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在信息化時代今天,隻要資本邏輯還沒有被瓦解,那麼無論藍領還是白領,地球上的每一位雇傭勞動者仍然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著勞動的異化(盡管勞動異化呈現為不同的表征),這不僅是馬克思當年對於西方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進程所揭露的真相,也正是青年馬克思創立“廣義曆史唯物主義”的同時便開始醞釀,進而在其後來的哲學生涯中不斷發酵的另一理論主題——作為“廣義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延伸的“狹義曆史唯物主義”。
PS: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穆勒摘要》《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神聖家族》《評李斯特》《德意誌意識形態》等早年著作中,馬克思在恩格斯的協助下創立了“廣義曆史唯物主義”。廣義曆史唯物主義在西方哲學史上開創性的以“現象學——存在論”的視角揭開了“如何理解人類與世界的本質”這一哲學界的“千古之謎”。而與此同時,馬克思也透過廣義曆史唯物主義的視角發現了人類在進入工業文明的全球化進程中普遍存在的“本質遭到異化”這一問題。因此,對於“作為人類本質的感性生活過程,即人的勞動、交往以及感覺與需要為什麼會遭到異化?這種異化的製度根源是什麼?人類如何超越這種異化狀態?”的思考則構成了馬克思從1846年底的《致安年科夫的信》開始一直到後來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以及《資本論》等哲學著作的理論主題。
而對上述這一係列問題的論證和解答也正是“狹義曆史唯物主義”的主要理論內涵。本章的主要內容正是結合一些當代西方學者的相關理論論述以及現實社會的種種現象來闡釋馬克思的“狹義曆史唯物主義”。
當然,有很多人都會對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產生質疑,甚至認為它已經過時了。我下麵會把其中的主要幾種質疑羅列出來,然後針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現實,以馬克思本人和一些現代西方學者的相關理論論述作為參照對其進行一一回應。
表達自由個性的本質勞動:土地的溫情和手工藝的美與德
常見質疑之一:異化勞動和資本主義雇傭勞動製度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吃飯穿衣是一切人類活動的前提,早在資本主義私有製產生之前的幾千年裏絕大多數社會成員一直都僅僅把勞動當作謀生的手段,極少有人會在勞動中展現自由個性,這是人類無法逃脫的必然宿命。所以,對於異化勞動的批判毫無意義。
回應:誠然,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曆史進程中,謀生一直是人類進行勞動生產的基本動力。但是,“謀生”並不是在任何社會發展階段都等同於“異化”,因為“手段”與“本質”不是亙古不變的相互對立。實際上,隻有在勞動者將自己作為一種能夠生產商品的“商品”出售給被私人資本,從而被企業家用來獲取經濟利潤的現代工業化乃至後工業化社會中,勞動才陷入了全麵異化的泥潭。
你肯定會問:“為什麼呢?”
那就說來話長了!
在生產力低下,行業分工稀少,政治等級森嚴,城市化進程緩慢,以“自然經濟”和“簡單商品經濟”作為主導經濟形態的“人的依賴關係”社會形態這一古代曆史文明階段中,無論是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製度,還是建立在亞細亞生產方式上的古代中國中央集權製度,盡管人們的物質資料粗陋而貧乏,但從生命倫理的視角來看,有一點不可否認:對於小農、工匠、牧民等這些普通勞動者來說,生產勞動既是謀得生存資料的唯一手段,同時也是他敞開人類本質、體現自我個性的活動,兩者並不對立隔絕,反而相得益彰。如對於自給自足的小農來說,除了向貴族地主以及中央政府上交的賦稅以外,勞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產品的使用價值,而不是為了賺取利潤。就像種地是為了吃糧食,牧羊是為了吃羊肉和織羊毛,而被當成商品出售的糧食和肉隻是那些滿足了自己和整個家族基本生存消費之後很少一部分的剩餘物。用馬克思的話說:“無論是勞動者的全部活動還是他的全部產品,都不依賴於交換。也就是說,維持生活的農業還在很大程度上占優勢,而且家長製的工業(與農業結合在一起的家庭手工織布和紡紗)也是這樣。”既然絕大部分勞動產品都不是用來賣掉的商品,那麼它們也根本不能被折合成任何數目的價格。因此,對於普通勞動者來說,他的生產勞動就根本不同於後來發達商品經濟社會中那種隻有換算成貨幣這種一般等價物,才得以體現自身價值的抽象勞動,而是一種無法被貨幣量化的具體勞動。既然具體勞動基本上不需要得到金錢的“認可”,那麼對於生活在“人的依賴”曆史階段之中的農民、牧、手工工匠等勞動者來說,隻要勞動產品的收成不低於滿足自己家庭的溫飽底線,生產效率的提高就是一件沒多大意義的事情。這樣一來,勞動者們也就沒有必要使用某種普遍的量化操作規程來千篇一律地框定勞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