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其他病證(2)(1 / 3)

第 22 章 其他病證(2)

變應性鼻炎——健脾補肺湯(熊大經方)

【組成】 黨參30g,白術10g,懷山藥、黃芪各30g,茯苓、枸杞子各20g,僵蠶15g,五味子、地龍各20g。

【功效主治】 補益肺脾,佐以通竅止涕。用於變應性鼻炎。

【方解】 黨參、白術、懷山藥、黃芪、茯苓等溫補脾肺之氣,枸杞子益腎、五味子酸收止涕,僵蠶、地龍宣通鼻竅。

【加減】 若腹脹納呆明顯者加草果、陳皮、半夏以健運脾胃;若有頭痛者加白芷、藿香以祛風除濕止痛;若四肢不溫,畏風怕冷加桂枝、防風以溫陽祛風等。

現代研究發現,本病與遺傳密切相關,並且與宿主的免疫紊亂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治療變應性鼻炎應以恢複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改善特應型體質為主。方中黃芪、白術、黨參等有增強或調節機體免疫的作用,能增加脾髒和胸腺的重量,調節內分泌,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五味子斂肺氣,能影響呼吸功能,具有抗氧化,增強機體免疫等作用。脾主為衛,四季脾旺不受邪,說明脾具有增強抗禦病邪的能力,和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茯苓具有健脾利水的功效,能提高T淋巴細胞增殖反應和白細胞介素-2活性的作用。熊師結合現代醫學觀點,從調理肺脾、增強機體免疫力來治療本病,取得了顯著療效。

【驗案】

賀某,女,37歲,2003年3月25日初診。患者鼻癢、噴嚏、流清涕10餘年,自述每遇花粉、冷空氣而發作,曾口服阿司咪唑並用局部滴鼻隻能暫時緩解症狀。為求徹底治愈遂到我處就診。患者訴平素易感冒,食欲較差,渾身乏力,大便時溏,檢查見鼻腔黏膜色淡,中鼻道及鼻底有大量清水樣分泌物,舌質淡,舌體胖,脈弱。診斷:鼻鼽(肺脾氣虛型)。藥用:黨參30g,白術10g,懷山藥、黃芪各30g,僵蠶15g,枸杞子、五味子、地龍、茯苓各20g。服藥5劑後發作次數明顯減少,食欲稍增,大便成形。再診效不更方,繼服6劑,諸症悉除。

【方源】 李莉.熊大經治療變應性鼻炎經驗.遼寧中醫雜誌,2006,33(11):1391

過敏性鼻炎——祛風宣肺湯(陳樹森方)

【組成】 蒼耳子15g,炙麻黃9g,辛夷9g,蟬蛻15g,甘草9g。

【用法】 煎2遍和勻,日3次分服。

【功效主治】 過敏性鼻炎(鼻淵),鼻堵,發癢,嚏多,流清涕者。因對風寒或某種物質過敏,以致肺氣不宣。

【方解】 蒼耳子、蟬蛻祛風通竅,炙麻黃宣肺,辛夷利九竅而通鼻塞,甘草調和諸藥。本方祛風宣肺、通利鼻竅為治鼻淵之良藥。

【加減】 頭痛者加白芷10g,涕多黃黏者加黃芩15g。

【驗案】

方某,女,30歲,工人。就診日期1980年10月16日。3年來每逢春秋季節受涼即感鼻堵、鼻癢、嚏多,流清涕。這次發作3周,五官科診為過敏性鼻炎。用撲爾敏、點撲麻合劑時有效,停藥則加重。予本方治療,3天後症狀減輕,連用1周後緩解。

【按語】 避風寒及接觸過敏物質,發作時及早服藥。

【方源】 《陳樹森醫療經驗集粹》

鼻炎——鼻炎方(孫一民方)

【組成】 辛夷花、薄荷各6g,蒼耳子9g,白芷6g,桑葉、菊花各9g,金銀花、連翹各12g,桔梗6g,升麻、荊芥穗、甘草各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熱消炎,散風寒。用於鼻炎,鼻塞,流涕,頭暈痛。

【方解】

方中用辛夷花、荊芥穗、白芷、蒼耳子散風寒,薄荷、桑葉、升麻散風熱,金銀花、連翹、菊花清熱消炎,桔梗載諸藥上行,有排膿作用,對膿性鼻涕較好,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清熱消炎、散風寒、通鼻竅之功效。

【按語】 治療鼻炎應以清熱散風寒、消炎為法。有膿性鼻涕者可增加排膿藥物。頭痛為副鼻竇炎,急性易愈,辛夷花、薄荷為治鼻腔疾患的要藥。

鼻炎用藥規律:①流清涕屬寒:辛夷花、白芷、荊芥穗散風寒。②流濁涕屬熱:薄荷、桑葉、菊花散風熱。③鼻腫痛:金銀花、連翹、菊花清熱消炎止痛。④膿性鼻涕:桔梗、葦根、薏苡仁消炎排膿。⑤頭暈痛:桑葉、菊花或鉤藤、白蒺藜清熱散風止痛。

【方源】 《臨證醫案醫方》

鼻炎鼻竇炎——鼻炎鼻竇炎方(張炳秀方)

【組成】 蒼耳子10g,辛夷花10g,香白芷20g,蘇薄荷(後下)10g,北細辛(先煎去沫)6g,大川芎10g,野山梔子10g,廣藿香10g,京菖蒲10g。

【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服(煎煮時間不宜過長,10~15分鍾即可)。納蔥白7根,綠茶末1撮,為引。

【功效主治】

宣散通竅、化濕清熱、祛涕開塞。若見病變以鼻流濁涕,量中或量多不止,多伴有鼻塞不通,嗅覺不靈,甚至香臭不分,或頭目昏沉,甚至頭痛,致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現代醫學診斷屬於急慢性鼻炎,鼻黏膜化膿性炎症(鼻竇或鼻旁竇炎);病變以突然和反複發作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不通,甚至頭目昏沉等為主要特征,現代醫學診斷屬變應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等;皆可納入本方證治範疇。

【方解】

《素問·氣厥論》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內經》而後,鼻淵又有“腦漏”、“腦滲”諸別稱。清·林珮琴《類證治裁·卷之六·鼻口症》說:“有腦漏成淵者,由風寒入腦,鬱久化熱,經雲‘膽移熱於腦,令人鼻淵’,宜辛涼升上宣鬱,辛夷消風散加羚羊角、苦丁茶、黑山梔。”《素問玄機病原式·卷一》謂:“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林珮琴言:“有流涕成鼽者,肺受寒而成,宜溫散。蒼耳散,川椒散。”肺開竅於鼻,鼻別香臭,不聞香臭者,病在肺。《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髒化液……肺為涕。”綜合上述諸症,當責之肺竅失利或肝膽濕熱內蘊而發,然見證有寒有熱,治當折中寒熱,宣散通竅,化濕清熱為治。故取蒼耳子散四味,重用香白芷辛溫宣散,合山梔子清肝膽濕熱,開竅通鼻。蒼耳子,走督脈,《得配本草》謂其“通督升陽”;細辛味辛,有發散之長,細辛古有“不過錢”之說,但臨證一般用至6g,平穩無礙,而能增宣散之功;川芎味辛,性溫,為血中之氣藥,上引頭目,下行血海,辛溫走竄,走而不守,善治頭目之痛,醫話有“頭痛不離川芎”之說;京菖蒲、藿香化濁開竅,以清頭鼻。蔥白,辛溫而潤,善發表邪,宣通陽氣;綠茶,清涼醒腦,兩物為引,助效力宏,不可或缺。全方合用,共奏宣散通竅、化濕清熱、祛涕開塞之功。

【加減】

對於急性期外感風熱或內蘊肝膽濕熱顯著,流黃色濁涕或膿性濁涕,或帶有腥臭味,脈見弦滑或滑數,舌紅苔黃或黃膩者,加魚腥草(後下)30g,冬瓜子10g,生薏苡仁30g,以增清濕熱、化濁涕之功;或加龍膽草10g,以清肝膽濕熱;或加用冬桑葉10g,以清肝膽風熱,更作引經之憑。如見鼻塞重濁,嗅覺不敏,甚至不別香臭者,加蓽菝10g。《軒岐救正論·藥性微蘊》載蓽菝“辛燥、香辣、疏泄”,可作宣通鼻竅,開塞除閉,增敏嗅覺之資。倘若反複發作,久羈纏綿,而見鼻道幹澀,或見涕中帶有血絲,脈細或弦細,舌紅苔薄,出現肝腎陰虛症狀者,加細生地黃10g,女貞子10g,墨旱蓮10g,以糾偏救燥,滋潤肝腎,燮理陰陽。若流鼻涕不明顯者用原方即可。如流涕清稀而見舌淡苔薄或薄白者,加白芥子10g,紫蘇子10g,雲茯苓15g,炒白術12g,以健脾助運,溫化留飲,除痰去涕。如表虛腠理疏鬆,衛外不固,易染外邪,加上綿黃芪15g,炒白術10g,關防風6g,以固表堅腠,杜病情反複之誘因。

【按語】

急慢性鼻炎、鼻竇或鼻旁竇炎,以鼻竅流涕為主症,多伴有鼻塞不通,嗅覺不靈,甚至香臭不分。常累及頭目,而致頭目昏沉、甚至頭痛,如物裹首,難受不堪。亦有著者,反複發作,遷延不愈,導致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諸弊,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此類疾患多易在受寒貪涼或其他刺激後,而誘發或加重症狀。

【方源】 陶國水.張炳秀學術經驗擇要(Ⅲ).中醫藥臨床雜誌,2006,18(1):23

咽喉疾病——清咽湯(張炳秀方)

【組成】 潤玄參、玉桔梗、金銀花各12g,杭麥冬10g,胖大海3枚,生甘草6g組成。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或沸水浸泡,代茶頻飲,不拘時段。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養陰生津、宣肺利咽、止痛鎮咳。大凡症見咽幹發澀、燒灼感者,或有咽部紅腫、充血、疼痛;或伴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有膠黏狀“痰臠”,咯咽兩難;或為嗆咳陣作(即喉源性咳嗽),甚至聲音嘶啞;或為咳嗽變異性哮喘;或為鼻咽癌、肺癌、食管癌放射性治療後,引起的咽喉部燒灼、幹澀、疼痛。患者多見舌淡紅或紅,苔薄微黃或黃,脈數或細數。都可在辨證識型的基礎上,運用上方加減化裁。

【方解】

《傷寒論·少陰病辨證論治》曰:“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此條經文論述少陰客熱咽痛,言簡意賅。病之初而見咽痛,乃邪熱客於咽喉而發,邪熱不甚,病變亦輕,故僅見輕微紅腫疼痛,全身症狀不著,治用生甘草一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是謂藥證合拍,力有專攻。若服之不瘥,緣由肺竅不利、氣道失暢所致,故加桔梗資宣肺之憑,開提華蓋之氣,啟門驅敵,利咽止痛。清咽湯之立方淵藪即屬此。方中玄參味苦、鹹寒,滋陰降火、解毒軟堅,善治陰虛火旺、火熱上炎而發咽喉腫痛;麥冬既可養陰清心生津,又有潤肺利咽之功;生甘草清熱、解毒、止痛,與桔梗相伍,專事咽喉疼痛而兼備祛痰之效;胖大海微甘淡、性涼,歸肺、大腸經,《本草綱目拾遺》載其“治六經之火”,開肺氣、清肺熱,善療咽喉幹燥疼痛,於肺熱聲啞更具顯功;金銀花清熱解毒之力頗著,尤對咽喉疼痛,局部紅腫較甚者,更有加速治愈的作用。全方藥僅六味,各司其職,而又通力協作,共奏清熱解毒、養陰生津、宣肺利咽、止痛鎮咳諸功。

【加減】 1. 急慢性咽炎或扁桃體炎

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現的急慢性咽炎或扁桃體炎,在出現上述症狀的同時,伴有扁桃體紅腫、充血,宜配合銀翹散加減(加金銀花10g,連翹心10g,牛蒡子10g);若伴有咳嗽、咳痰,痰黃量少加白前10g,炙紫菀10g,蒸百部10g,痰量多黃稠加魚腥草(後下)30g;痰白清稀加製半夏10g,廣陳皮10g,白芥子10g,紫蘇子10g,療效甚著。如咽峽部出現白膜樣附著物或膿性分泌物,可加板藍根30g,蟬蛻6g。

2. 喉源性咳嗽

其症狀有咽喉發癢,嗆咳陣發性發作,痰少,黏於咽喉部,難以咳出或咳出不爽,常致聲音嘶啞,全身症狀多不明顯。病變在咽喉部,有別於支氣管肺炎與肺部感染之咳嗽。具體症狀可因人而異,並受以下因素影響,如體位改變(仰臥或靠臥)、異常氣味(油煙、油漆、吸煙等)、飲酒,或風寒外襲,或用嗓過度(唱歌等),皆可誘發。臨床檢查,一般見咽部紅腫、充血,或有少許淋巴濾泡增生,或咽部有白膜樣附贅生物,血白細胞正常或稍偏高,X線等影像學檢查,肺部未見明顯病灶。張師曾於1988—1995年,運用清咽湯治療因咽炎(尤其以慢性咽炎為多)引起的咳嗽100例,按診斷標準納入的100例病例中,運用清咽湯代茶飲2~3周,顯效(咽喉清暢,咳嗽停止)98例,無效(咽喉不適仍存,咳嗽無減輕)2例,顯效率達98.0%。

3. 咳嗽變異性哮喘

又稱為“咳嗽型哮喘”、“隱匿性哮喘”。雖然冠名哮喘,但臨床以咳嗽為主要症狀,且多呈幹咳、少痰,全身症狀不明顯。咽喉發癢等外界刺激均可誘發陣陣咳嗽,僅有極少數病例見哮喘。中醫尚無本病確切記載,《諸病源候論》列有“風咳”一證,立於諸咳篇首,其論述與咳嗽變異性哮喘似有相謀之處。晁恩祥教授對此病研究較深,提出可暫以“風咳”代名。在治療上西醫一般性止咳、祛痰、抗炎藥物,療效不顯著。其與喉源性咳嗽的鑒別主要借助於支氣管舒張或激發試驗陽性檢出,支氣管反應性測定呈高反應性。張師主張,此類患者按照中醫理論可以在同一範疇進行辨證論治。一般在清咽湯基礎上,加上顧護腠理、疏風宣清,兼有抗過敏作用之品(綿黃芪15g,炒白術10g,關防風6g,荊芥葉10g,淨蟬蛻3g),療效佳。

4. 放射性食管炎、肺炎以及咽感綜合征

鼻咽癌、肺癌、食管癌在放射性治療後,許多患者會出現咽喉部幹燥、發澀、燒灼感;或胸骨後灼痛,疼痛劇烈時甚至拒食;或幹咳難耐,口幹欲飲等一係列“肺陰虛”征候。張師根據“火毒”之邪致病論,提出放療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由於高頻熱產生了“火毒”“熱毒”而引發一係列放療毒副作用,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以及放射性咽感綜合征。患者在服用清咽湯(肺陰虛症狀甚者,加南沙參、北沙參各10g,野百合10g,細生地黃10g,或加服梨汁)後,能明顯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配合放療按療程足頻度完成。對於自感咽喉部不適,如有物塞,咳之不出,咽之難下,但檢查無任何器質性病變,而咽喉部的不適等症狀確實存在者,屬於咽感綜合征範疇,可以原方藥代茶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