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詠誌與詠物詩(2)(1 / 2)

詞的上闋主要寫景,描繪了昆侖山高寒多雪的壯麗景色及其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詞一開篇,作者就從空間、時間兩方麵把昆侖山展現在我們的麵前,描寫了它的高大和恒久。在空間上,“橫空出世”四個字突出了昆侖山高高橫亙於空中,高出人世的宏偉形象,然後再用一個“莽”字形容昆侖山莽莽蒼蒼,遠大而無窮無盡的氣勢。在時間上,“閱盡人間春色”突出了昆侖山不僅高大磅礴,而且年代久遠,見證了人世的滄桑。詞的開篇寫得氣勢磅礴,雄健有力,這表現出作者的豪邁氣魄和無比豐富的想象力。

接著作者化用張元“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的詩句,為我們展現了昆侖山壯麗的雪景。崎嶇曲折、巍峨起伏的昆侖山脈就如同許多玉龍一樣沸騰起舞、銀光閃閃、寒氣逼人,把整個天空都鬧得冰冷寒透,從而表現出昆侖山無限的生機和無窮的偉力。

寫到這裏,作者突然筆鋒一轉,不再寫昆侖山的美景,而是開始描寫昆侖山給人民帶來的危害。“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當夏季來臨的時候,昆侖山的積雪開始消融,形成滾滾水流進入江河,導致洪水泛濫,無數勞動人民因此而家破人亡,葬身魚鱉之腹,這裏雖然表麵上寫的是天災,但其實是暗指反動派一心隻想發動戰爭,全然不顧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所以作者用了一個設問句表達自己激憤:“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這個問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是借景抒情,在黑暗的舊社會,有誰能來改造自然為人民造福呢?這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關懷。

下闕回答了上闋尾句的疑問,寫怎樣去改造昆侖山,從而抒發了作者征服自然、造福人民和打倒帝國主義,實現世界大同的偉大理想。“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下闕一開始,作者就把昆侖山人格化,直接與昆侖山對話,使整首詞增添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作者告訴昆侖山不要太高,也不要太多雪,但是怎樣才能做到呢?於是作者發揮了奇特的想象“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作者想象著自己要依靠在天邊,拔出極長的寶劍,把昆侖山裁成三截。在這裏,作者用充滿豪情的詞句表達了自己要改造世界的理想,並且把一個比昆侖山更加高大的巨人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

接著作者進一步想象,把昆侖裁為三截後,要“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隻有這樣,才能“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全詞寫到這裏,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那就是要打敗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帝國主義。在這裏,作者不僅想到了中國人民,還想到了世界人民,氣魄宏大,精神更崇高,真正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理想和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

這首詞可以看做是一首政治抒情詩,但是毛澤東並沒有用幹癟的文字來表達,而是借用大膽的想象吟詠出世界大同的偉大理想。在詞中,他的想象馳騁於天地人間、古今中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完美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使我們得到了藝術的感染和美學的享受。讀完全詞,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立足中華,放眼世界,心係全人類,比昆侖山還要高大的偉人形象已經矗立在我們的麵前。

初稿對照

調寄念奴嬌·登岷山

橫空絕世,有昆侖,攬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都是此君餘脈。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爾揮為三截?一截拋洋,一截填海,一截留中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欲與天公試比高——《沁園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①,

千裏冰封,

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餘②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③。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④,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⑤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