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出“楚門的世界”
在199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楚門的世界》裏,金凱瑞扮演的主人公楚門生活在一座景色宜人的島嶼,名曰“桃源島”。他擁有收入不菲的職業、優雅迷人的妻子和無話不談的知己。然而他並不清楚:自己的全部生活其實都是被導演預先框定的電視真人秀直播節目,他所居住的桃源島實際上是一個超大的攝影棚,與他相識的各路人馬都是完全遵循劇情發展的專業演員,全世界每時每刻都有成千上萬雙眼睛透過電視屏幕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直到在影片結尾,楚門才發現了這一切,於是他義無反顧地離開虛假的生活環境,穿越茫茫大海,走向真實的彼岸世界。
如何理解楚門最後的抉擇?對於他來說,不管是體貼的愛人,還是成功的事業,無論是知心的朋友,抑或是美麗的島嶼,它們都曾經是生活以不同角度展現給自己的微笑臉龐。然而,當楚門知道這一切都隻是娛樂節目的一部分時,這張笑臉頓時顯得猙獰恐怖。盡管這檔節目的導演對楚門說,他應該留在桃源島上,因為這裏風景秀麗,所有人也都對他很好,他可以繼續享受舒適的生活。然而,這理由顯然荒謬至極。試想,如果缺少最基本的“真實”作為我們籌劃生活的前提,如果我們所承蒙的一切“善舉”都隻是演員們的虛情假意,如果我們觀賞到的所有“美景”都不過是攝影棚的矯揉造作,那麼這種“舒適”又有什麼意義呢?正因為看透了這一點,楚門才能勇敢的戰勝自己對於海洋的恐懼,最終衝出桃源島這個巨大攝影棚,逃離他身邊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踏進真實的天地與人生。
在這部電影的最後一幕,無數坐在電視機旁觀看這檔真人秀綜藝節目的觀眾為都為楚門選擇離去而歡呼雀躍,這種強烈的情感共鳴從一個側麵昭示著:那些以思辨世界存在根基,探尋人類普遍本質作為研究課題的各種ontology(本體論)思想並非哲學家的孤芳自賞,這些理論所極力張揚的“求真意識”潛伏於我們每個人的靈魂深處!無論是誰,靈魂之中都懷有對於真實存在的向往之情,即使有人願意繼續呆在“楚門的世界”裏,這虛假的一切或多或少都會令他望而生畏,他也絕對不可能回到得知事情真相以前的生活狀態!所以,楚門的離去才會贏得桃源島外那些節目觀眾們的普遍認同。也正是因為這種“求真意識”,曆史上那些研究本體論的哲學家們才會將楚門所遭遇的困境提煉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人類總問題:“如果我們在生命中所邂逅的一切異彩紛呈隻是佩帶在人乃至整個世界臉上的麵具,那麼人類與自然界的本來麵目又是什麼樣的呢?”
PS:“本體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本體論泛指西方哲學對於人與世界的“存在”進行基礎性反思的所有理論路向。既包括以追問“什麼存在”作為思想路向的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學“實體本體論”,又包括以追問“如何存在”作為思想路向的現代歐陸哲學“關係本體論”。狹義的“本體論”僅僅是指前者,後者則稱為“存在論”。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的探究不僅能滿足“求真意識”,實際上,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是息息相關。舉個例子,現在無論是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規,還是企業內部的規章製度,甚至是家用電器的設計理念,大家都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宗旨。問題就來了,我們首先必須追問:人類究竟有沒有一種普遍本質?如果有的話,又該如何界定?這個問題不容小覷。譬如說,假如我們把人類的本質理解為那種好吃懶做、縱欲無度的動物本能的話,那麼“以人為本”的宗旨不就等於宣稱“以豬為本”了嗎?要是那樣的話,我們誰都毫無理由再去抱怨工作環境髒亂差,上級領導態度凶,公司沒有給予自己“人”道主義待遇之類的事情了,因為“豬”本來就不會在意這些東西。看來,那種將動物本能充當人類本質的觀點的確缺乏說服力。
既然生物性本能不可以,那麼以科技、藝術、經濟、政治、體育等領域的文明成果作為表現形式的“社會才能”可不可以被視為人類的普遍本質呢?也不可以!譬如說,我們時常會在國內很多大專院校和科研機關裏看到“尊重人才”的標語,但很少有人會去分析這一原則所蘊含的功利主義邏輯:所謂“人才”指的是人的才能,而不是人格。因此,尊重的對象隻是人的某種社會才能,而不是獨立的人格本身。於是,“尊重人才”也就意味著:那些在某項具體社會才能上鶴立雞群的精英人士才會受到社會的尊重,而庸庸碌碌的芸芸眾生不會受到與精英階層平等的尊重。可能有人會反駁說:“‘尊重人才’的口號已經預設了‘每一個人都是人才’這一前提,所以它的意思就是‘平等的尊重每一個人’”。可問題是:按照如此解釋的話,“平等”的問題雖然表麵上“解決”了,但由於功利主義這一內在邏輯並沒有改變,所以如果不將這一原則補充為“尊重人格,尊重人才”的話,那麼“尊重”的對象就仍然局限於個人為社會所貢獻出的具體功能作用,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獨立自主的人格尊嚴。這樣的話,每一個人就都被“平等的”貶低為工具性的存在者,“尊重人才”的潛台詞也就成了“平等的利用每一種工具!”可見,“以人為本”不可以直接等同於“以才為本”,因為“人”不能被還原為某些具體才能的聚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