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其他病證(2)(2 / 3)

5. 放射性治療增敏作用

在腫瘤病人放療過程中,於上方基礎上,加上黃芪、白術、茯苓、太子參、黨參、西洋參、雞血藤、女貞子、墨旱蓮等扶正藥物。通過本院放療科臨床觀察,一方麵可以增強患者免疫力,從而提高對放射性治療的敏感度;同時,又可以明顯減少或降低放療後出現的咽喉部幹燥、發澀、咳嗽、燒灼感,以及白細胞減少等毒副作用。臨床分析認為,這可能與養陰、扶正藥物運用後改善了人體體質狀況,增強了人體免疫力,從而對放療免疫應答的效價提高有關。

【方源】 陶國水.張炳秀學術經驗擇要(Ⅲ),中醫藥臨床雜誌,2006,18(1):23

喉核疼痛——涼膈散(吳瑜方)

【組成】

芒硝3g(衝服),生大黃4g,熟大黃5g,梔子10g,金銀花10g,連翹10g,黃芩10g,薄荷10g(後下),淡竹葉10g,牛蒡子10g,浙貝母10g,防風10g,白芷10g,天花粉10g,蟬蛻10g,青蒿20g,甘草3g。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利咽,瀉熱通腑。用於肺胃熱盛、搏結於喉核之症。

【方解】

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疏解上焦鬱熱;黃芩清心胸鬱熱;山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引火下行;薄荷、竹葉、牛蒡子、蟬蛻外疏內清而利咽;芒硝、大黃蕩滌胸膈邪熱,導瀉下行,配以白蜜、甘草,既能緩和硝、黃峻瀉之攻,又可助硝、黃以推導之力;防風、白芷、浙貝母相配以解毒祛風,利咽消腫排膿;天花粉清熱生津,消腫排膿;青蒿清熱退熱。諸藥合用,清上瀉下,以瀉代清,清散並用,表裏同治。如此則上有的無形熱邪得以消退,下有的有形積滯得以排出,故積消、熱消則腫消。因本方為峻瀉之劑,當防攻伐太過損及脾胃,變生他證,故應中病即止。

【驗案】

李某,男,8歲,2005年7月15日因發熱1天初診。1天前患兒突發高熱,自測體溫39.3℃,自行予以口服西藥“泰諾林”後,體溫漸下降至38℃左右,其後體溫又反複升高。現症:體溫39℃,發熱,咽喉疼痛不適,口臭,心煩,夜臥不安,精神、食欲欠佳,大便秘結,小便黃赤。察其麵色紅赤,唇紅而幹,咽喉紅腫,喉核表麵有黃白色膿點,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數。查血常規:白細胞14.5×109/L,N78%。吳師認為,此乃肺胃熱盛,火毒上攻於咽喉為患。治當清熱解毒利咽,瀉熱通腑。用涼膈散加減:芒硝3g(衝服),生大黃4g,熟大黃5g,梔子10g,金銀花10g,連翹10g,黃芩10g,薄荷10g

(後下),淡竹葉10g,牛蒡子10g,浙貝母10g,防風10g,白芷10g,天花粉10g,蟬蛻10g,青蒿20g,甘草3g。1日1劑,每劑煎2次,首次淡煎,2次濃煎,2次藥液混合,分4次服完。進清淡飲食。7月16日複診:患兒服藥當日即解下多量稀軟便,至夜間熱退,咽痛減輕,口臭明顯減輕,安臥至晨,胃納稍增。察體溫37℃,精神好轉,神色正常,咽喉稍紅腫,喉核上的黃白色膿點有所吸收,舌紅,苔黃偏厚,脈浮。考慮係上中二焦的積熱已隨大便而去,餘熱未盡,治當清解餘熱、利咽消腫,更方用銀翹馬勃散加味:金銀花10g,連翹10g,黃芩10g,薄荷10g(後下),淡竹葉10g,牛蒡子10g,射幹10g,馬勃10g,玄參10g,蘆竹根10g,桔梗6g,防風10g,白芷10g,天花粉10g,蟬蛻10g,梔子10g,甘草3g。1日1劑,服2劑。7月18日再診:咽痛消失,精神、食欲轉佳,二便正常,察咽喉不紅不腫,喉核上的膿點消失,舌偏紅,苔白,脈平。其係熱病解後,陰液損傷,遂以沙參麥冬湯調理善後,囑2劑後停藥。

【方源】 郭燕.吳瑜運用涼膈散治療小兒化膿性扁桃體炎經驗.四川中醫,2006,24(11):6

慢性咽炎——清咽湯(孫一民方)

【組成】 蒲公英24g,牛蒡子12g,大青葉15g,山豆根15g,馬勃6g,鬱金、炒枳殼、桔梗各9g,玄參24g,石斛、麥冬各15g,甘草3g,化橘紅9g。

【用法】 每日1劑,水煎好後去渣。再將藥汁濃縮為100m1,加入蜂蜜20g。分2次溫服。

【功效主治】 清熱,理氣,生津。用於慢性咽炎。咽痛,咽幹,咽緊,堵悶,咽部有異物感。

【方解】 本方主要由三組藥組成。清熱組:蒲公英、牛蒡子、大青葉、山豆根、馬勃。理氣解鬱組:枳殼、桔梗、鬱金。生津組:玄參、石斛、麥冬。再加化橘紅利痰,甘草理中。

【按語】

慢性咽炎大多由於情緒不舒暢,氣機失調,或過食辛辣,內熱鬱結所致。臨床主要症狀有三:熱毒壅結則咽痛;熱傷津傷則咽幹;氣機鬱滯則咽緊或咽部堵悶有異物感。針對上症,用清熱、理氣、生津法進行治療,經臨床長期觀察確實有效。

如患者以咽痛為主症者,可以清熱組作為方中主藥;以咽緊堵悶為主症者,可以理氣組作為方中主藥;若以咽幹為主症者,可以生津組作為方中主藥。若以上三症有某一症不明顯者,該組藥可以減味或減量。總之,根據咽炎這三個主要症狀表現的不同,而以上述三組藥靈活運用。若另有其他症狀或兼症者,可參考以下用藥規律項內加減之。

慢性咽炎用藥規律。①咽痛:蒲公英、牛蒡子、大青葉、山豆根、馬勃。②咽幹燥:玄參、石斛、天冬,麥冬。③咽緊、堵悶或有異物感:炒枳殼、陳皮、桔梗、瓜蔞、鬱金。④痰黏不易吐:海浮石、海蛤粉、化橘紅。⑤逆氣:旋覆花、赭石、木香。

【方源】 《臨證醫案醫方》

耳鳴——耳鳴方(孫一民方)

【組成】 生地黃、玄參、磁石、牡蠣各30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滋陰潛陽。耳鳴及聽覺不聰。耳鳴嗡嗡作響,或如蟬叫者。

【方解】 方中生地黃、玄參滋肝腎之陰,清熱;磁石益腎重鎮潛陽;牡蠣平肝潛陽。共奏滋陰潛陽之功效。

【按語】

引起耳鳴、耳聾的原因很多。一般多與肝腎有關,尤其與腎髒的關係最大,腎開竅於耳,腎虛則耳聾不聰。腎經虧虛,肝膽火盛,痰火鬱結等皆可引起耳鳴、耳聾。治療應以滋陰潛陽為主,根據不同病情加用補腎益精、清肝泄熱、化痰清火及和胃降濁之品。

【方源】 《臨證醫案醫方》

胃火牙痛——牙痛方(孫一民方)

【組成】 生石膏(先煎)15g,知母、生地黃各9g,細辛1g,金銀花、連翹各24g,黃連6g,赤芍9g,牡丹皮6g,玄參24g,菊花9g,薄荷、甘草各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熱,涼血,止痛。用於胃火牙痛,齒齦紅腫,遇冷遇熱疼痛加重。

【方解】

方中用生石膏、知母清熱瀉胃火,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涼血清熱,遇熱牙痛加重者以薄荷、菊花散風熱,遇冷牙痛加重者以細辛散風寒,金銀花、連翹、黃連、甘草清熱解毒,玄參清熱養陰。全方配伍,共奏清熱、涼血止痛之作用。生石膏、生地黃、細辛為治牙痛要藥。

【按語】

牙痛常見有火牙痛及齲齒痛。上牙痛一般屬胃火,下牙痛屬大腦有熱。火牙痛多是牙髓炎及根尖周圍炎所引起。齲齒痛多為異物壓迫或刺激牙神經所致。臨床以火牙痛較多見。治療應以清胃瀉火通便為法,使熱由大便而去。如兼有肝膽經火可酌加柴胡、龍膽草、山梔子等,如兼有腎火可酌加知母、黃柏等。若配合針刺合穀穴則療效更佳。

【方源】 《臨證醫案醫方》

梅尼埃病——定眩飲(陳潮祖方)

【組成】 桂枝6g,茯苓30g,澤瀉30g,白術15g,半夏20g,人參10g,天麻10g。

【功效主治】 益氣通陽,解表導濁。用於梅尼埃病。

【方解】

本症候臨床十分常見,以頭暈目眩,伴耳鳴、惡心、嘔吐,閉目靜臥稍安,開眼、運動則症狀明顯加劇為主要臨床特點。西醫謂之梅尼埃病,以為內耳淋巴積水和迷路水腫所致。積水、水腫何由而生?至今原因未明。故僅以鎮靜、血管擴張、自主神經調整類藥對症治療,別無良法,療效甚微。陳老通過係統研究仲景治眩心法,並結合臨床所見,患此症者,大多身體素質較差,肺、脾、腎三髒偏虛者尤多的特點,究明眩暈一症,多為濁陰上泛,蒙蔽清陽所致,實與西說相契合。其所以然之理,在於肺主氣而司宣降,虛則宣降易失而清氣不布;脾主運化而升清,虛則運化易礙而清陽不升;腎主溫煦而泄濁,虛則氣化無力而濁陰不降。且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誘發,既有正虛的一麵,又鬱邪實的一麵。昧者不識,多以“陰虛陽亢,肝風上擾”立說,機械照搬張錫純“鎮肝熄風湯”治之,效驗者十不過一二。吾師指出:本症的辨證要點為舌胖苔滑,脈弦細或緊。治療當以肺、脾、腎三髒為中心。宜開宣肺衛以暢通表裏,表裏通暢則清氣敷布,濁陰自散;健運中土以複升降之機,升降複則清陽上聚,濁陰下趨;溫通腎氣以複其氣化,氣化流行則濁陰自泄。三管齊下,共同體現益氣通陽、解表導濁的治療原則。方中人參補益肺、脾、腎三髒元氣而振奮清陽;白術健脾除濕而布運水津;半夏化飲降逆而引流下趨;茯苓、澤瀉利水滲濕而排泄濁陰;桂枝溫經散寒,開宣表衛,上通肺竅,下暖命門,最能推動三焦氣化流行,既助人參布張清陽,又助苓、澤化濁散陰;眩暈發作之際,神氣虛怯,故佐天麻以益智安神。全方共奏補虛泄濁、寧神定眩之功。經長期臨床驗證,運用本方治療梅尼埃病,無不效如桴鼓。

【加減】

舌苔白滑而外感症狀較重者,桂枝用量加倍,人參用量減半;舌紅苔黃,有熱象者,去桂枝,加桔梗、薄荷、淡竹葉各10g;舌苔厚膩者,加蒼術、紫蘇梗、藿香各15g。

【驗案】 眩暈

鄭某,男,57歲,幹部。1992年2月13日因眩暈月餘不愈就診。自述:月前某日晨,醒來即頭暈目眩,動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遂投西醫治療,被診為梅尼埃病,先後給予苯巴比妥、地西泮、抗眩啶、穀維素等藥,曆時旬餘,症狀略有緩解,可下床行走,但總覺進展甚微,於是改投中醫治療。三醫給予鎮肝熄風湯,一醫給予知柏地黃湯,服藥20餘劑,四更醫而不效。經某病家介紹,從數百裏外輾轉前來求治。詢知既往並無此病史,此次發病亦無明顯誘因。觀其神氣清朗,舌質無異,苔薄白潤;察六脈浮細而滑。似此如寒無寒,如熱無熱,似虛非虛,似實非實之證,最難辨識。餘默思良久,以苔白潤、脈浮細、且年近花甲又病發於數九隆冬為辨證依據,斷為氣虛表鬱濕滯,主以定眩飲倍桂枝,加紫蘇治之。首煎服1次,1小時後,小便暢解,量倍於常,立感神定暈止,全身輕快。

又:吳某,女,29歲。1992年8月3日以劇烈眩暈伴視力模糊7天就診。自述月前赴川東公幹,曆時旬餘,時值盛夏炎天,一路渴飲茶水,恣食瓜果無度,返程途中即感脘痞納呆,兩眼混蒙模糊,自思勞累使然,初不以為意。歸家後,視力急劇下降,心甚恐懼,即去眼科檢查,顱內、雙眼底及外眼均未見異常,而兩眼視力均從原1.5度降至0.5度,西醫深感怪異,不知所為,勸其改投中醫治療。前醫從肝腎陰虧入手論治,投駐景丸3劑,服後不僅於視力無補,且並發劇烈眩暈,改投另醫治療,服旋覆赭石湯2劑,仍無效。詢知兩眼模糊,如煙如霧,頭暈目眩,如坐舟車,夜暮尤甚,便溏尿黃,脘悶納呆。觀其體魄尚健,神形無異,唯舌苔黃膩而滑,六脈浮滑。診斷:眩暈。辨證:暑濕鬱遇氣機不利。治法:利濕解暑,通陽益氣。方藥:定眩飲化裁。桂枝3g,茯苓3g,澤瀉3g,白術15g,半夏20g,人參5g,滑石30g,甘草5g。上方服1劑,小便清長,眩暈立止。連服4劑,視力恢複,諸症全愈。

按:暑性開泄,濕濁氤氳,彌役天地,濡蒸萬物,人在氣交中生,氣交中長,難免不受其影響,何況旅途勞頓,受之更易,加之生冷傷中,脾運失健,內濕滋生,內外合邪,傷人尤甚。本病正是暑濕上蒙清竅所致,故始即視昏如霧,治當清暑利濕。前醫不察,誤以穢濁上蔽為陰血虧損,妄投滋膩填塞,更滯其脾,增其閉,令濁不得泄,暑不得越,進而並發眩暈,其治仍當滌暑泄濁,方仍選用定眩飲。本病既有暑熱耗氣,又有生冷傷中,參桂不可去;還有暑濕蘊結阻滯於內,故參桂又不可多。

【按語】 舌紅少苔,陰虛陽亢者禁用。

【方源】 《臨證解惑——陳潮祖教授學術經驗研究》

梅尼埃病——眩暈寧(張學文方)

【組成】 橘紅10g,茯苓15g,薑半夏10g,磁石30g (先煎),丹參15g,川牛膝10g,桑寄生15g,菊花12g,鉤藤12g,天麻10g,女貞子10g。

【功效主治】 息風化痰,益腎定眩。梅尼埃病之眩暈或嘔吐,時發時止,不能閉目站立,胸悶不舒,少食多寐,舌胖,苔白厚而潤,脈弦滑等。

【方解】

方中用橘紅、茯苓、薑半夏燥化濕痰,兼以行氣止嘔;天麻、鉤藤、菊花清肝平肝,以平息肝風之上擾;磁石、川牛膝、桑寄生、女貞子滋補肝腎之陰兼以潛陽;丹參與川牛膝共用,可散瘀並引虛熱下行。合用成方,既化痰息風以治標,又益腎活血以治本,潤燥相濟,滋潛結合,可平風痰上逆,兼顧肝腎之根本,故治風痰眩暈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