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步:上善若水,順勢而為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我們還在吟誦這句名言的時候,時代已將我們拋在腦後,在當今這個社會,我們更應該知道如何“順水”、如何借勢而為,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回報。
一、適時更換思想,緊跟時代步伐
劍橋大學社會學家本傑明·辛格對未來日以繼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按照他的說法,在現在的行為中,未來起著巨大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基本上還沒有為人們所認識。例如,他說:“兒童的自我在某種程度上是他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的反應。兒童向往的目標是他一心想在未來充當的那個角色,也就是,希望在未來不同的時期,成為怎樣的人。”辛格寫道:“這種角色的形象往往決定他所期望的生活方式,並使其有一定內容。不過,如果隻有一個定義模糊或實際上並不可能實現的形象,那麼,整個社會所重視的行為也就沒有意義了,學校教育也毫無意義了;中產階級的社會準則和父母的管教莫不如此”。簡言之,辛格認為,人人頭腦裏不僅有一幅自己現在的圖像,即自我形象,而且還有自己希望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的一係列的圖像。這個未來的人是孩子們關注的中心,對他們具有磁鐵般的吸引力。例如如果車速飛快,則叉路標識必須離出口更遠,才可能有辨認和反應的足夠時間。同樣的道理,生活節奏的普遍性的加快,迫使我們延長預見的界限,不然的話,就可能會有措手不及之虞。環境變化越快,就越需要有未來感。
當然,有些人為自己規劃的未來太過於遙遠,從而使希望變成了逃避現實的幻想。然而,更為普遍的則是,我們中的有些人的預見過於淺近,以至於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驚呼變化之快,而沮喪萬分。而適應能力強的人遙想未來,則總能恰到好處,在需要作出最後決定前就研究和估計了各種可能性,然後事先製訂出初步的方案和措施。
1.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就會被淘汰出局
辛格教授認為:“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就會被淘汰出局。”他用英國雷利自行車公司的事例證明上述觀點。
英國雷利自行車公司是成立於1887年的世界老字號自行車生產商,曾經是紅極一時。然而由於該公司始終堅持“堅固實用”的生產經營理念。到了1982年,雷利自行車公司深陷泥潭,難以自拔,無可奈何地被英國杜比投資公司收購,改產蘭鈴自行車。雷利自行車公司易主之後,仍無法擺脫困境,隻得乞求於裁員。1986年,公司職員由1萬多名裁至1700名。即便如此,當年仍然虧損960萬美元。到1989年,隻好考慮變賣廠房,將設在諾丁漢的廠房賣掉2/3,同時壓縮生產規模,縮短自行車裝配線。
雷利自行車公司何以落到這般田地?
雷利自行車公司自成立以來,由於生產的自行車質量好而飲譽世界。往日的人們若能有幸擁有一輛雷利自行車,就如獲至寶,引以自豪。不少買了雷利自行車的顧客,即使使用了六、七十年,車子仍十分靈巧。有這樣一個事例,某位顧客在1927年以9英鎊買下一輛雷利自行車,直到1986年每天還在騎,仍舍不得把它以古董的高價賣出去。雷利自行車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它行銷世界各地,尤其在歐美更是搶手貨。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需求卻在悄悄地變化,而此時的雷利公司仍固守原來的經營理念,沒有什麼創新。
自行車是作為一種方便、靈活的交通工具流行起來的。但到了六七十年代,比自行車更理想的交通工具——轎車,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開始普及。自行車與轎車相比,就顯得速度慢、活動半徑小。所以,消費者紛紛選購轎車作為自己便利的交通工具,自行車消費陷入低潮,雷利自行車也難逃厄運。
另一方麵,在新技術的衝擊下,發達國家裏自行車主要消費者青少年的消費偏好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往,16歲以下青少年購買雷利自行車的,約占英國國內自行車消費量的70%。而現在,青少年感興趣的已是電子遊戲機了。在歐美工業化國家裏,自行車即使免費贈送給青少年,也未必受歡迎。青少年消費偏好的這一變化,給雷利自行車帶來了很大的打擊。
麵對著變化了的市場,許多精明的企業家或進行多角化經營,分散經營風險;或根據市場的新情況研製、開發新產品,增強企業的生存能力與發展能力。在自行車行業,一些富有開拓精神的企業家,很快設計生產出新型的自行車,使它集遊玩、體育鍛煉、比賽於一體。這樣一來,自行車又很快成為盈利豐厚的“黃金商品”。如美國的青少年,迷上這種多功能自行車的比比皆是,購買一輛新車需200至300美元,一頂頭盔約150美元,各種配套用品約250美元,更換零件平均約100美元,這種連帶消費,使那些應變能力強,率先開發出新式自行車的廠商財源滾滾。
然而,雷利公司卻一直固守在把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這一傳統觀念上。直到1977年,實在很難再維持下去,它才投資籌建需成千上萬的自行車比賽隊,想讓雷利自行車在體育用品市場上大顯身手。1980年,雷利自行車終於成為自行車大賽的冠軍車,雷利自行車因此名聲大振,當年在法國銷售達4萬輛。雷利公司嚐到甜頭後,便集中力量發展作為體育運動器械用的自行車,想借此重振雄風。誰料天公不作美,1986年夏天,北歐各國一直是陰雨綿綿,寒冷潮濕的氣候,使自行車運動無法進行,購買自行車的人銳減,造成雷利自行車積壓嚴重,公司周轉資金嚴重不足。
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自行車業的崛起和低價銷售,也使雷利自行車不得不退出傳統而利潤豐厚的美國等市場,從而加快了它衰落的步伐。雷利自行車原來有30%是出口外銷的,其出口目標主要是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市場。但80年代以後,亞洲一些國家、地區的廠商以低廉的價格和靈活多樣的行銷方式,相繼奪走了雷利自行車在歐美的市場份額。例如,一度風行美國的花式自行車,每年都可銷售幾百萬輛。這本來是雷利自行車公司的傳統市場,但在中國台灣省廠商與美國行銷商的默契合作下,這筆生意卻被台灣廠商搶走了。他們采取了“台灣生產的商品,掛上美國的商標”的推銷方法。台灣的自行車廠家,由於對美國市場不太了解,不想為自己的商標花重金進行廣告宣傳,則將自行車直接以出廠價供給美國的經銷商。美國經銷商再將這些自行車運回美國,打上自己的商標然後出售,這種自行車銷價低且質量可靠,很快在市場上打開了銷路。到1986年,這種自行車在美國的銷售量達580萬輛。
雷利自行車公司不僅失去了歐美的自行車市場,而且也失去了第三世界的自行車市場。以往,尼日利亞年平均進口雷利自行車都達數萬輛。1986年以後,英國與尼日利亞兩國關係日漸惡化,尼日利亞政府對英國設置貿易壁壘,從而使雷利自行車無法進入這一市場。禍不單行,兩伊戰爭爆發,昔日雷利自行車的另一大買主——伊朗,出於戰爭需要,幾乎全部停止了雷利自行車的進口。此外,往日的財政困難,產品積壓,人員過剩等一係列問題更日趨嚴重。
為了盡早擺脫困境,雷利自行車公司相繼開發了ATB型自行車和維克塔爾兒童自行車。其中ATB型自行車適用於世界各地不同地域,車上備有跳字盤,能顯示時間、行車路程和最高時限速等。它是否能給雷利公司帶來好運,仍實難推測。
雷利公司遭受嚴重挫折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雷利自行車自打響後,幾十年一直暢銷不衰。這給公司決策者造成一種錯覺:顧客最歡迎這種堅固耐用的古典式自行車,不希望它有任何改變。他們沒有發現自行車正逐漸成為一種被淘汰的交通工具,自已正在經營著一條走下坡路的事業。
而麵臨嚴峻挑戰的雷利人仍沒有感到事情的嚴重性,沒有根據市場的變化開發出新品車“賽車”,而被其他同行搶先占領了市場,使市場格局發生變化,雷利公司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盡管後麵開發出了新產品,但是為時已晚。加上客觀因素又失去了國外市場。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從雷利公司的失敗中,我們要吸取教訓。質量固然重要,但同時必須跟蹤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傳統消費觀念,並且產品之間存在替代關係。經營觀念從生產導向型發展到市場導向型,如今又向著創造市場的趨勢發展。
總之,產品必須不斷更新換代,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終將被淘汰出局。對於個人也是如此,時代在不斷前進。停滯必然意味著落伍。
2.就越需要有未來感。
當然,有些人為自己規劃的未來太過於遙遠,從而使希望變成了逃避現實的幻想。然而,更為普遍的則是,我們中的有些人的預見過於淺近,以至於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驚呼於變化之快,而沮喪萬分。而適應能力強的人遙想未來,則總能恰到好處,在需要做出最後決定前就研究和估計了各種可能性,然後事先製訂出初步的方案和措施。
更新守舊思想
奧拉克爾公司主管全球通訊的前任副總裁保爾·霍夫曼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畢業生,他說:“由於現在每一件事都很複雜,所以要想有一種超前意識是比較困難的,這正像人們所說的‘計劃趕不上變化’。不像過去,你在學校裏受教育或是在其他什麼地方得到鍛煉後有了一份工作,多年以後你忽然發現自己不過像個傳教士,在習慣性地做一件事,你所從事的事業不過是一種慣性運動。但是在當今的社會,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了。”盡管霍夫曼有著豐富的社會和工作經驗,但麵對挑戰,他也在不斷地進行著技術和知識上的更新。“盡管你不是領導,但是為了使你更具工作能力,你就必須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接受教育。”他指出,“現在的這種情況使經營變得很有刺激性,同時,一旦你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就會讓你馬不停蹄,直累得你上氣不接下氣。你停不下來,因為你所從事的事業沒有重點,你不斷地應戰,不斷地往前衝,否則你就會因落後而被淘汰。”
現實中人總是容易越來越守舊的。所謂守舊,乃是指思考方式、工作進展都始終停留在原狀,不會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條件,一刻不停的變動。這雖不是現在才如此,但現在尤其是急速的轉型期,如果不好好努力適應,就跟不上時代,成為活化石。就算你一直否認你是一成不變,但究竟是不是,很簡單就可以證明。那就是“你和一年前相比,什麼地方有過什麼的改變?”或“做過什麼樣變動?”
水往低處流,太陽由東而西,人總有好易怕難的習慣,都是很自然的,然而單位卻很討厭守舊的人。如果單位裏這樣的人一個一個增加,單位將來就危險了。
企業經營必須能應對時代和環境的急速改變。如果每個人都說:“我不想改變這塊土地。”那這個企業就完了。而很多事例又無一例外地證明了一點,一旦人年紀越大,這種守舊傾向就越重。其實,人死後終究是歸於塵土,實在沒有必要於有生之年在大地生根。所以,你如果想在五六十歲以後還做一個成功的領導和主管;你就必須克服守舊,首先你要認定自己是否守舊。
克蘭勃格教授提出,判定你守舊的程度你究竟是不是守舊,可以依據下列40個項目檢驗:
(1)即使打老式領帶也毫不在意。
(2)整個星期都穿同一套西裝。
(3)飲料固定是那幾種。
(4)天天喝酒。
(5)食物固定是那幾樣。
(6)不想嚐試沒吃過的食物。
(7)猛抽煙,沒有戒煙的念頭。
(8)碰麵的幾乎固定是那幾位。
(9)接觸的人幾乎沒有改變。
(10)看報紙固定看那幾樣。
(11)隻看固定幾種雜誌。
(12)不會想讀引起話題的書。
(13)這一年幾乎沒有離開自己的生活圈。
(14)戀床。
(15)不想學外語。
(16)滿意現在的工作、職位。
(17)這一年裏從未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
(18)不想換新的工作、新的工作崗位。
(19)上班路線固定,不會想要試試別條路。
(20)有機會,也不想換工作。
(21)不想考任何資格考試。
(22)沒有將來的目標。
(23)即使事情很重,做事也是懶洋洋的。
(24)不再有好奇心。
(25)即使很多人圍在一起,也不會想湊過去看。
(26)和初見麵的人講話,覺得痛苦。
(27)對於事物無法專心。
(28)不曾想過忘掉時間、好好拚一場。
(29)變得半途而廢。
(30)不想到新的地方去生活。
(31)開始覺得還是過去好。
(32)漸漸不積極。
(33)不想知道自己耐力的極限。
(34)害怕挫折。
(35)覺得自己本性難移。
(36)從未想過換一種思考方式。
(37)不曾想到外麵看看。
(38)全不在意自己守舊。
(39)從不懷疑自己這樣過一生好。
(40)沒有將來的夢想和希望。
克蘭勃格指出:‘“在以上40個項目中,符合你想法的,有幾項呢?如果符合10項以上,必須留心別太守舊。20項以上,表示你真的很守舊。”
防止守舊的方法
克蘭勃格認為,想不守舊,隻須參考下列11條方法:
(1)存在檢討自己是不是守舊的念頭。
(2)製定明確目標,向其挑戰,持續的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