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敘事詩(2)(2 / 3)

初稿對照

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哭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崢嶸勝昔年。

不愛紅裝愛武裝——《七絕·為女民兵題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颯爽①英姿五尺槍②,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誌,不愛紅裝③愛武裝④。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

題解

“全民皆兵”的思想是人民戰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曾對新華社記者說:“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正規軍,我們還要大辦民兵師。”對於毛澤東“大辦民兵師”的口號,全國人民自然熱烈響應。

1960年的一天,毛澤東的女機要員小李給他送文件,他問她是否參加了民兵,小李做了肯定的回答,並從口袋裏掏出一張訓練閑暇時拍的照片作為證明,他把照片接過後,沉思了片刻,就拿起筆,在一本書的空白頁上寫下了這首詩。1961年2月,這首詩經過修改,最終定稿。

注釋

①颯爽:形容神采飛揚,敏捷勇健,唐朝杜甫《丹青引》:“英姿颯爽來酣戰。”

②五尺槍:指民兵操練時使用的步槍,五尺是古詩詞中常用的虛數手法,不一定是五尺。

③紅裝:指女子的豔裝。清朝吳偉業《陳圓圓》中有“一代紅裝照汗青”。

④武裝:指軍人的裝束。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題照詩,也是一首即景詩,是作者看到女民兵訓練的照片以後題寫的。詩中,作者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對女民兵軍事訓練的場景進行了勾畫,從而描繪出中國婦女前所未有的颯爽英姿,讚美了他們“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氣概,頌揚了新中國婦女精神風貌和隨時準備保衛祖國的不平凡誌氣,同時這也是毛澤東“兵民是勝利之本”思想的再現。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詩的前兩句緊扣題目,采用素描的手法,對照片中的女民兵進行了精彩的描繪。在清晨陽光照耀下的練兵場上,女民兵們身著軍裝,手持鋼槍,敏捷矯健而又神采飛揚地在練兵場裏進行操練。第一句寫人,第二句寫景,兩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颯爽英姿”盡顯“女民兵”這一主體形象的風采,同時這也是由“五尺槍”決定的。“曙光出照”則點明了時間,充分表現女民兵的練兵熱情。這兩句簡潔明快地再現了照片上的形象和意境,飽含著作者對女民兵的讚美之情。

在詩的後兩句,作者由照片畫麵生發出議論。“中華兒女多奇誌”是作者把藝術視野從照片上單個的、具體的女民兵形象,上升到更為普遍的“中華兒女”的整體形象,讚揚他們有不平凡的誌向,其中一點就是“不愛紅裝愛武裝”,“紅裝”與“武裝”的反差對比,進一步深化了主題,熱情地讚頌了中華兒女尚武的壯誌,同時也強化了“女民兵”這一主體形象的時代特征,使之更加鮮明,更加生動。

這首詩是中華兒女的誌氣歌,也是新時代的風俗畫,通觀全篇,全詩意象明麗,暗含哲理。作者以靜觀的角度描寫所見所想,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可以說是一篇難得的七絕佳作。

無限風光在險峰——《七絕·為李進①同誌題

所攝廬山仙人洞②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

暮色③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④。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

題解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會議,會議由毛澤東主持,在會上討論了工業、教育、財貿等諸多方麵的問題,以便能更好地深入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從而使國民經濟走出困境。但這時在國際上,各種反華勢力趁我國經濟處於困難時期,掀起了反華浪潮,有些意誌薄弱者對革命失去了信心,甚至背叛了革命。麵對國內外的種種困境,毛澤東的內心是十分複雜的,因此,他為一張李進在廬山仙人洞前所攝的照片題了這首七絕,把自己的全部情懷都寄托在這首題照詩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