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雲之遐想
初冬雪晴,因公務乘飛機經杭州赴廈門,從寒風凜冽、冰封雪蓋的塞北高原到金風送爽、垂柳依依的江南水鄉,我飽覽了祖國河山的雄奇和秀美。東境瀚海、西部大漠、北國森林、南疆漁火,杭州的湖光山色、廈門的夜風海濤,構成了風光如畫的萬裏江山。夢幻般的雲聚散無定,輕而為煙,重而為霧,浮而為靄,雲上世界千姿百態、爭奇鬥豔、美輪美奐。南來的風爽氣宜人,北往的雲顧盼多情。我臨窗而坐,孤身天涯,俯瞰山川大地,雲卷雲舒;感歎風雨人生,古月風塵。
機上觀雲,和地麵上大不一樣,不論是黑雲、陰雲,從機上看都是白雲。地上看雲,雲飄在天上;機上看雲,雲浮在地上。
大雲團有如山莊,珊瑚裝飾的路拾階而上,似有大頭兵放哨站崗,是啊,樹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遠處狼煙滾滾、殺氣騰騰,旌旗連野暗,兵甲照江寒,不知是哪路神兵天將。胸有成竹的莊主靜如處子,焚香撫琴,總不出來接仗。仔細忖度:這裏會不會上演“舉著紅旗上山,打著白旗出洞”的一幕活劇?有的大雲團如雄峰,厚實無比,層巒疊嶂,分明是座座蓮花山,巍然屹立,不為流風所動,盡情地展示自己的風姿,等待人們欣賞。正如外表美和氣質美兼備的女郎,既擁有無價的寶藏,又擁有豪華的包裝,她還發愁沒有鍾情者如癡如狂?不過這座雲山往往孕育著疾風驟雨,那時他就成了莽漢,暴怒異常,把積蓄的能量全部釋放。
大片大片的雲如棉田,密密層層,一望無際,人們把它叫陰雲,常常引來詛咒,因為它遮住了太陽,秋風瑟瑟,淫雨霏霏,無邊絲雨細如愁,使天涯遊子憂讒畏譏,去國懷鄉,猶感淒涼。殊不知滋潤大地的雨露都是它的功勞,它貢獻最大,得到很少讚賞,就像結果子的樹挨磚頭,快牛挨鞭子一樣,人間的不平事何止一二。“久旱逢甘雨”是人生四件美事之一,人們讚美的是甘雨,又有誰讚美這送來甘雨的陰雲呢?但它從不爭辯,照樣從從容容地顯示自己的力量。
輕雲、流雲如一襲白紗的飛天、河岸上憑水臨風的少女,早晚在陽光的配合下,形成“朝暉夕照、飛雲流霞”的麗景;夜晚更有“纖雲繞月,輕風弄影”的神韻。她如絮如萍,如夢如幻,把天空裝扮得清純明麗,淡雅有致,韻味悠長。青藏高原的牧曲,信天遊的長腔,就是對她的歌唱。
小雲朵是閑雲,她像個旅行家,是駕鶴遠遊的方士,行包鼓鼓囊囊,行無目標,居無定所,浪跡天涯,一派“悠然見南山”的散淡,在沒有路標的荒原裏受流風的支配,總把他鄉當故鄉。在塞北大漠,萬裏碧空,她似乎也怕冷清寂寞,行色匆匆,擔風袖月去遠行流浪;在江南水鄉,她婀娜多姿、氣定神閑,好像要與河山媲美,不,她是把美湖當鏡子,裝扮自己,展示自己,既漂亮又漂泊,既迷人又迷茫,與小湖旁的依依垂柳、小溪中歡騰的浪花一樣,永遠是少男少女欣賞和文人墨客讚美的對象。我不是少男少女,小雲朵不時光顧,或許要問一個嚴肅的問題,便占小令一首:“乘機直上碧霄,河山多姿多嬌,人間濁流滾滾。白雲問我,世風何時變好。”唉!小雲朵
哪有閑愁離恨,功名利祿,堪笑人間名利喧囂場。
雲層之上是個新的世界,有崇山峻嶺,有江河湖泊,有驚雷閃電。我很佩服吳承恩的想象,雲上世界分明是他的天堂。但遺憾的是天堂隻有棉田,沒有菜蔬、稻粱,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上海灘十裏洋場,更沒有煙花三月的揚州和秦淮河的燈光。怪不得仙人思凡,嫦娥寂寞,織女隔河相望鵲橋會牛郎,不知孤獨難耐的仙女是否渴望一個輕薄男子的孟浪,就像《圍城》裏蘇文紈的詢問,幹傻事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和月亮?看來天堂神仙追求的是好看,人間追求的是實惠。鄧公的“貓論”是實實在在的人間真理,花架子隻適用於天上。
母校
離開母校——青江學校——已20餘年了,每想到她,我總要魂牽夢縈,撥動那思念的心弦,往事曆曆,種種感慨一起湧上心頭。不論是暢遊花市於通都大邑,還是平湖泛舟於江南水鄉,一想到背靠荒山、麵臨堿溝的母校,那些超級鬧市和名勝仙境便索然寡味了。因為她是我心中的聖地,我的根基在青校,我在那裏接受了六年小學教育、首屆兩年初中教育。在人生旅途中,青校留給我的印象最深,也最難忘懷。最近,欣聞母校出刊驛柳,激動不已,使我不止一次地想到那些與艱苦環境頑強抗爭的鄉鄰和永無止境地追求美好未來的師生。
母校地處“甘涼孔道,鞏郡首驛”,古稱寒陵關,現名青江驛,已有百年的育人曆史。客觀地說母校並不美,她坐落在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黃土山穀之中,那裏是深穀野窪,窮鄉僻壤,五穀長而不豐,樹木難以成林,山高而不青,水長而不秀。既沒有出過聖賢豪傑,也沒有出過江洋大盜;既沒有引以為自豪的文化曆史,也沒有值得稱道的名勝古跡。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艱苦的環境之中,文明生長的積極力量也是那樣強烈,那樣令人神往。
母校前麵有座山——蓮台山,和其他土山一樣,沒有任何奇特之處。青校的學生爬到這座山頂,看到的是群山點點,前途茫茫。它給青校學子的預兆是:要想走出青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會寧的學子靠“三苦”闖天下,青江人或許還要再加幾個“苦”,才能有所作為。這是一座檢驗青江學子雄心和意誌的山啊!
母校前麵有條河,這條平凡得連地圖上都難以找到的無名小河,總是顯得那樣柔順和無憂無慮,當然它也有不可一世的時候,那就是山洪暴發之際。就是這條小河,也同樣通向黃河,通向大海,自信地為浩渺無垠的海洋無私奉獻。它似乎告訴青江學子,隻要你鍥而不舍,刻苦鑽研,不斷追求,就能夠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有所作為。不知我們的祖先什麼時候開始把自己這塊既無青山又無綠水的地方叫“青江”,這或許是一種企盼吧,期望著夢境裏的“大江”、“青山”之中能藏龍臥虎吧!青校學子似乎不該辜負先輩們的一片良苦用心。
母校四周有許多路,這些路大部分是高低不平、泥濘曲折的羊腸小道,但也有通州達縣的陽關大道。母校在這樣的道口,似乎告訴她的學子:從漫長的羊腸小道走來,再沿著陽關大道去施展你的才華,為祖國和家鄉的美好未來做出貢獻吧!同時也預示著,不走曲折小道就走不了陽關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