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作者采用設問的形式,一問一答,告訴我們紅軍這次的行軍目的地是要到武夷山下。既然是問句,那為什麼“今日向何方”後麵不用問號而用逗號呢?這主要是因為此次戰略轉移的方向和目標已經確定,不需要思考或向別人詢問,如果用問號就有些說不通,而用逗號卻恰到好處。“直指武夷山下”中的“直指”二字,語氣果決,有力地表現了紅軍戰士無堅不摧、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詞的末尾兩句尤為精彩,“山下山下”是承接上句進行的重複,表達出作者對戰略轉移勝利後歡愉的心情;而“風展紅旗如畫”更是畫龍點睛的一筆,寫出了紅軍成功完成戰略轉移之後,山下紅旗招展的壯麗景色以及全軍上下一片歡騰的動人場麵。這場麵就像圖畫般一樣美麗,它展現出紅軍戰士必勝的信念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時也預示著新的革命浪潮即將到來的大好形勢。
總體上看,毛澤東的這首詞裏沒有用一個典故,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卻以輕快活潑的旋律和明朗樂觀的情調,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動人的紅軍山地行軍圖。他用神奇的畫筆將紅軍在險隘的閩西山區中行軍的雄姿傳神地呈現在我們的麵前。而且詞的開頭連用三個地名,可謂是前無古人的創造,“山下山下”的重疊也用得極其自然,和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達到了完美和諧的統一,因此這首詞算得上是一篇千古絕唱。
初稿對照
如夢令·寧化途中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眾誌已成城,風卷紅旗如畫。如畫如畫,直指武夷山下。
雪裏行軍話廣昌——《減字木蘭花①·廣昌②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裏行軍情更迫③。
頭上高山,
風卷紅旗過大關④。
此行何去?
贛江⑤風雪迷漫處。
命令昨頒,
十萬工農下吉安⑥。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題解
1930年1月24日,紅軍在東韶勝利會師後,為了迅速推進“爭取江西”以促進全國紅色運動高潮的戰略,由毛澤東提議,紅軍與地方黨委在1930年2月7日召開聯席會議。會議上確定爭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取得勝利,奪取全省政權,軍事上是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攻打吉安。2月14日,前委發布了關於攻打吉安的通告,各路紅軍革命向吉安推進,這首詞就是毛澤東率軍從廣昌向吉安進發時所作。
注釋
①減字木蘭花:詞牌名,又名《木蘭花》、《玉樓春》、《偷聲木蘭花》等。
②廣昌:位於江西省東部南,地處武夷山西麓。
③情更迫:1962年5月號《人民文學》最初發表時是“無翠柏”,然後改為“情更切”。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澤東詩詞》時,再次改為“情更迫”。原意是大雪把翠柏覆蓋住了,形容雪大,改後則突出紅軍的行軍,加深了詞意。
③大關:這裏指廣昌路上的險要關隘。
④贛江:也叫南江,江西省的主要河流,長江的重要支流之一。由章水、貢水流到贛州市彙合而成,向北流經吉安、清江、豐城和南昌,最後注入鄱陽湖。
⑤吉安:江西中部的重要城市,位於贛江中遊西,距離井岡山約90公裏。
賞析
毛澤東作詞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通常先對美麗的大自然進行描繪,然後再將重大的曆史事件放在這個壯美的環境中去,從而營造出極為和諧的詩歌意象。這首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通過描寫與敘述相結合的手法再現了紅軍受命前去攻打吉安,路過廣昌時的情形,在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壯闊的雪景圖的同時,也讚揚了紅軍戰士在風雪彌漫的惡劣自然環境中高昂的戰鬥激情和行軍的雄壯氣勢。
詞的上闋把雪作為背景,描寫了紅軍在風雪交加的廣昌一代的險峻山地裏行軍的情景,高度讚揚了紅軍不畏艱險,行軍奪關的英雄氣概。首句“漫天皆白”,隻用了四個字,就把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形象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把我們帶進一個雄渾壯闊的意象中,同時也突出了這次行軍的環境非常惡劣。接著作者用“雪裏行軍情更迫”點出紅軍戰士們行軍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受到行軍步伐的不斷加快,同時也表現出行軍隊伍對困難的藐視。而且這句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疑問: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為什麼紅軍還要急迫地行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