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糖尿病性代謝性骨病
糖尿病性代謝性骨病是糖尿病的一種慢性並發症,發病率為0.1%~6.8%,由於糖尿病的發病率很高,此病也不少見。據文獻報道,糖尿病患者出現骨關節症狀者1%~2%,男性多於女性,發病於20~70歲,各年齡段2/3的患者在50歲以上,多為糖尿病病程較長而控製不良者,平均病史約為10年。臨床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腰背酸痛或足跟痛,肢關節無痛性腫脹,局部發熱,雙下肢乏力,襪套狀感覺障礙,無觸痛或無痛性骨折,關節韌帶鬆弛或者有半脫位,麵色暗黑,牙齒幹枯等。亦有症狀不明顯而通過骨密度檢查而確診者。
本病就其臨床表現而言與中醫學之“骨痿”“骨枯”“骨極”“腰腿痛”等證類似,目前多數醫家認為定位、定性較準確者當推“骨痿”。中醫學“腎主骨”的理論源遠流長,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五髒所主……腎主骨”的理論,而“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腎之所合也。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充,髓充者則骨強”(《醫經精義》)。通過“腎中精氣-骨髓-骨”將腎與骨的生理、病理密切聯係起來,認為骨骼的長養有賴於骨髓的充養,而骨髓為腎精所化生,故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骨骼之強勁與脆弱。腎中精氣充盈,骨髓生化有源,骨得以充實、濡養才能強健有力。若各種原因導致腎虛精少、精不生髓,則骨失所養,產生骨質脆弱。所以骨痿之本在於腎。正是鑒於“腎主骨”的理論基礎,早在《內經》中就明確提出“骨痿者補腎以治之”的治療原則,因此補腎益精為其正治,亦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體現。
中醫辨證論治
(一)腎虛血瘀
【臨床表現】腰膝酸痛,甚則佝僂,骨折,眩暈耳鳴,失眠健忘,倦怠,麵色暗黑,牙齒幹枯。偏陰虛者,兼見煩躁多汗,五心煩熱,大便幹結,脈細數,舌紫暗,少苔或光剝無苔;偏陽虛者,兼見怕冷,遇寒加重,小便清長,大便或溏薄,或五更瀉,舌可見瘀斑、瘀點,脈沉細無力。
【病因病機】腎中虧虛,瘀阻經絡。
【治法】偏陰虛者,滋陰清熱,化瘀通絡;偏陽虛者,溫腎壯陽,化瘀通絡。
【處方用藥】虎潛丸合身痛逐瘀湯加減。
【偏陰虛者】狗骨(代虎骨)30g,陳皮10g,知母15g,黃柏10g,龜甲10g,白芍15g,生地黃、熟地黃各30g,葛根30g,丹參30g,雞血藤30g,蒼術10g,茯苓15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地龍10g,牛膝10g,製乳香、製沒藥各6g。
【偏陽虛者】狗骨(代虎骨)30g,陳皮10g,鎖陽10g,幹薑10g,淫羊藿15g,骨碎補15g,葛根30g,丹參30g,雞血藤30g,蒼術10g,茯苓15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地龍10g,牛膝10g,製乳香、製沒藥各6g。
(二)脾胃氣虛
【臨床表現】骨痛,入夜為甚,筋骨痿軟甚至肌肉萎縮,駝背,食少,腹脹,肢體倦怠,或有大便溏瀉,麵浮而色不華,氣短,神疲乏力,苔白,脈細弱。
【病因病機】脾胃虧虛,精微不運。
【治法】健脾益氣,健運升清。
【處方用藥】參苓白術散加減。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桔梗6g,山藥30g,甘草3g,白扁豆15g,砂仁3g,薏苡仁30g,葛根30g,丹參30g,雞血藤30g,蒼術15g,桃仁10g,川芎10g,牛膝10g,當歸12g。
(三)濕熱阻絡
【臨床表現】筋骨痿軟甚至肌肉萎縮,身體困重,或麻木、微腫,以下肢多見,或足脛熱氣上騰,胸痞脘悶,倦怠嗜臥,小便短赤澀痛,苔黃膩,脈細數。
【病因病機】濕熱浸淫,氣血不運。
【治法】清熱利濕,通利筋脈。
【處方用藥】加味二妙散化裁。蒼術15g,黃柏10g,當歸10g,牛膝10g,防己10g,萆10g,龜甲12g,薏苡仁30g,木瓜10g,澤瀉10g。
(四)血瘀阻絡
【臨床表現】痛處如刺,痛有定處,痛處拒按,日輕夜重,動作不利,麵如古銅色,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瘀斑,或皮膚出現紅色脈絡。舌質紫暗或見紫斑,脈細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