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龐薰琹的中國工藝美術教育思想及其繪畫藝術
龐薰琹(1906—1985),江蘇常熟人。192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學醫。1925年赴巴黎學畫,1930年回國。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先後任教於上海、北平、四川、廣東等地的美術學校。1949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教務長兼繪畫係主任。1953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研究室主任,並負責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56年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第一副院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1980年恢複副院長職務。1985年逝世。綜觀龐薰琹的一生,跌宕起伏,曆盡坎坷。他曾在藝術運動、工藝美術教育、繪畫創作、民間美術研究等方麵做了艱辛的探索和卓越的貢獻,尤其是為我國工藝美術教育的發展發揮了橋梁作用。本文著重論述其工藝美術教育思想及繪畫特點。
一、龐薰琹的工藝美術教育思想
龐薰琹從青年時期就立誌創建中國的工藝美術學校,這是龐薰琹為之付出大半生心血和感情的事業。而龐薰琹的工藝美術教育思想的逐步形成及推行,卻得力於一個契機,那就是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下,由龐薰琹負責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後,於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終於在北京成立,他任第一副院長、教授,才有可能推行他的教育思想。龐薰琹的工藝美術教育思想蘊涵在他眾多的理論著作中。諸如《中國曆代裝飾畫研究》《論工藝美術》《工藝美術設計》《龐薰琹工藝美術文集》《圖案問題的研究》等。筆者認為,主要有下述三點:即重視傳統工藝美術的教育思想;主張中西工藝美術融合與設計創新的教育思想;在工藝美術教育中加強純藝術素養和高揚人文精神的思想。
1.重視傳統工藝美術的教育思想
重視傳統工藝美術的教育思想,具體反映在他堅持民族特色,重視傳統圖案和裝飾繪畫的研究與創作方麵。譬如,他持之以恒地整理、研究中國裝飾紋樣。早在抗日戰爭初期,他接受著名學者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建議“從畫室走向山村、苗寨,借鑒現代考古學和人類學思路,進行艱巨細致的田野考察,收集和整理傳統民族裝飾紋樣。”①並且,對中國古代的青銅、漆器、紡織及玉器等造型與紋樣也做了長期的研究和整理。不僅如此,他還從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作品中獲得靈感創造出現代風格。
又如,龐薰琹還持之以恒地堅持理論著述,其著作《中國曆代裝飾畫研究》的寫作是在艱苦歲月裏,用了長達22年(1958—1980)的時間才完成,至1982年才由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自戰國時期開始、漢代至元明清,洋洋數千年,研究內容涉及帛畫、漆畫、版畫、畫像石、畫像磚、年畫……龐薰琹在《中國曆代裝飾畫研究》中指出:“我們研究裝飾畫的目的,主要的是研究三千年來,裝飾畫的創作經驗,研究裝飾畫的裝飾構圖、裝飾造型和裝飾色彩”並且語重心長地說“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學習美術的青年,學習了繪畫基礎以後,進入專業學習,總得有條橋。我們是中國人,豈能不知道自己民族的藝術傳統!” ②由此可見,重視傳統工藝美術的教育思想溢於言表。
2.主張中西工藝美術融合與設計創新的教育思想
龐薰琹通過研究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及其古典文化而獲得的淵博學識,與他從巴黎留學獲得的西方藝術的色彩知識及現代意識有機地融合起來,從而奠定了工藝美術設計創新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中西工藝美術融合,那也是中西智慧的貫通,既是古典的又是現代時尚的,既是西方設計構成的又是東方意蘊的。
早在1933年,龐薰琹在其《薰琴隨筆》中寫道:“吾國古今好的作品,我們應該要研究,世界各國好的作品我們也應該研究,但是不一定呆板地去模仿。”“我們不妨盡量接受外來影響,憑它們在我們的神經起一種融合的作用,再過濾我們的個性來著作,來創造。”③並清醒的認識到 ,中國的工藝美術教育,必須以創新設計為目標,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麵貌,但是,在1957年,因不滿當時有關領導要把工藝美院辦成工藝品出口的貿易學院的指導思想,堅持自己設計創新的思想和純粹學術教學的理念,而被打成右派。誠如蘇立文在《憶龐薰琹》一文中所說“以創新設計為目標的學院在不斷的壓力之下將要轉向傳統手工藝產品作坊以出口貿易為目的,而他因反對這個轉向而成了右派罪人。”④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受到政治氣候的嚴重摧殘,緊接著在十年浩劫中受迫害,至1978年重回學院,1980年才恢複副院長職務。然而,龐薰琹在歲月的煎熬中已垂暮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