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下闕緊接上闋之意,通過讚美秋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使詞的境界變得更加遼闊。“一年一度”呼應上闋的“歲歲”,年年的秋天都伴隨著重陽節而到來,雖然秋天不像春天那樣百花盛開、和煦宜人,但是放眼望去,卻是“寥廓江天萬裏霜”,江水與雲天經過秋霜的洗禮,變得天高氣爽,江天一色,這樣美好的景致,難道不值得熱愛與讚美嗎?而且秋天是收斂的季節,迅猛、肅殺的秋風可以掃除一切腐朽、過時的事物,在作者的眼中,秋天就象征著轟轟烈烈的工農革命運動,因此他才發出秋天“不似春光”卻“勝似春光”的慨歎。
雖然這首詞是毛澤東在養病期間所作,但是綜觀全詞,我們就會發現他的吟唱並非是“病中吟”,而是“壯士行”,全詞緊扣“重陽”詞題,反複詠歎“重陽”,通篇都洋溢著高昂、樂觀的情調,由此可見毛澤東的豪氣如舊。
初稿對照
采桑子·重陽
人生有老天無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但看黃花不用傷。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無限江天萬裏霜。
風展紅旗如畫——《如夢令①·元旦②》
一九三零年一月
寧化、清流、歸化③,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④下。
山下山下,
風展紅旗如畫。
這首詞最早見於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學生》雜誌上,是謝覺哉在《關於紅軍的幾首詞和歌》的文章中提供的,詞題為《寧化途中》,1957年1月號《詩刊》發表時改為《元旦》。
題解
1929年11月,毛澤東閩西地方工作崗位重新回到紅四軍,並擔任主要領導,同年12月。在上杭的古田鎮召開了紅四軍第八次黨代會,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古田會議”。在會上,毛澤東親自起草了《關於糾正黨內錯誤思想》的決議,總結了建軍初期的豐富經驗,為我軍製定了一套完整的建軍路線。革命力量的壯大引起了蔣介石極大的恐慌,為了阻止革命的發展,在會議期間他就糾集了江西的金漢鼎、福建的劉和鼎、廣東的陳維遠部組織“三省會剿”,向閩西根據地進逼。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紅軍決定在避開敵人主力,進行戰略轉移。把部隊開到敵人的後方去。於是,會議結束後,紅四軍的四個縱隊從古田出發,向北經連城、清流、歸化、寧化,西越武夷山脈,去江西打遊擊戰。1930年11月24日,紅軍在廣昌西部的東韶勝利會師,這次成功的軍事轉移,使敵人的“圍剿”慘遭失敗。這首詞就是毛澤東對紅四軍一個多月急行軍的回顧。
注釋
①如夢令:詞牌名,原名《憶仙姿》,又名《宴桃園》、《如意令》等,為後唐莊宗李存勖所作,宋代蘇軾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中的“如夢”,改名為《如夢令》。
②元旦:指陰曆正月初一,也就是1930年的陽曆1月30日。
③寧化、清流、歸化:都是福建省西部的縣名,歸化現改名為明溪縣。
④武夷山:在福建北部與江西省的交界處,是贛江和閩江的分水嶺,其主峰在福建省崇安縣境內,海拔1000餘米。
賞析
這是一首小令,全詞僅6句,33個字,但是卻生動地記錄了紅軍長途行軍的路線、方向和目的,謳歌了紅軍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的頑強鬥誌,同時也抒發了毛澤東複出後愉悅的心情。
首句“寧化、清流、歸化”,表明了紅軍在戰略轉移時途徑的三個地點,不僅寫出了紅軍這次行軍的區域,而且一氣嗬成,從而表現出紅軍進軍的神速。其實,紅軍當時是由上杭縣的古田北進,沿途還經過了龍岩、連成等縣,但作者為了音律的和諧,就隻寫了在閩西最後經過的三個縣城。
接著作者用“路隘林深苔滑”這三個主謂短語突出描寫了閩西山區險惡的自然環境。這句看起來好像是不經意地點了一下,但是我們讀後卻能深刻地感受到紅軍在行軍過程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也能體味到紅軍將士為了實現戰略目標而克服重重困難的頑強戰鬥精神。
開篇兩句都是六字,並且都是兩字一拍,讀起來朗朗上口。從詞題中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冬季行軍,但讀完前兩句之後我們卻能產生一種如沐春風、如享春雨的感覺,毫無冬日的蕭索和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