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1 / 3)

章節10

風的感受

中央電視台戲劇頻道又在播放京劇借東風》。(仨國演義》這部名著中最精彩的地方可能要數赤壁之戰了,而赤壁之戰中最引人人勝的就是“欲破曹兵,須用火攻,萬事齊備,隻欠東風”的周郎醫病藥方,從而引出了諸葛亮設壇祭風的好戲,從此<東風》這出膾炙人口的戲常演不衰,千古流傳,風在這場戰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人生一世,風雨一生,不論何時何地,人總是離不開風,在風中誕生,在風中成長,在風中老去,在風中消亡,風塵仆仆,風光無限,風情萬種,風燭殘年,風流雲散。人與風有不解之緣,既有自然界的風風雨雨,又有人類社會的風風雨雨。

風是流動的空氣,風從小到大,有春風和暢,熏風和暖,金風送爽,朔風凜冽;有清風徐徐,陰風呼號,暴風雨雪,狂風巨浪。十九世紀初,英國人蒲福將風力從零級至十二級共定為13個等級,把最大的風叫做十二級台風,1946年以來,世界氣象組織根據實際情況又作了修改,增加到十八個等級,十二級以上的叫做台風和颶風,在陸地上很少見到。風是個很難琢磨的東西,時徐時疾,時柔時剛,時輕時重。草原上一會兒風和日麗,一會兒又是狂風暴雨;萬裏晴空的海洋上不知不覺就會形成一個排山倒海的熱帶風暴;暖意洋洋的陸地上突然可能出現一個巨大的龍卷風,將房子和汽車一起卷走。號稱“龍卷風之鄉”的美國每年都會形成上千個龍卷風,數以百計的人在風災中喪生,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龍卷風曾造成695人死亡。一隻蝴蝶輕輕扇動翅膀,就有可能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形成一場風暴,科學家叫做“蝴蝶效應”。“天有不測風雲”,那起於青萍之末,掠於秀木之稍的風暴,在人生之路上往往是不期而遇。風給予人的影響也是豐富多彩,風吹草動讓人驚覺,風聲鶴唳讓人疑慮,風和日麗讓人舒適,風調雨順讓人欣慰,風雲變幻讓人驚懼,風雨交加讓人痛苦,風流雲散讓人傷感,風吹浪打讓人堅強,風起雲湧讓人興奮。

兩千多年前,宋玉寫過一篇風賦>,他把風分為雄風和雌風,分別由王侯和庶民享有。其雄風,“乘淩高城,入於深宮,邸花葉而振氣,徘徊於桂椒

之間,翱翔於激水之上。躋於羅帷,經於洞房;發明耳目,寧體便人”。其雌風,“起於窮巷之間,吹死灰,揚腐餘”。其風中人,“生病造熱,死生不卒”。這確實是精辟的論述,如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享受的就是王侯之雄風,空氣清爽,環境優美,連蒼蠅蚊子都很少見到;不發達國家和落後地區的人享受的就是庶民之雌風,環境汙染,蚊蠅亂舞,沙塵滾滾,煙霧彌漫。

我這大半生,經曆的風風雨雨不少,尤其是對風的記憶十分深刻,主要是庶民享受的雌風。五歲那年,父親去了幾百裏外的引洮工程,母親又要去四十裏外的地方修西南公路。那是一個地上全是冰溜子、風雪交加的早上,我不願意離開母親,一直哭著跟了兩裏地,才被強行拉了回來,那時覺得離了母親天就要塌了,沒有想到十幾年後母親就永遠離開了我們。十二歲到河溝裏放牛,結果一場暴風雨,有一頭牛沒有趕回來,被山洪衝到溝裏摔死了,連我自己差一點也被衝走。我十來歲經常去放羊,有時遇到暴風雪和沙塵暴,天昏地暗,羊群被風吹得擠在一起,趕都趕不動。十七歲那年到離家三十裏的高界去買幹菜充饑,回家的路上遇上暴風雪,我挑著兩大捆幹菜迎風趕路,被風吹得東倒西歪,雪碴子打在臉上生疼,灌進領子冰冷,路上有的地方的雪被風吹得幹幹淨淨,有的地方雪堆得一兩米深,不小心就會掉到冰雪窟窿中去。上高中的時候,我們五六個人擠在一間農舍裏,四麵透風漏雨,我們管它叫“罩兒” (即竹編漏勺),冬天的夜晚,風呼呼地鑽進房間,鑽進被窩,人被凍得縮成一團,真是夜夜當“團長”啊!當然也有沒風的痛苦記憶,三伏天收麥子,天如下火,地如冒煙,一點風也沒有,就像放到蒸籠裏一樣遭受煎熬。

由於經曆了風的淩厲衝擊,後來經常在媒體上關注沿海遭受的風暴、海嘯,十幾級的颶風,浪濤衝天,排山倒海,沿海的百姓屢遭大難;新疆的大風竟然將火車掀翻,讓人聞風喪膽啊!古人對風的感受也大多是苦痛的記憶,有詩為證,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描述了無處安身、無處避風的淒慘處境;岑參“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李益“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都反映了邊關將士、遠方征人經曆的艱苦環境和風沙考驗。我們河西走廊的風也是遠近聞名,給戍邊戰士和邊塞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瓜州被稱為世界風庫,玉門則是世界風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那裏的樹木總是向東南傾斜的,做出向大風屈服的生存選擇。在玉門關外的浩浩戈壁上,經過長年累月強勁風力的剝蝕作用,礫石形成了有棱有角、形態各異的風淩石,成了博古架上的精美工藝品。在玉門關外的羅布泊東部地區,由於雨水和風沙的衝刷磨蝕,形成了讓世人歎為觀止的雅丹地貌——魔鬼城,那萬年一遇的巧奪天工的地質奇觀,現已成為敦煌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如今,河西的風走出了憂傷,走出了災難,走出了邊關的感慨和楊柳的抱怨,正在變害為利,戈壁深處正在建設國家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穿行走廊但見風塔林立,巨扇悠悠轉動,蔚為壯觀,風傳天地之靈氣,電送時代之光明。風的這些“豐功偉績”真正顯示了它的威力無窮,它的無處不有,它的豐富多彩,它的千秋功罪。

風花雪月是一年四季最動人的景致,花是春天的,月是秋天的,雪是冬天的,當然風就是夏天的美好代表。常言說春風得意,春風和煦,人們經常歌頌春風,“春風放膽去疏柳,夜雨瞞人來潤花”,但春天往往有春寒、春荒,春天極易起沙塵暴,塵土飛揚,大多時間春風並不令人感到舒暢。詩日:“春有桃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可見夏天的涼風才是最爽快宜人的,火的太陽,柔柔的風,多麼暢快。我體會過首都北京的風,冬天和初春北京的風真是風寒刺人骨;而初夏天安門廣場的風熱乎乎暖洋洋的,晨風徐徐,晚風如夢,舒暢無比。我也體會過江南初夏的風, “暖風熏得遊人醉”,溫潤、細膩,總是帶著花草的芳香和豔麗,淺吟著小橋流水的婉約。在故鄉夏夜的小河邊,晚風輕輕吹,小河靜靜流,風之語、花之音、心之聲,山依舊、風依舊、濤聲依舊,讓人流連忘返,夢裏依稀。有人說冬天是窮人的,夏天是大家的,事實上冬天饑寒交迫是窮人的,夏天的酷暑難耐也是窮人的, “農夫心裏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就是生動寫照。夏天在室外勞作的人們多麼希望一陣清風撲麵,而在室內的白領有閑階層享受的卻是空調、風扇,涼風習習,暗香陣陣,即使古代的王公貴族也是仆人搭傘、隨從搖扇,或者自搖折扇,要風有風,要涼有涼,何等風流快活,他們怎知窮人的苦楚呢!當然也有要風不能得的遺憾,有一出戲叫《楊八姐遊春》,皇帝要娶楊八姐,楊八姐開出的條件是:一兩星星二兩月,三兩清風四兩雲。皇帝也隻有仰天長歎了。

風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東西,也是能夠人為製造的。由於它的無處不有、流動不息、興風作浪、風雲變幻、溜須傳言,風不僅是不可缺少、不可回避的生活要素,而且演繹成為風的文化。中國古代詩歌北方以詩經為代表,南方以楚辭為代表;而《經》又以《國風》為代表, 楚辭》以屈原的《離

騷》為代表,這也就是中國早期文化雅致的標誌。毛主席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就是說李世民、趙匡胤這些中國曆史上的英雄豪傑縱橫沙場,除暴安良,統一國家,建立了不朽功勳,但在風雅方麵還是要欠缺一些的。其實<國風》就是國音,“風”也是音調的別名,凡音均與空氣流動緊密相連,不論管樂還是弦樂,無風(空氣流動)哪有音?古人將國音稱為國風,真是高超的想象啊!由此而演繹出的風采、風韻、風流、風尚、風情等等,都是難得精彩的詞語。風引出了扇子,而扇子早已經成為一種扇子文化,一出挑花扇》,演了幾百年,複社才子和秦淮佳人以扇傳情,以血明誌,“舞低樓心楊柳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風蕭蕭、路漫漫、情切切、意綿綿,讓多少多情男女情不自禁,潸然淚下。扇麵題詩不僅是才子佳人的專利,更是高雅的收藏品。圍棋是中國的藝術,圍棋手大多都是手拿一把折扇,不僅是為了扇風,更是一個道具。中國的九段圍棋高手馬曉春任何時候對弈,經常不看棋盤,把折扇弄得嘩嘩作響,其實棋局早已了然於胸,他的扇麵題字是“隨意”二字,代表了他的飄逸棋風,一把折扇何等風流噢!風也是文人詩人筆下不朽的題材,如《詩經》中“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李白的“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孟浩然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沒有徐來的清風,哪有蘇東坡筆下流傳千古的赤壁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