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這三句描寫了這次反“圍剿”的主要戰役——龍崗戰役。當時濃霧籠罩著龍崗,因此山上山下一片昏暗,這種緊張沉重的氛圍預示著一場激烈的戰鬥就要爆發了,就在這時,活捉張輝瓚的呼喊突然響起。這就好像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一樣,省略了對戰鬥過程的具體描寫,卻把紅軍戰士的英雄形象描寫得惟妙惟肖。其中“齊聲喚”三個字,不僅表現出戰場上歡騰的情景,而且又緊承了上句的“暗”字,在能見度極低的昏暗戰場上,軍民以大聲呼喊作為聯係的方式,把勝利的捷報傳遍全軍。從這突然齊聲報捷的情境中,我們自然可以想象到這場伏擊戰打得是多麼的漂亮。作者顧及戰地環境的特點,可謂是描寫得嚴絲合縫,用筆也極為細密。
詞的下闕描寫了反第二次大“圍剿”前的情景,並預言根據地軍民必將會取得更大的勝利,表現出作者必勝的信心。“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第一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顏麵掃地,當然不肯就此罷手,他馬上任命何應欽為總司令,率領20萬大軍重新開往江西,對根據地軍民進行第二次大“圍剿”。一個“重”字,說明了第一次大“圍剿”已被徹底粉碎,呼應了上闋。“風煙滾滾”則寫出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同時也暗指當時的形式非常嚴峻。
麵對甚囂塵上、數量眾多的敵人,紅軍戰士們將如何應對呢?於是一個懸念直通下文,引出斬釘截鐵的結論:“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敵人的凶惡,隻能激起廣大人民的仇恨,因此紅軍要發動廣大的工農群眾,軍民一心,同仇敵愾,最終粉碎敵人的第二次大“圍剿”。詞中“喚起工農千百萬”,照應了“二十萬軍重入贛”,通過兩者的比較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革命力量的強大。在尾句裏作者還借用典故,創造性地塑造了一個敢於革命造反的共工形象,以此來象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千百萬工農群眾,這是作者對人民力量的讚美,也是他對革命前景充滿信心的展望。
與毛澤東以往的詩詞相比,這首詞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因為在取得龍崗大捷後,毛澤東詩興大發,吟誦了這首詞的上闋,幾個月後,反第二次大“圍剿”拉開序幕之後,毛澤東才填寫了這首詞的下闕,使它成了一首完整的詞
初稿對照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參天紅爛漫,紅軍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十萬大兵重入贛,飛機大炮知何限。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教他片甲都不還。
橫掃千軍如卷席——《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雲山①頭雲欲立,
白雲山下呼聲急,
枯木朽株齊努力②。
槍林逼,
飛將軍③自重霄入。
七百裏驅十五日④,
贛水蒼茫閩山⑤碧,
橫掃千軍如卷席。
有人泣⑥,
為營步步⑦嗟何及!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題解
對紅軍進行第一次大“圍剿”失敗後,蔣介石並不甘心,他馬上在1931年4月調集20萬兵力,以何應欽為總指揮,坐鎮南昌對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大“圍剿”。鑒於第一次“圍剿”中張輝瓚、譚道源冒進深入、全軍覆滅的教訓,敵人這次采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辦法,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構建了一條約400公裏的戰線。麵對敵人的步步進逼,我軍采取“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先利用東固地帶的有利地形,對由富田鎮向東固地區前進的敵人發起突然進攻,一舉殲滅敵軍兩個師,而後回師向東,15天內橫掃700裏,五戰五勝,一直打到福建建寧地區。5月31日,紅軍反第二次大“圍剿”宣告勝利。這首詞就是毛澤東在勝利的凱歌聲中而作的。
注釋
①白雲山:在江西省吉安縣東南,吉安、泰和、興國三縣交界處,距東固西南十七裏。反第二次大“圍剿”時,毛澤東和朱德把指揮所設在這裏。
②枯木朽株齊努力:西漢司馬相如《諫獵疏》:“枯木朽株盡為害矣。”這裏反其意而用之。
③飛將軍:西漢名將李廣。《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這裏用來稱讚行動敏捷的紅軍戰士。
④七百裏驅十五日:當時紅軍從贛江流域的富田地區開始,一直打到同江西省毗鄰的福建省建寧地區,東西約七百裏。戰役從5月16日開始至31日結束,共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