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四季加起來,也等於一項“一還二”的高利貸了。—個農民要養四個債主,所以對於外逃者處刑,國君也能製止農民外流,這乃是糧少而農民沒有積蓄的緣故。
從高山東麓到黃河、汝水之間。作物生長期早,凋落期遲,是糧食增產的好地方。
四季皆種而五穀皆收。中等年成畝產兩石糧食。一個勞力可以耕百畝收二百石。
如今國家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農民賣兒賣女,其原因就在於君主沒有辦法均衡人們的收入。
所以先代聖王總是注意讓農、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換其行業,他們每年的收入也無法互相超過。
這樣,農民專—務農而收入可以與其他各業均衡。農民專一務農田野就得到開墾,奸巧之事也不會發生。田野開墾則糧食增多,糧食多則國家富裕。
沒有奸巧之事人民又會安定。富裕而安定,這正是成王業的道路。
不生產糧食的國家要滅亡,生產糧食而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生產糧食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才可以成其王業。
糧食,能吸引人民;糧食,能招引財富;糧食,也能使領土開拓。糧食一多,則天下的物產都來了。
我在一本失傳的古書上這樣寫到一個叫舜的皇帝,他便是這麼做法。所以,舜第一次率民遷安發展農耕建成“邑”,第二次遷徙建成“都”,第三次遷徙建成“國”。舜沒有采用嚴重的刑罰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
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離開他必然受害,跟著他必然有利。
先代聖王,正是善於為人民除害興利,所以天下人民都歸附他。所謂興利,就是有利於農業。
所謂除害,就是禁害於農業。
農業發展則糧食收入增多,糧食收入增多則國富,國富則人民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則雖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對他們驅使和調遣,以至於有所殺戮,人民都是不憎惡的。
這都是致力於糧食生產的功效。
人君不發展農業則糧食必少,糧少則人民貧困,貧困則輕視家園,輕家則容易外逃,人民輕易外逃則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則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則戰爭不能做到必勝,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
法令不能必行!!!!!!
禁律不能必止,出戰不能必勝,防守不能必固,這叫作寄生的君主。
這都是不發展農業缺少糧食的危害。
所以增產糧食乃是成王業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眾的途徑和治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