的努力是決定命運的努力。
1986年美國職業籃球聯賽開始之初,洛杉礬湖人隊麵臨重大的挑戰。在前一年湖人隊有很好的機會贏得寶座,當時所有的球員都處於巔峰,可是決賽時卻輸給了波士頓的凱爾特隊,這使得教練派特·雷利和所有的球員都極為沮喪。
派特為了使球員相信自己有能力登上寶座,便告訴大家:隻要能在球技上進步1%。那個賽季便會有出人意料的好成績。
l%的成績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如果12個球員都進步1%,整個球隊便能比以前進步12%,湖人隊便足以贏得冠軍寶座;結果,在後來的比賽中,大部分球員進步不止5%,有的甚至高達50%以上,這一年居然是湖人隊奪冠最容易的一年。
日本企業之所以能有今天的風光,很大的原因得益於美國品質大師戴明的指導,他們追求品質的決心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他們經常把一個詞掛在嘴上,這個詞就是“改善”,在日語裏有“沒有休止”的意義。
事實上改善有個原則,就是逐步慢慢地改進,哪怕這種改進是多麼地微不足道,隻要每天都有小小的進步,長久積累下來就有驚人的成就。成功快樂的人生得益於不斷成長、不斷拓展的信念。
生活中有許多人做事最初都能保持旺盛的鬥誌,在這個階段普通人與傑出的人是沒有多少差別的。
然而往往到最後那一刻,頑強者與懈怠者便各自顯示出來了,前者咬牙堅持到勝利,後者則喪失信心放棄了努力,於是便得到了不同的結局。
要說成功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
許多失敗者的悲劇,就在於被前進道路上的迷霧遮住了眼睛,他們不懂得忍耐一下,不懂得再跨前一步就會豁然開朗,結果在勝利到來之前的那一刻,自己打敗了自己,因而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榮譽。
自然,最後的那一段路如同登珠穆朗瑪峰,總是異常難走,然而正是由於充滿了艱險,才使它後麵的風光非同尋常,才使一個人的生命達到輝煌的境界。
每一個想幹一番事業的人,都不要放棄最後的努力,不要在成功到來之前喪失拚搏的勇氣,相信勝利就在這片刻的忍耐之後,衝過這最後一道關口就會到達理想的境地。
也許,即使在我們做出很大的努力之後,我們所渴望的成功仍然沒有出現。但是,隻要你真正努力了,拚搏了,你就不會一無所獲,要知道,每一滴汗水都在表明你向著目標靠近了一步!
前幾年,中國女學生袁和為了理想,不畏艱難,與命運和病魔抗爭的故事經校方的宣傳與介紹,在哈佛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許多學生激動地說:“太令人感動了……”“袁是好樣的,她給了我勇氣……”校方利用這一契機,進行座談,舉辦演講,教育學生向袁和學習,為了知識和理想,不要懼怕任何困難。並且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袁和是一位來自上海的姑娘,為了能出國深造,她一邊在街道工廠裏靠糊紙盒賺錢,一邊學習英語。她憑著頑強的毅力,通過了托福考試,被馬薩諸塞州蒙特·荷裏亞女子學院錄取。但是她剛到美國才兩個月,就被醫生診斷為得了癌症,且癌細胞已經轉移。但是這位柔弱纖細的中國女孩兒,沒有被死亡與不幸嚇倒。她說,我還想讀書,我要拿到碩士學位,這是我到這裏來的目的。按照經驗,她隻能再活半年,想要得到碩士學位,簡直是一種美麗的幻想。袁和是清楚這一點的,但是她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堅持,我一定會勝利。她仿佛忘記了自己是一個被現代醫學宣判了死刑的人,她拚命地讀書,把死亡當成自己生命的拐杖,倚著它,無所畏懼地前行。有一次她暈倒在宿舍裏,在冰涼的地上,她整整昏死了近10個小時。盡管她也曾膽怯過、猶豫過,痛苦難耐時,也想放棄追求。但她戰勝了自己,戰勝了人的懦弱和絕望中自戕的念頭。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苦熬,與死神的抗爭,袁和終於穿著長長的黑色學袍,一步步走上了學院禮堂的台階,接過了院長親手頒發的碩士學位證書。教授們和那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們,在台下為她鼓掌。人們從她身上看到了勇氣,看到了無畏,看到了人格的力量。袁和並沒有停止她生命的進程;她又決心以頑強的毅力去攻讀博士學位。但是,沒過多久,病魔便奪去了她年輕的生命。
袁和的故事在許多大學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哈佛學報》評論說,“袁和的一生是人類關於勇氣的一課,關於理想追求的一課。我們的校訓曆年提倡的,正是這樣一種精神。”
二、視失敗為成功的轉機
一位學者指出:懼怕失敗是我們社會的一種強大恐懼心理,從孩童時期別人就向你灌輸這種恐懼感,而這種恐懼往往將終生陪伴著你。
你或許會驚奇地得知,世界上並不存在失敗。所謂失敗,隻不過是別人對你應該如何做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一旦你相信沒有必要事事都按別人的意圖去做,你也就不會失敗了。
然而,有時你根據自己的標準也未能完成某項具體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關鍵是不要將這件事與你的自我價值等同起來。你在某一具體事情中的失敗並不等於你作為一個人都失敗了,你隻不過是在某一具體時刻中未能成功地進行某一具體嚐試而已。
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來自我們文化傳統中最具有自我毀滅性的四個字,你成千上萬次地聽到並使用的這4個字——“盡力做好”!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不管你做什麼事,盡力做好。”可是,如果一般騎騎自行車郊遊,或到公園去隨便散散步,又有什麼不對的呢?在你生活中,為什麼不能僅僅去做一些事情,而並不“盡力做好”呢?“盡力做好”這種誤區心理會使你既不能嚐試新的活動,也不能欣賞目前的活動。
哈佛大學畢業的柯維致力於成功學的研究,他曾接待過一位18歲的高中生,名叫盧安。她滿腦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個標準的全優生,踏進校門以來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的時間拚命讀書、做作業,因而沒有時間過自己的生活。她簡直就是一架儲存書本知識的計算機。可是,盧安非常羞於和男孩子接觸,長到這麼大還從未同男孩子拉過手,更別說約會了。她養成了一種神經性抽搐的習慣,每當別人談及她性格的這一方麵,她的麵部就會抽搐。盧安一心想做一個成功的學生,並因此而忽略了全麵發展,在詢診中,柯維問她,在她生活中什麼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識,還是你的感覺?”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盡管她是個出類拔萃的優等生,但她卻缺乏內心的安寧,而且實際上非常不幸福。在詢診之後,她開始重視自己的情感,她用學習課程的頑強精神來學習新的思維方法。一年之後,盧安的媽媽打電話給柯維,說她女兒在大學一年級英語考試中有生以來頭一次得了個3分,她非常擔心。柯維告訴她,這是件大好事,正說明她女兒在其他方麵開始有所用心,說明她在全麵發展;當媽媽的應該帶她到飯館裏好好慶賀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