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
胸悶較重者,可加砂仁、白豆蔻以芳香化濕濁,嘔吐頻繁者加旋覆花、赭石、黃連、幹薑,偏寒者合苓桂術甘湯或再加幹薑、白芥子,偏熱者加竹茹、黃芩,氣虛症狀突出者加白術、黃芪,瘀血較重者加桃仁、紅花。
【驗案】
一羅姓病人,女,53歲。1979年因眩暈,不能站立,站則閉眼欲倒,有時嘔吐,腰酸乏力,經西醫診為“梅尼埃病”,迭進中西藥無效。處以上方,連服12劑,其病根除,10年未發。患者單位有同樣病人求到此方,用後亦收良效。後用此方治療多例病機相同的病人,均獲較好療效。故記於此,以供同道試用。如遇肝風上擾,每加羚羊角3~6g,效果更佳。
【按語】
眩暈是臨床常見症狀,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內耳眩暈比較常見,而少對症之方。古方半夏白術天麻湯雖可應用,但難以適應複雜事變的證情。經多年探索,發現梅尼埃病之眩暈往往病因多端,病情複雜,常常一個人兼有風痰、肝陽、腎虧、血瘀及偏寒偏熱、夾虛夾實等多種病機。因此擬成上方,經多年應用,收效比較滿意。
【方源】 《疑難病證治》
中毒——綠豆甘草解毒湯(張學文方)
【組成】 綠豆120g,生甘草15~30g,丹參30g,連翹30g,草石斛30g,白茅根30g,大黃15~30g(後下)。
【用法】 清水煎熬,日夜各1劑。必要時6小時服1劑,口服。昏迷病人可下胃管鼻飼。
【功效主治】 清熱養陰,通利排毒。食物、藥物(包括農藥、毒藥)等中毒後引起的嘔吐、腹瀉、昏迷、四肢逆冷,或高熱、抽搐、驚厥、汗出等症。
【方解】
一般中毒的主要病機是毒熱內聚,耗傷津液,傷及神明。綠豆甘草解毒湯中用綠豆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之功;甘草甘平,是解毒常用藥;丹參苦微寒,能活血祛瘀,清熱除煩安神;白茅根甘寒,清熱養陰利尿,可防止出血,並加速毒物從小便排出;大黃苦寒降泄,蕩滌毒物實熱,使毒物從大便而泄;連翹苦寒,清心除煩,解毒安神;石斛甘寒,清熱養陰,防止毒物傷陰。各藥皆重用,以重劑搶救中毒病人,以免病重藥輕,毒物吸收。綜合全方,有強有力的清熱解毒、養陰護胃、排泄毒素的作用,可用於多種藥物、食物中毒病人。
【按語】
此方是我們搶救一位誤食大量商陸中毒病人所用之方。後來推廣用於各種食物、藥物中毒病人,表現為熱毒傷陰證型者,皆取得較好療效。應用時,首先要問清何物中毒,時間久暫。病人神情清醒時,應先用催吐、洗胃等方法,盡量排出未吸收的毒物。若屬神誌昏迷的病人,應同時應用輸液、洗胃,配合針對性較強的解毒劑等多種救治措施,綜合治療。據應用體會,此方可以直接排泄毒素,有加速毒素從大小便排泄的作用。如出現中毒性黃疸時,可加板藍根30g,茵陳30g,鬱金30g;如遇抽搐驚厥者,可加羚羊角6g(另煎),鉤藤159(後下)。
【方源】 《疑難病證治》
痛症——平肝止痛散(陳伯鹹方)
【組成】 沉香3g,延胡索3g,醋香附10g,廣鬱金3g,琥珀粉3g。
【用法】 將上藥共研細粉為1次劑量,痛時溫開水送服。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主治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或他症引起的胸脅痛、脘腹痛、腰痛等,亦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肝炎脅痛、急慢性胃痛,泌尿係結石導致的腰腹痛,或婦女痛經等症。
【方解】
沉香辛苦溫香,走而不守,善入脾、胃、腎經,溫中化濁,行氣止痛;延胡索辛散溫通,入血分能行血中之氣,入氣分能行氣中之血,乃是利氣散瘀止痛之要藥;香附合鬱金,疏鬱宣行,調暢氣血,此遵“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並行”之旨;琥珀入心、肝、膀胱經,治血行瘀,鎮靜安神,解除痛楚煩慮。百病不離一鬱,鬱則血滯不行,不通則令人痛,痛使人憔苦不安。痛證亦是臨床最為多見,故擬此方。速速服之即可祛其鬱滯,蕩其瘀結,解除痙攣,其痛苦悉消。
【按語】 本方諸藥行氣活血力較強,故孕婦禁忌。
【方源】 《陳伯鹹臨床經驗薈萃》
肺癌——二生湯(張士舜方)
【組成】
生半夏(包)30g,生南星(包)30g,川貝母10g,杏仁10g,青黛(包)10g,蛤粉(包)10g,白英20g,桔梗6g,甘草6g,瓜蔞50g,漏蘆20g。
【用法】 生半夏、生南星先煎1.5小時,然後下其他諸藥。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分2次服用,每次約200m1。3劑為1個療程,一般用2療程。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化痰止咳。用於各期肺癌出現咳嗽、咳白痰、胸悶氣短、神疲乏力等症狀。
【方解】
二生湯乃華光中醫腫瘤醫院院長張士舜主任醫師經過多年經驗總結而成,療效顯著。該方組方簡煉,方中君藥生半夏、生南星,具有燥濕化痰、削癌散結的作用。臣藥漏蘆、白英,具有清熱抗癌,清肺泄熱的功效。佐藥瓜蔞具有清熱化痰、消腫散結的功效。青黛、蛤粉為止咳名方,清熱化痰。川貝母、杏仁亦有清熱止咳化痰之功效。使藥桔梗與甘草,利氣化痰,開宣肺氣,引導諸藥上浮於肺,共同發揮清熱抗癌、化痰止咳之功效。對肺癌咳嗽、咳白痰效果滿意,治療中遇有其他症狀,隨症加減或者加用介入、放療、化療等,可使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加減】
本方為治療各期肺癌的基本方。臨床應用時,應在本方的基礎上,根據肺癌辨證的證型加減。氣陰兩虛型(症見咳嗽、少痰、咳聲低落、痰血氣短、身疲乏力、自汗盜汗、口幹不多飲、舌質淡紅或舌質紅、有齒印、苔薄、脈細弱);脾虛積濕型(症見咳嗽、胸悶氣短、納少便減、神疲乏力、麵色白、舌質淡胖、有齒印、苔白膩、脈濡緩或濡滑)。陰陽兩虛型(症見咳嗽氣急、動則喘促、胸悶、耳鳴、腰膝酸軟、夜間多尿、畏寒肢冷、身疲乏力、舌質淡紅或暗、苔薄、脈沉細)等幾個類型隨症加減。有咳黃痰者加魚腥草、桑白皮、地骨皮;咳吐白痰,量多者加海浮石、葶藶子;咳嗽重者,加白前、前胡、枇杷葉、蟬蛻;口幹舌質紅者加沙參、麥冬、天花粉、石斛;痰中有血者加三七、白及、仙鶴草;氣虛、乏力者加絞股藍;腎虛者加枸杞子、山茱萸。
【按語】 服用期間忌煙、酒、辛辣。
生半夏 注意事項:①本品辛溫燥烈,不可久服。②不宜與烏頭同用。③生半夏對口腔、喉頭和消化道黏膜有強烈刺激性,並且有毒性,誤服可致中毒,甚至窒息而死。
生南星
注意事項:①本品水煎劑有明顯的鎮靜及鎮痛作用,並有抗驚厥作用,孕婦慎用。②有肝病者不宜服用。③生南星一般不做內服,若內服需久煎1~2小時。④本品有毒,用量過大時可引起嚴重中毒反應,應用中注意劑量。⑤生南星中毒後可出現唇舌麻木、喉頭發癢、灼熱、水腫甚至窒息而死。
【方源】 劉漢舉,張陽,李雪鬆,等.張士舜主任醫師妙用二生湯治療肺癌經驗簡介.中醫藥學刊,2003,21(10):1619
胃癌——降濁化瘀湯(李建新方)
【組成】 瓜蔞30g,半夏15g,黃連9g,茵陳15g,雞內金12g,蒲黃12g,五靈脂15g,三棱12g,敗醬草30g,仙鶴草30g,三七粉4g(衝服)。
【功效主治】 降濁化瘀。用於胃癌。
【方解】
李教授指出,胃癌主要是由於髒腑陰陽、氣血失調,正氣不足,外邪盤踞,導致痰濁、瘀血搏結日久,積滯不去而成。針對痰濁、瘀血致胃癌的主要病機,立降濁化瘀法,即化濕散結、通降胃腑、活血化瘀、祛邪護胃治療。降濁化瘀法治療胃癌,從胃的生理、病理特點入手,針對痰濁、瘀血相搏,實邪停滯的病機,取得良好療效。方中瓜蔞、半夏、黃連、茵陳、雞內金均入胃經,降胃化濁。瓜蔞、半夏、黃連有降逆泄濁、消瘀散結之功,重用瓜蔞治療痰濁鬱結之痞滿、嘔吐效果顯著。茵陳、雞內金“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鬱”,又能開胃消導、散結消積、改善食欲,治療氣結、濕熱中阻之脹滿厭食。蒲黃、五靈脂、三棱、敗醬草、仙鶴草、三七粉入血絡,均有化瘀止痛作用,《本草綱目》謂敗醬草“善排膿破血”,為散瘀定痛、解毒消癰之要藥。仙鶴草強壯益陽、收斂止血,又能療瘡解毒。三七能化瘀生肌、消腫止痛,張錫純曰,“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化瘀血而不傷新血,為理血妙品”,使瘀血暗消於無形,無破血傷正之弊,重在通絡散瘀,常服有強壯扶正之功。上藥對於癌腫之疼痛、出血、潰瘍、感染療效頗佳,可使脹痛迅速緩解。
【加減】
脘腹脹悶,加梔子9g,厚樸12g;背痛加沙參30g;脅痛加天花粉12g,延胡索20g;燒心加蒲公英30g;咽下哽噎加大貝母12g,蘆根15g,威靈仙20g;噯氣加石菖蒲30g;乏力加石斛15g,西洋參10g。
【驗案】
賈某,男,50歲,1年前曾因賁門癌行胃次全切術,1個月前胃痛發作日漸加重,進食及入夜痛劇,伴背痛、納呆、便秘、不寐,於2003年11月7日初診。胃鏡檢查示:食管、胃吻合口處(距門齒36~37cm)前壁黏膜充血、水腫、結節狀突起,表麵糜爛,質脆易出血,吻合口擴張度差,胃底部、胃竇黏膜紅白相間、血管顯露。病理診斷:賁門癌術後,食管、胃吻合口癌複發。給予降濁化瘀湯加減治療。藥用:瓜蔞30g,半夏15g,黃連9g,茵陳15g,雞內金12g,蒲黃12g,五靈脂15g,三棱12g,敗醬草30g,仙鶴草30g,焦三仙各30g,女貞子20g,墨旱蓮20g,炒酸棗仁15g,合歡花15g,首烏藤20g,沙參30g,三七粉4g(衝服)。10天後胃痛明顯減輕,背痛亦減,能進軟食,每日150g左右;30天後胃痛消失,納增,每日200~250g,大便秘結基本消失,夜寐安。繼續治療8個月後恢複日常工作,於2004年7月複查胃鏡:食管、胃吻合口通暢,四壁軟,彈性良,擴張可,表麵充血水腫,觸之軟。病理診斷為:慢性炎性變化。證實其癌變消失,隨訪健在。
【方源】 郭喜軍.李建新治療胃癌經驗.中醫雜誌,2006,47(6):440
晚期胃癌——豆芪湯(徐迪華方)
【組成】 刀豆子30g,黃芪30~50g,人參、麥冬各10g,豬苓15g,白術10g,肉桂3g,巴戟天肉、鎖陽各15g,掌葉半夏、製南星各10g,莪術15g。
【用法】 每日1劑,煎2汁。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 用於晚期胃癌。
【方解】
胃癌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乃脾腎不足,標實為癌毒侵襲。脾腎不足表現為先天腎元虧虛,禦癌能力低下;後天脾胃氣虛,食積痰滯,易遭癌毒所侵。故本病的治療一方麵必須扶正,用肉桂、巴戟天肉、鎖陽溫煦腎元,用黃芪、人參、白術、豬苓健脾和中益氣,用刀豆子溫中降逆、補腎。癌毒之性彪悍燥烈,易傷津耗氣,故氣陰兩虧為晚期胃癌惡液質的顯著特征。治當補氣生津,用人參、麥冬相伍。癌毒侵入胃脘,阻滯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和輸布,必致濕煉成痰、血凝成瘀,終致毒、瘀、痰三邪集結胃府。故治療的另一方麵又當攻逐邪實,用掌葉半夏、製南星以毒攻毒,化痰散結;用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
【加減】
上腹疼痛加延胡索30g,香附10g;嘔吐加旋覆花10g,赭石30g;腹脹加枳殼10g,炒萊菔子30g:黑糞加棕櫚炭15g;舌苔厚膩加砂仁5g,川樸花10g;舌有瘀斑加丹參30g,參三七5g。
【驗案】
張某,男,68歲,農民。就診日期,1989年6月10日。患者出現上腹部飽脹隱痛不適間斷性發作伴時有嘔吐食物,被當地醫院診為“胃病”,經用中西藥物治療,症情時輕時重,並逐漸出現形體消瘦、咽下困難等症。胃鏡檢查為:胃底賁門癌。病理報告:腺癌,癌組織侵犯肌層。B超提示胃癌廣泛轉移。遂要求服中藥維持。診時症見:食欲不進,咽下困難,時惡心,脘部脹滿疼痛,神疲乏力,口渴不欲飲,麵色萎黃,形體消瘦。舌暗紅苔微膩,脈弦細。徐老認為病人長期勞累,年老體衰,脾腎功能不足,且癌毒侵襲胃體,日久耗傷氣陰。治用化痰通膈、益氣補腎之法。方用豆芪湯加減;刀豆子、黃芪各30g,紅參須10g,豬苓15g,生白術10g,巴戟天肉、鎖陽各15g,掌葉半夏、製南星各10g,莪術15g,枳殼、川厚樸花各10g。囑煎濃汁,少少與之,1日5次。10天後患者症情見輕,惡心、咽下困難有減,腹脹亦輕。徐老囑加參三七粉3g調服。又10日,症狀又見鬆動。又囑原方去巴戟天肉,加炒延胡索10g,南北沙參各30g續服。約半年後病人能自行來院就診,然形體消瘦。囑其堅持服藥,後因病人經濟困難未能持續用藥,存活至1991年3月21日。
【方源】 申春悌.徐迪華運用豆芪湯治療晚期胃癌的經驗.江蘇中醫,1994,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