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醫幫你分析胃病(2)(1 / 3)

8.食欲減退

食欲減退,包括不思飲食、納少與納呆。不思飲食是指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納少是指進食量減少,常由不思飲食所致;納呆是指無饑餓和要求進食的感覺,可食可不食,甚至厭食。三者程度不同。食欲減退是臨床的常見病症,可見於脾胃本身的疾病,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潰瘍病,或見於各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和病後恢複期。此外長期應用有損害脾胃的藥物及化療、放療過程中也常常導致食欲減退。

人體以胃氣為本,胃健則胃氣和降,脾能升發,腸道調暢,則知饑能食,食能知味,有正常的食欲。食欲缺乏與五髒六腑功能失調均有關係,但與脾胃關係最為密切,脾胃承擔著飲食的受納、腐熟和運化。脾胃發生病變,常引起食欲與進食的異常。例如感受六淫外邪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出現食量減少,患者多兼有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等表證。如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肥甘油膩的食物,或食用堅硬不易消化之物,以致停滯不化,均可傷及脾胃,導致運化失常,出現食欲減退,多伴有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或吐或瀉等症狀。情誌怫鬱,七情內傷,肝失調達,肝氣橫逆犯胃,以致肝胃不和,胃氣失降,引起納呆不思飲食,多兼有胸悶脅脹,噯氣頻作,噯後則舒等。久病遷延未愈的患者,勞倦太過,耗傷中氣,素體不足,脾胃消化功能低下,胃虛無力腐熟水穀,致食量減少,多伴有氣短乏力,體倦懶言,大便溏薄,舌淡,脈虛無力等症。若食少納呆,伴有頭身困重,脘悶腹脹,舌苔厚膩者,多由濕盛困脾而致。食欲減退是胃病的臨床表現之一,與脾胃關係最為密切,而且與其他髒腑也有關,臨床上常通過了解患者的食量和食欲變化,判斷其脾胃功能的強弱和疾病的轉歸。

以上是胃病的常見臨床症狀,這些症狀在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急性胃擴張,胃神經官能症,胃黏膜脫垂症,幽門梗阻等疾病中是較常見的。由於疾病的種類不同,有的是以出現1種或2種臨床表現為主,有的則是幾種症狀合並出現。

!#四、中醫分析胃病的診斷方法

胃病是監床中常見的病、多發病,無論幼童、青壯年或中老年,都有可能患胃病。胃病時刻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學習和工作。因此,了解、熟悉各種常見胃病的臨床特點和自我判斷方法,並根據病情通過醫生做進一步檢查,對胃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意義。以下介紹臨床常見的胃病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急性胃擴張、胃黏膜脫垂症、幽門梗阻、十二指腸炎、胃神經官能症等的自我判斷和實驗室檢查的一般知識。

(一)胃病的自我診斷方法

各種類型的胃病的發病原因和病理變化不同,臨床表現也有所區別。例如各種胃病大多有胃脘痛的症狀,但有的是空腹時作痛,有的是飯後作痛,有的饑飽均痛;胃痛的性質也不盡相同,有的隱痛,有的脹痛,有的灼痛,有的刺痛。又如胃脹,有的是飯後胃脹,有的不進食也脹,有的胃脹喜按,有的不喜按等等。這些症狀特點,是與各種胃病的病理變化密切相關的。通過分析各種臨床表現特點,可初步判斷是哪一種胃病。

1.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起病較急,常在進食後數小時至24小時內出現上腹部疼痛或不適,噯氣,惡心,嘔吐,甚至上消化道出血。部分病人同時伴有腸炎,出現腹瀉。急性胃炎臨床表現輕重不同,但發病均較急驟,並有比較明顯的致病因素,如暴飲暴食,大量飲用濃茶、咖啡、烈性酒,或誤食不潔食物,受涼,服用某些藥物或粗糙食物等。急性胃炎常分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等四種,其中急性單純性胃炎最為常見。

急性單純性胃炎以起病急,胃脘痛和嘔吐為主要臨床特點,其中嘔吐多為突發性,且嘔吐較為頻繁而有力。急性腐蝕性胃炎係由吞食強酸、強堿或其他腐蝕劑而造成胃黏膜的損傷。急性糜爛性胃炎,是以胃出血為突出症狀。患者起病前多無明顯症狀,或僅上腹部不適,不時疼痛,特點是在服用刺激性藥物、食物後,或嚴重外傷、燒傷、感染後,突然出現嘔血或黑糞,一般出血量不太多,偶有大出血並引起休克。急性化膿性胃炎,臨床較為罕見,它是在全身或局部出現細菌感染後,細菌通過血液循環或淋巴播散至胃壁,引起胃壁化膿性病變,臨床特征是胃脘部劇痛,伴有寒戰、高熱,上腹部肌肉緊張,有明顯的壓痛,全身病情較嚴重。本病預後不良。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性改變,為最常見的胃部疾病。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一般都不典型,病程緩慢,常反複發作,大部分患者表現為反複發作的消化不良症狀,如食欲減退,惡心,噯氣及中上腹部不規則的隱痛、鈍痛、燒灼痛。有的疼痛亦呈周期性與節律性,服抗酸藥可緩解,類似消化性潰瘍。飽脹感也是常見而突出的症狀,尤以餐後為明顯。病人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症狀或使症狀加重。一般根據鏡下形態學變化分作淺表性與萎縮性兩型,對淺表、萎縮同時存在的,則視其主次以淺表一萎縮性胃炎或萎縮一淺表性胃炎稱之。

(1)慢性淺表性胃炎:常見於青壯年,以21~24歲為最多。臨床症狀以上腹部疼痛多見,但其疼痛不像消化性潰瘍那樣具有明顯的節律性,疼痛的性質也不一樣,或脹痛,或刺痛,或隱痛,或灼痛,多在進食後痛甚,空腹時反而覺得舒服。胃脘部常有脹滿感甚則延及兩脅,噯氣,泛酸,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甚則厭食,短氣,乏力,便溏等,均為臨床常見症狀。一般來說,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與病變程度無明顯關係,有些輕度的慢性淺表性胃炎反而有比較嚴重的症狀。要確診必須進行胃鏡檢查。

(2)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10%~30%,好發年齡在40歲以上,60歲左右達高峰。主要的臨床表現為上腹部飽脹感,終日感覺胃部飽脹而與是否進食關係不大,胃口不好,食量減少,對蛋白質、脂肪較多的食物很難消化,且容易引起腹瀉,大便內常有未消化的脂肪粒、肌纖維與菜渣等,多伴有麵色蒼白,身體消瘦,體倦,乏力,頭暈,失眠等症狀。本病由於胃腺體萎縮,使內分泌功能減退,而造成消化不良,進而影響吸收,漸有消瘦,貧血,易被疑診為胃癌而給患者造成精神負擔,應依靠胃鏡及胃活檢確診。

慢性萎縮性胃炎容易繼發胃潰瘍,與胃息肉和胃癌關係密切。大多數胃息肉患者伴有萎縮性胃炎。據臨床報道,慢性萎縮性胃炎常伴有重度腸腺化生或(和)不典型增生者有癌變可能。

3.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腸道黏膜在一定條件下受胃消化液作用而產生的潰瘍。多發生於食管下端,胃、十二指腸及空腸吻合口等部位,尤以胃與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最為多見,故消化性潰瘍主要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而言。其臨床表現如下:

(1)上腹痛:是本病最主要和最常見的表現,其特點:①痛的位置比較固定。一般而論,胃潰瘍疼痛部位多在心窩部,即在劍突下稍偏左,範圍稍大;十二指腸潰瘍多在劍突下稍偏右,範圍較小。疼痛可向背部放射,臨床發現十二指腸潰瘍向背放射比胃潰瘍多見。②痛的性質常為隱痛、燒灼樣痛、鈍痛、饑餓痛,可為堿性藥物所緩解。但少數患者可出現刀割樣劇痛。③疼痛呈節律性。胃潰瘍多在餐後半小時至1小時發生,持續1~2小時,至下一餐時消失。而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常在餐後3~4小時出現,即餐前空腹時發生,稱為空腹痛,進食或服抗酸藥物能緩解,這是十二指腸潰瘍的特點,亦是診斷依據之一。④疼痛有周期性。潰瘍性疼痛的另一個特點是呈反複周期性發作,十二指腸潰瘍比胃潰瘍更為明顯。常是幾周或幾個月發作一次,疼痛持續數日、數周或數月,隨後緩解一段時間後又複發,發作與天氣變化有關,以冬春發病為多。⑤疼痛與飲食改變、過度疲勞及情緒劇烈波動有關。

(2)噯氣反酸:是常見的症狀。潰瘍高度活動時可出現惡心嘔吐症狀,但一般不嚴重。若嘔吐量多或吐出隔夜食物,則懷疑合並有幽門梗阻。

(3)體征:緩解期多無明顯體征。多數患者有上腹部輕度壓痛。

所以,若上腹部的疼痛屬於慢性反複發作的鈍痛,伴有灼熱感,有周期性和節律性,加之反酸、噯氣等症狀,上腹部有壓痛點,應考慮患消化性潰瘍的可能。當然隻靠這些症狀來診斷有沒有消化性潰瘍還不夠精確,因此在臨床上還需依靠其他一些輔助檢查來幫助確診。大部分患者,通過X線鋇餐檢查,可獲明確診斷;胃鏡檢查,是確診本病的最好檢查法,通過肉眼觀察、組織活檢及細胞學檢查還可以鑒別胃潰瘍是否為惡性;胃液酸度分析可作為診斷本病的參考,但不是主要依據;糞便隱血試驗,適合於消化性潰瘍活動期,檢查潰瘍麵有否少量出血。

4.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體處於站立位置時,胃的下緣抵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脊連線以下者。本病常見於體型瘦長,腹壁鬆弛、腹肌瘦薄的中老年人。胃下垂輕者臨床表現不明顯,中度以上者會有胃脘部隱痛,飯後腹脹,消化不良,厭食,惡心,消瘦乏力,噯氣,大便秘結或大便溏,腹部有重墜感等症狀,平臥或用手撫著腹部則感舒適。胃脘脹痛常於餐後、久立及勞累後加重,臥位時即減輕或消失。久病可見心悸失眠,焦躁,心悸,眩暈,血壓低等症狀。此外,也可伴有其他內髒下垂的表現,肌肉鬆弛無力,腹部膨隆等。

X線檢查對胃下垂的診斷起著重要的作用。

5.急性胃擴張

急性胃擴張是指胃及十二指腸內有大量內容物不能排出,而發生胃及十二指腸極度膨脹的症狀。一般在暴飲暴食後1~2小時,或腹部手術後數小時或1~2天出現胃脘部飽滿,持續性膨脹且陣發性加重,但不甚劇烈,腹部柔軟,有輕微壓痛。繼之出現嘔吐,並逐漸加重,嘔吐開始每次僅吐1~2口,吐出胃內容物,然後嘔吐量逐漸增多,嘔吐實為瀦留的大量胃內容物溢出,多為咖啡色或伴有綠色(膽汁),隱血試驗陽性。發病早期有少量的排氣及排便,後期大部分病人排便停止,後期因脫水和水、電解質紊亂,患者出現口渴,精神委靡,呼吸急促,嚴重者出現嗜睡,處於半昏迷狀態。體征有上腹高度膨脹,可見胃型但無蠕動波等。多次嘔吐但腹脹不減為本病的特點。

急性胃擴張大多起病較急,如果在手術後或暴飲暴食後出現上腹部膨脹疼痛,且出現溢出性嘔吐,嘔出為胃內容物,上腹部可聞及振水音,應考慮是急性胃擴張的可能。上消化道鋇餐檢查可協助診斷。

6.胃黏膜脫垂症

胃黏膜脫垂症是指胃竇部黏膜異常鬆弛,而脫入十二指腸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多見於30~60歲人,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2倍。其症狀特點如下:不規則的上腹部疼痛,痛多在進食或飯後發生,用堿性藥物不易緩解。右側臥位易發生疼痛或疼痛加劇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現,左側臥位時疼痛可緩解。可出現腹脹,噯氣,泛酸,胃灼熱等消化不良症狀。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為大量嘔血、柏油樣便,或慢性少量出血而出現貧血。當脫垂的黏膜引起暫時性幽門梗阻時,可突然發生上腹持續性劇痛,惡心及嘔吐,有時改變體位後症狀可突然消失。可見體征:患者一般較消瘦,上腹部有一輕度而深在的壓痛點,嚴重脫垂者偶在上腹可捫及柔軟而有壓痛的腫塊。因大便有隱血,故可有輕度貧血症。

X線鋇劑檢查,是胃黏膜脫垂症的最主要診斷方法,胃鏡檢查對診斷本病也有幫助。如懷疑合並上消化道出血,可做大便隱血試驗。

7.十二指腸炎

十二指腸炎是臨床上常見的胃病之一。是指十二指腸因各種急性或慢性十二指腸黏膜的炎性變化而導致的疾病。臨床的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並常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狀,如腹脹、噯氣、泛酸等。有時出現類似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症狀,如呈周期性、節律性上腹部疼痛或空腹胃痛,進食或服抗酸藥可緩解,部分患者有黑糞或嘔吐咖啡樣液,但多可自動止血。也有部分患者可無任何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