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按: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他死了沒有呢?沒有說。看來是沒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
《作者原注》注釋
①《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其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
②共工、顓頊(zhuān xū)、炎帝、高辛、女媧(wā)、祝融:他們都是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
③天柱、地維:維,大繩。古人設想天圓地方,天有九根柱子支撐,地有四根大繩拴係。
④《國語》: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曆史。
⑤虞於湛(dān)樂,淫失其身:貪圖享樂,縱欲放蕩。虞同“娛”,湛同“耽”,失同“怢”。
⑥墮(hui)高堙庳(yīn bēi):平毀山丘,填塞沼澤。墮同“隳”。
⑦司馬貞:唐朝河內人,字子正,曾作《史記索引》,並在《史記》末補充《三皇本紀》一篇。
⑧以水乘木:乘,接替。古代有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以解釋朝代更替的說法。《三皇本紀》中記載女媧以木德王,繼承者應為火德,而共工為水德,以水代替木,不合順序。
題解
1930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迅速發展,在多個省市建立了大小不一的10多個革命根據地,全國紅軍也達到了10萬餘人。眼看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這引起蔣介石的極大恐慌,因此在勝利結束與閻錫山、馮玉祥的軍閥混戰後,他立即在1930年10月糾集了10萬兵力,任命親信魯滌平為總司令,采取“分兵合擊”的戰術,兵分八路向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地展開進攻。當時在根據地的紅一方麵軍和紅三方麵軍隻有4萬人,人數上處於劣勢的他們采取誘敵深入,然後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軍的戰略方針。在12月30日乘霧色對進入龍岡包圍圈內的敵軍主力張輝瓚第十八師發起總攻,殲滅其兩個主力旅,包括張輝瓚本人在內的9000餘人成了紅軍的俘虜。接著紅軍乘勝追擊,又在東韶殲滅敵軍另一主力譚道源第五十師3000餘人,反第一次大“圍剿”到此勝利結束。這首詞就作於反第一次大“圍剿”勝利以後,反第二次大“圍剿”交戰之前。
注釋
①漁家傲:詞牌名,因宋代晏殊《齊喝調》中“神仙一曲漁家傲”的句子而成名。
②霄漢:霄指雲天,漢指星河。《後漢書·仲長統傳》:“可以淩霄漢,出宇宙之外矣。”
③龍岡:在江西省永豐縣的南端,南與興國縣相連,西與吉安縣相接,地勢十分險要。
④嶂:像屏障一樣陡峭的山峰。
⑤張輝瓚:國民黨第十八師師長,時任第一次“圍剿”前敵總指揮。
⑥不周山:古代傳說中西北方的一座大山,因殘缺且不周圓而被稱為不周山。
賞析
這首詞的詞題雖然是反第一次大“圍剿”,但是全詞的內容卻是描寫龍崗戰役,這主要是因為龍崗戰役是反第一次大“圍剿”中的關鍵性戰役。它的勝利標誌著反第一次大“圍剿”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戰役不僅增強了根據地軍民戰勝敵人的信心,也為反第二次大“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因此這首詞可以說是一首激蕩著英雄氣概的戰歌,也是土地革命戰爭的壯麗史詩。
詞的上闋追憶了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取得龍岡大捷時的情景。“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詞一開篇作者就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林木挺立,萬裏霜天,紅葉爛漫的自然景色圖,這是移情入景的寫法,在“霜天”的反襯下,用“紅葉爛漫”來形容南方深冬的山林,生動地描繪了根據地紅紅火火、生機勃勃的革命景象,同時這也是作者對根據地居民蓬勃高漲的革命熱情的讚美。接著作者由景寫人,把紅軍比喻成“天兵”,從而說明紅軍是一支正義之師。“怒氣衝霄漢”說明紅軍戰士被敵人囂張的氣焰所激怒,因此表現出高昂的鬥誌,這也預示了這次戰役最終勝利的結局。詞的開篇一句寫景,一句寫情,氣勢雄偉地描繪了激戰前濃烈的戰爭氣氛,構成了“山雨欲來”的勢態,為下文的勝利鋪墊了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