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你為什麼不幸福——人類本質的異化(4)(1 / 3)

然而,在愛情生活中,如果與你初次見麵的相親對象對你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不關心你是誰,隻要你有房有車有房車,我就願意馬上和你結婚。”你一定會產生一種用你的手掌以極快的速度撫摸她(他)臉部的強烈衝動,因為在她(他)眼中,你如同一張毫無個性可言的餐巾紙,就算掉在地上也無所謂,她(他)馬上就可以再取出一張出來。這,是對於你人格的侮辱!可是,在人的生命旅途中至少與愛情生活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職業生涯裏,每一個普通公司職員在生命倫理的意義上都和餐巾紙差不多!因為,在交換價值的威逼下,無論是誰來做這份工作,他(她)都必須嚴格依照勞動操作規程。譬如,在保持微笑的同時以千人一麵的銷售語氣向客戶宣傳公司的主營產品和服務是如何通過卓爾不群的品質體現出“客戶至上”這一企業文化的,在交換價值的專製下,無論是誰來做這份工作,他(她)都必須嚴格依照勞動操作規程:反複默寫幾乎完全相同的營銷軟文,隻是更換掉軟文模板裏的具體品牌;在交換價值的奴役下,無論是誰來做這份工作,她(他)都必須嚴格依照勞動操作規程:呆在“與世隔絕”的房間裏,千方百計的琢磨出合理避稅的方法,然後填到財務報表上;在交換價值的獨裁下,無論是誰在做這份工作,她(他)都必須嚴格依照勞動操作規程:以初中班主任的架勢迎接每一位來麵試的應聘者,向他們提出大同小異的刁鑽問題來考察其專業素質;在交換價值的強權下,無論是誰在做這份工作,他(她)都必須嚴格依照勞動操作規程:在工廠的生產流水線上周而複始的做同一個加固包裝的動作,而加工完畢的勞動產品也都完全一模一樣……

這些社會現實已經再一次印證了馬克思的驚人預言:“不管活動采取怎樣的個人表現形式,也不管這種活動的產品具有怎樣的特性,活動和這種活動的產品都是交換價值,即一切個性、一切特性都已被否定和消滅的一種一般的東西。”

在工作崗位麵前,屬於我本人的任何個性都是無關緊要的東西,不計其數的業內同行隨時可以取代我的位置,因為他們執行的都是同樣的勞動操作規程,因此為了糊口,我隻能默默忍受著異化勞動對於自我個性的壓抑。如此看來,資本邏輯統治下的勞動操作規程中這種完全蔑視“自由個性”的“同一化”難道還不是對於我們尊嚴的踐踏嗎?

其次,在資本邏輯的統治下,勞動操作規程的標準化還代表著另一種造成勞動異化的性質,這就是“去人格化”。相比於“同一化”,“去人格化”對於私企員工自由個性的踐踏更為嚴重!這正如盧卡奇所揭示的那樣:“客體的數量化,抽象的反思範疇對它們的規定,在工人生活中直接表現為一種抽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是一個被簡化為量的數碼,是一個機械化了的,合理化了的零件。”

說到標準化勞動操作規程的“去人格化”性質,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仍然是從事加工製造業的大型工廠裏那些藍領工人們。是的,為實現企業家們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以推動資本增殖這一“崇高理想”,在任何一條生產流水線上,每一次工人的手指接觸到產品時,手指的運動方向和力度對於產品的最終形態所產生的效果都必須完全符合被徹底量化為抽象數字的標準刻度,稍有不慎,工人的勞動就成了違規操作,他那本來就很微薄的工資就又會被扣掉一部分。就這樣,生產機械零件的工人自己也成了機械零件,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將作為自己自由個性的審美價值尺度或者其它超功利性價值尺度融入到勞動過程之中,即使他們有這樣的意願,生產車間裏各種隻執行既定程序的計算機程序和生產設備也絕對不可能給他提供任何這種機會,而這些隻認識抽象符號的機器正是勞動操作規程的量化性質在生產車間裏的物質載體。因此,企業為了實現資本增值,操作規程的量化標準已經“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

當然,在資本邏輯的奴役下,勞動操作規程的去人格化性質不僅造成了藍領工人勞動過程的嚴重異化,而且它也深深的傷害到了包括看似光鮮亮麗的辦公室白領在內所有為了給老板創造出更多交換價值而辛苦打拚的雇傭勞動者。由於工作原因,我對三類完全不同的職業都深有體會,分別是房地產置業顧問、時尚雜誌編輯和娛樂傳媒公司的文案策劃。如果僅僅從職業名稱來判斷的話,這每一類職業都應該不僅能給勞動者帶來還算不賴的收入,還應該能夠表達出勞動者的自由個性,但通過我的觀察所得到的結論正是馬克思等人那極富前瞻性的預言:資本邏輯支配下的標準化操作規程“把工人變成畸形物,它壓抑工人的多種多樣的生產誌趣和生產才能,人為地培植工人片麵的技巧。”也就是說,隻要是為了資本家打工,那麼穿著西裝革履的工人和身披車間製服的工人在本質上就並無二致——情感、審美、道德、社會認知等體現人類自由個性的超功利性價值尺度都已經被勞動操作規程的“去人格化”腐蝕得體無完膚。下麵,我們將以“房產置業顧問”、“時尚雜誌編輯”、“藝人文案宣傳”這三種職業作為案例,來深入剖析資本邏輯主導下的標準化操作規程是如何進行個性“閹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