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懷念陶君廉先生
原甘肅省教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陶君廉先生離開我們一年了,追思先生的為人、行事,往事曆曆在目,至今我還為這位停止思考的智者痛惜。
先生生於蜀地,弱冠之年即投身祖國建設,而立之歲就學於蘭州大學,畢業後一直獻身甘肅的教育事業,特別是在甘肅高等教育的恢複、發展和改革中,理思路、擇長策,殫精竭慮, “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孤燈冷月,苦思苦索;從青絲如油到雙鬢霜染,不改初衷,不甘寂寞,不耐平庸,不斷奮進,令人感佩。
先生把事業看得極重,置個人沉浮於度外,更不屑於追逐私利。他常啟發我們:宋代大詞人辛棄疾有“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的名句,共產黨的幹部不應“羞見劉郎”,而要“傲見劉郎”。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擔任省教委領導職務之後搬過一次家,許多人看到他的家底,多是借用的家具,舊而幹淨。逝世之後,前來吊唁的人看到,在省教委分給他的新居中既沒有高檔電器,也沒有精品家具,更沒有錢到南方養病,是高級幹部中的貧窮者。然而他從不認為自己貧窮, “君子憂道不憂貧”,自
覺很富有、很充實。富有在於讀萬卷書、行千裏路;富有在於勤思慎行,事業有成;富有在於兢兢業業做事,坦坦蕩蕩做人;富有在於既無愧於前賢,又無愧於後人。
先生工作非常認真,堅持原則,一絲不苟。他十分擁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忠實執行,堅決維護。不符合政策的事不做,不利於人民群眾的事不做。作為行政機關領導,對發出的文件從思想到文字都要求極嚴,他為了改好一位部下起草的文稿,所花的精力要比從頭起草一份還要多,甚至在病中也不含糊。有的同誌善意地認為他“太認真”,但他不為所動,堅持己見,不受流風人言左右。有幸在他手下工作過的同誌無不感到受益匪淺,收獲良多。
先生精通文史而又十分尊重科學,尊重知識。他對甘肅高校的科學研究、學位研究生、學科建設等都有促進發展推動進步的貢獻,時時注意科學發展的動向,認真讀書,收集資料,逝世前還將書籍和資料分送給用得著的同誌繼續發揮作用。凡是違背科學、違背唯物主義原理的事不信、不傳、不支持。他的肺病遷延多年,許多好心的朋友勸他練氣功,但他認為氣功沒有科學依據,不相信、不接受,以平常心對待生老病死。在病人膏肓、沉屙難治之際,還在為有病的同誌尋醫覓藥,遍索良方,鼓勵開導,表現出無畏的唯物主義精神和關心他人的品質。
先生有不少朋友,既有有見識的高校領導,又有書卷氣很重的學者專家,還有名滿隴右的各方賢達,但他對出身寒門、好學上進的年輕人同樣熱情有加,盡力扶持。他不喜歡不思進取、不思上進者;不讚賞物欲橫流的生活方式;他看重聰明而不是精明,崇尚正路子而不是野路子。甚至明知存有偏見也一意孤行,不掩飾自己的觀點。
先生走了,走得從從容容、清清白白,有困惑而沒有感傷,沒有遺憾。他的朋友、一位頗有建樹的學者送來了“山高水長”的挽聯;他的部下送的挽聯是:“是好領導是好師長學識淵博光明磊落最不屑求田問舍,第一原則第一事業振興甘肅殫精竭慮應無愧高等教育。”“天府英才隴上人物赤手幹一番事業,素懷雅誌竭力育人丹心照高教史冊。”這是對逝者善意的讚揚和中肯的評價,也是生者發自內心的聲音。今天我們懷念陶君廉先生,我們覺得他的優秀品德和為人處世對後人有啟迪、有幫助。
悼念二叔
驚悉二叔——建功——遇難的噩耗,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剛從鄉鎮工作崗位上內退下來,為了孫子上學,搬到縣城居住隻有數月,怎會發生這樣的變故?真是蒼天無眼,命運不公啊!
二叔一生追求知識,追求光明,追求新意,十分執著、堅定。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斷奮進,不甘寂寞,不改初衷。他既追求貼近土地的“有根”生活,又向往繁華著錦的都市風韻,他生氣勃勃地生活,而不是古井無波地熬度那遲遲長日、漫漫長夜。
他幼少之年進入學堂,勤奮刻苦,品學兼優。三年災荒,借債度日,堅守校園,不願退縮;弱冠之歲,遠走寧夏三河續讀中學,孤燈冷月,苦思苦索,苦中作樂; “文革”串聯,遊覽名山大川、名勝古跡,增長才幹;京城聚會,得到領袖接見,轟轟烈烈,一副書生本色。
他走出校門展示才華,下筆千言,謳歌先進人物,樹立政治典型,意氣風發,鐵馬金戈;師範攻讀,獻身教育,楊集執教,青江治學,辛勤育人,授業解惑,嘔心瀝血;他多才多藝,思維敏捷,學生、家長和鄉鄰眾口讚賞,人人稱說。
八十年代初,他辭去校長之職,擔任縣秦劇團長,送戲下鄉,服務群眾,紅紅火火,後到鄉上任職,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在山寒、水冷、人
窮、土薄的深山裏,組織群眾艱苦奮鬥,心係一方百姓的憂樂。
他在鄉鎮工作十多年,忙碌於安身立命,奔波於養家糊口,勤勤懇懇工作,平平淡淡生活。但他內心並不滿足於缺少激情的生活,歎世事之悠悠,嗟人生之短暫,常常困惑、疑惑、惶惑,牛反芻似的咀嚼生活無窮的苦澀,被迫接受命運的安排,與生活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