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軍旅詩(3)(2 / 3)

⑥黃公略:湖南湘鄉人,1927年加入共產黨,1928年發動並參加了平江起義,1930年任紅三軍軍長,1931年9月戰死於江西吉安。

⑦國際悲歌:指《國際歌》。悲:悲壯、高昂激越之聲。

⑧狂飆:疾風,這裏比喻革命風暴。

賞析

《蝶戀花》這一詞牌,在古代通常用來抒發兒女情長、離愁別緒。而毛澤東卻用這個詞牌來描寫紅軍行軍打仗,這就使整首詞顯得豪氣漫卷,意象宏大,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創舉。

詞的上闋描寫了紅軍出征的英雄氣概,並讚揚了堅持正確路線,建立了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的黃公略同誌。詞一開篇,作者就用“天兵”來比喻紅軍,用“腐惡”來比喻敵人,充分地表現出紅軍是一支神勇的正義之師,而敵人是已經腐爛、沒有前途的勢力,最終難逃覆滅的下場。中間用一個“征”字相連,表現出紅軍出征的正義性。接著作者又寫道“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在這裏作者又用“鯤鵬”來比喻強大的敵人,盡管敵人現在很強大,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紅軍戰士就好像那萬丈長纓一樣,最終會“把鯤鵬縛”。作者在這裏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與“立三路線”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紅軍的武裝力量還沒有發展成“萬丈長纓”就想去縛住“鯤鵬”,也就是去攻打有強敵把守的大城市,這無疑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幻想。開篇兩句是虛寫,用比喻來突出紅軍出征的磅礴氣勢,表現出紅軍壓倒敵人的英雄氣概和戰勝敵人的堅強決心。

但是,要想取得革命勝利,除了要有昂揚的鬥誌和必勝的信念外,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正確的路線,那麼正確的路線是什麼呢?“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這兩句告訴了我們答案。黃公略所領導的隊伍是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的側翼部隊,但是他在贛西南所開辟的革命根據地卻搞得紅紅火火。所以作者在對黃公略高度讚揚的同時,也對集中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進行了否定,正確的道路應該是像黃公略那樣擴建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終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詞的下闋描寫了當時江西等地掀起了巨大的紅色風暴,頌揚了工農革命運動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蓬勃發展。“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為我們勾勒出當時廣大工農群眾投身革命的熱潮,“江西”、“湘”、“鄂”都是著眼於廣大的區域,而不是著重進攻南昌長沙、武漢等中心城市,這再一次體現了作者“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

接下來作者化用杜甫的“悲風為我從天來”,並且引入《國際歌》這個外來意象,使全詩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但為什麼要在《國際歌》中加上一個“悲”字呢?這主要是為了突出《國際歌》的肅穆、悲壯的情調,前麵掀起的山呼海嘯般高亢壯烈的氣勢得到升華,上升到神聖而恢弘的境界。

初稿對照

蝶戀花·進軍南昌

六月紅軍征腐惡,欲打南昌必走汀州過。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十萬工農各會合,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統治階級餘魂落。

不周山下紅旗亂——《漁家傲①·反第一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

天兵怒氣衝霄漢②。

霧滿龍岡③千嶂④暗,

齊聲喚,

前頭捉了張輝瓚⑤。

二十萬軍重入贛,

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

同心幹,

不周山⑥下紅旗亂。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作者原注

關於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①·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②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③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國語④·周語》:“昔共工棄此道也,虞於湛樂,淫失其身⑤,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⑥,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韋昭注:“賈侍中〔按指後漢賈逵〕雲:共工,諸侯,炎帝之後,薑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高辛氏爭而王也。”)

《史記》司馬貞⑦補《三皇本紀》:“當其(按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⑧,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