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比試2(1 / 2)

第十六章,比試。2。啥意思??我來解釋!!

蔡禦史問道:“老臣.當真是。。自愧不如啊!!!!!!”

扶離又回答道:“本國師雖然相信你們都是聰明的有誌之士,可是本國師.還是擔心啊!!”

扶離似無奈的回答道。:“既然如此,本國師還是詳細的解釋一下剛剛本國師所說的治國之道。各位可要聽好了。

但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

怎麼知道這個道理呢?

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

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從前,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號令不同,然而都能統一天下,這是什麼原因呢?

必定是國富而糧多的緣故。國富糧多來源於農業,所以先代聖王都是重視農業的。

凡屬於治國之急務,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造,禁止了這些,人民便無法遊蕩求食,人民無法遊蕩求食,就隻好從事農業。

人民從事農業則土地得到開墾,土地開墾則糧食增加,糧食增加則國家富裕,國富則兵力可以強大,兵強則戰爭可以取勝,戰勝則土地也就廣闊了。

因此,先代聖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強、國土廣和國家富都一定來源於糧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作,以利於發展農業。

現今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製作的人們,幹一天可以吃用五天。農民終年勞動,卻不能維持自家生活。

這樣,人民就放棄農業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棄農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那土地也就荒蕪而國家貧窮了。

凡是農業,其收入的特點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餘。

然而,官府征稅卻急如星火,沒有定時,農民隻好借“一還二”的高利貸來應付上麵征課。耕田鋤草都有季節限製,但雨水不一定及時夠用,農民又隻好借“一還二”的高利貸來雇人澆地。商人秋天買糧的糧價是“五”,春天賣糧的糧價是“十”,這又是一項“一還二”的高利貸。

所以,把上麵的征索算進來,成倍索取農民的地方就達到四項,因為關市的租稅、府庫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糧和各種勞役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