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醫幫你治療胃病(1)(1 / 3)

一、按摩療法

(一)按摩的要求

手法是按摩實現治病、保健的主要手段,其熟練程度及適當的應用,對治療和保健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因此,要提高療效,就要熟練掌握手法的操作技巧。手法的要點在於持久、有力、均勻、柔和,要有滲透作用。

1.持久

是指操作手法要按規定的技術要求和操作規範持續作用,保持動作和力量的連貫性,並維持一定時間,以使手法的刺激積累而產生良好的作用。

2.有力

是指手法刺激必須具有一定的力度,所謂的“力”不是指單純的力量,而是一種功力或技巧力,而且這種力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根據對象、部位、手法性質以及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3.均勻

是指手法動作的幅度、速度和力量必須保持一致,既平穩又有節奏。

4.柔和

是指動作要穩、柔、靈活,用力要緩和,力度要適宜,使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5.滲透

是指手法作用於體表,其刺激能透達至深層的筋脈、骨肉甚至髒腑。應該指出的是,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滲透這五方麵是相輔相成、密切相關的。持續運用的手法逐漸降低肌肉的張力,使手法功力能夠逐漸滲透到組織深部,均勻協調的動作使手法更趨柔和,而力量與技巧的完美結合,則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達到“剛柔相濟”的境界,隻有這樣,才能使手法具有良好的“滲透”作用。

患者在實踐中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理解掌握這些要點,有專家在多年的實踐和教學中總結出一套成熟的方法,現介紹如下。

中醫學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疼痛的部位往往是氣血不通,好比下雨後地上的一攤積水,手法的作用就相當於用掃帚掃除積水,如何最有效地“掃除積水”就是手法的技巧。最有效的掃除方法是將掃帚緊貼地麵(手法上稱為吸著),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地掃下去,手法的技巧也可以這樣理解。

為了讓您更好地理解手法的輕重程度,有專家采取分層法。分層法就是將治療部位的皮膚到骨骼的距離分為10層,皮膚為1層,骨骼為10層,其間分別為2~9層,將每種手法的力度用層數來表示。

可以這樣去理解這種方法:把右手拇指指腹部放在肌肉豐滿的地方,當拇指指腹部對皮膚無任何壓力時為0層,其後逐漸加力,直到壓到骨骼無法再壓下去為止就是10層,那麼這其中的就可以理解為1~9層。如摩法的著力層較淺,在2~3層,推法的著力層較深,在5~6層,彈撥法更深,在7~9層,在實踐中可以按照這樣的深度來理解掌握手法的力度。

(二)常用按摩手法

1.推法

操作:用指、掌、肘部等著力,在一定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運動,稱為推法。操作時指、掌、肘等要緊貼體表,緩慢運動,力量均勻、滲透。

力度:按照上麵對手法力度的分層理解法,推法著力的深度在4~6層。

功用:具有消積導滯、解痙鎮痛、消瘀散結、通經理筋的功能,可提高肌肉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

2.拿法

操作:用大拇指和示、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做相對用力,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進行一緊一鬆的捏提,稱為拿法。力量應由輕而重,連續而有節奏,緩和而連貫,接觸點在指腹而不應在指尖,腕部放鬆。

力度:5~7層。

功用:拿法刺激較強,常配合其他手法用於額部、頸項、肩部和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風散寒、舒筋通絡、緩解痙攣、消除肌肉酸脹和疲勞的作用。

3.捏法

圖44捏法示意操作:用大拇指和示、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用力擠壓肌膚,稱捏法,用力要求均勻而有節律。

力度:4~5層。

功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調理脾胃的功能,常用於頭麵、腰背、胸脅及四肢部位。

4.按法

操作:用指、掌、肘等按壓體表,稱按法。力量應由輕而重,穩而持續,垂直向下,不可使用暴力,著力點應固定不移。

力度:5~7層。

功用:按法是一種較強刺激的手法,有鎮靜止痛、開通閉塞、放鬆肌肉的作用。指按法適用於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常用於腰背及下臍部;肘按法壓力最大,多用於腰背、臀部和大腿部。

5.點法

操作:用指端、屈曲之指間關節或肘尖,集中力量,作用於施術部位或穴位上,稱點法。操作時要求部位準確,力量深透。

力度:6~8層。

功用:本法具有開通閉塞、活血止痛、解除痙攣、調整髒腑功能的作用,適用於全身各部位及穴位。

6.摩法

操作:以指、掌等附著於一定部位上,做旋轉運動,稱摩法。肘關節應自然屈曲,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動作緩和,保持一定節律。

力度:2~3層。

功用:本法刺激輕柔和緩,是胸腹、脅肋部常用手法,具有理氣和中、消積導滯、散瘀消腫、調節腸胃等功能。

7.一指禪推法

操作:以拇指指端羅紋麵或偏峰為著力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屈伸活動,稱一指禪推法。肩、肘、腕、指各關節必須自然放鬆,拇指要吸定在皮膚上,不能摩擦及跳躍,力量均勻深透,保持一定的壓力、頻率及擺動幅度,頻率每分鍾120~160次。總的來說本法的操作要領在於一個“鬆”字,隻有將肩、肘、腕、掌各部位都放鬆才能使力量集中於拇指,做到“蓄力於掌,發力於指,著力於羅紋”,使手法動作靈活,力量沉著,刺激柔和有力,剛柔相濟,才稱得上一指禪功。

力度:3~5層。

功用:本法具有調和營衛、行氣活血、健脾和胃、調節髒腑功能的作用。

8.滾法

操作:由腕關節的屈伸運動和前臂的旋轉運動帶動空拳滾動,稱滾法。

側掌扌袞法:肩、肘、腕關節自然放鬆,以小指掌指關節背側為著力點,吸定於治療部位,不應拖動和跳躍,保持一定的壓力、頻率和擺動幅度。

握拳扌袞法:手握空拳,用示、中、環、小指四指的近側指間關節突出部分著力,附著於體表一定部位,腕部放鬆,通過腕關節做均勻的屈伸和前臂的前後往返擺動,使拳做小幅度的來回滾動(滾動幅度應控製在60°左右)。

力度:4~6層。

功用:扌袞法壓力較大,接觸麵較廣,適用於肩、背、腰及四肢等肌肉豐厚部位,具有舒筋活血、緩解肌肉和韌帶痙攣、增加肌筋活力、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疲勞的作用。

9.揉法

操作:以前臂和腕部的自然擺動,通過手指、魚際、掌等部位對一定部位或穴位旋轉施壓,稱揉法。

力度:3~5層。

功用:本法輕柔緩和,刺激量小,適用於全身各部位,具有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消積導滯、緩解肌痙攣、軟化瘢痕的作用。

10.擦法

操作:以手掌或大魚際、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往返摩擦,稱擦法。運動的幅度較大,緊貼皮膚,力量應較小,運動均勻,頻率每分鍾100次左右。

力度:2~4層。

功用:本法可提高局部溫度,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環,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

11.抹法

操作:用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麵緊貼皮膚,做上下或左右往返運動,稱為抹法。動作宜輕巧,靈活。

力度:3~4層。

功用:本法具有開竅鎮靜、清醒頭目、行氣散血的作用,常用於頭部、頸項部。

12.拍法

操作:用虛掌拍打體表,稱拍法。手指自然並攏,掌指關節微屈,用力平穩而有節奏。

力度:3~4層。

功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絡、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的作用,適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

13.擊法

操作:用拳背、掌根、掌側小魚際、指尖或器具叩擊體表,稱擊法。用力快速、短暫,垂直向下,速度均勻而有節奏。

力度:5~6層。

功用:本法具有調和氣血、安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拳擊法常用於腰背部,掌擊法常用於頭頂、腰臀及四肢部;側擊法常用於腰背及四肢部;指尖擊法常用於頭麵常用於頭頂、腰背及四肢部。

(三)按摩時的注意事項

1.按摩刺激量

按摩手法刺激量的大小因人而異,並非越大越好。如患者體質強,操作部位在腰臀、四肢,病變部位在深層等,手法刺激量宜大;患者體質弱,孩童,操作部位在頭麵、胸腹,病變部位在淺層等,手法刺激量宜小。

2.按摩介質

按摩時常應用介質能增強療效、潤滑和保護皮膚。常用介質的種類如下:

(1)水汁劑:可用水、薑汁、中藥水煎液等。

(2)酒劑:將藥物置於75%乙醇或白酒中浸泡而成,可用樟腦酒、椒鹽酒、正骨水、舒筋活絡藥水等。

(3)油劑:由藥物提煉而成,常用的有麻油、鬆節油等。

(4)散劑:把藥物曬幹,搗細,研末為散,可用摩頭散、滑石粉等。

(5)膏劑:用藥物加適量賦形劑(如凡士林等)調製而成。曆代處方眾多,應用也較為廣泛。

3.按摩器具

按摩器具可作為按摩臨床輔助醫療用具,常用的有按摩棒、按摩拍、按摩球、按摩輪、按摩梳、電動按摩器具等。

4.配合鍛煉

鍛煉是按摩治療中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患者在醫生指導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采用一定形式的主動活動,可鞏固和加強治療效果。

5.影響療效的因素

辨證不準確;選穴不準確;手法選擇不當;手法治療量不足或太過;個體差異;治療的時機把握不當;療程設置不合理。

6.按摩禁忌證

(1)嚴重內科疾病,如有嚴重心、腦、肺疾病等,應慎用或禁用按摩手法。

(2)傳染病如肝炎、結核等,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等禁用按摩手法。

(3)惡性腫瘤部位禁用按摩手法。

(4)伴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禁用按摩治療。

(5)骨折部位,不宜按摩治療。

(6)皮膚疾病如濕疹、癬、皰疹、疥瘡等,禁在患處按摩治療。

(7)婦女懷孕期、月經期在其腰骶部和腹部不宜做手法治療;其他部位需要治療時,也應以輕柔手法為宜。

(8)年老體弱,久病體虛,或過饑過飽,酒醉之後,均不宜或慎用按摩治療。

7.按摩異常情況的處理

(1)治療部位皮膚疼痛:患者經按摩手法治療,局部皮膚可能出現疼痛等不適的感覺,夜間尤甚,常見於初次接受按摩治療的患者。主要原因在於術者手法不熟練,或者局部施術時間過長,或者手法刺激過重。一般不需要做特別處理,1~2天內即可自行消失。若疼痛較為劇烈,可在局部熱敷。對初次接受按摩治療的患者應選用輕柔的手法,同時手法的刺激不宜過強,局部施術的時間亦不宜過長。

(2)皮下出血:患者在接受手法治療後,治療部位皮下出血,局部呈青紫色,出現紫癜及瘀斑。可能是手法刺激過強,或患者血小板減少,或老年性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等所致。微量的皮下出血或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青紫腫痛較甚,應先行冷敷,待出血停止後,再熱敷或輕揉局部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手法適當卻仍有出血應注意排除血液係統疾病。

(3)骨折:手法不當或過於粗暴可引起骨折,按摩時患者突然出現按摩部位劇烈疼痛,不能活動。對老年骨質疏鬆患者,手法不宜過重,活動範圍應由小到大,不要超過正常生理限度,並注意病人的耐受情況,以免引起骨折。(四)辨證按摩

按摩有助於消除胃病引起的各種疼痛不適。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胃病,如果能進行良好的按摩,都可以使胃部神經、血管功能趨於協調,更能讓胃部肌肉鬆弛,從而緩解疼痛。

1.寒邪犯胃型

臨床表現:胃痛暴作,疼痛劇烈,畏寒喜暖,脘腹得熱痛減,遇寒則痛增,口不渴,喜熱飲,苔薄白,脈弦緊或弦遲。

治則: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取穴:中脘、內關、梁丘、足三裏、胃俞、脾俞、章門。

操作:患者臥位,按摩者坐於患者右側,拇指按壓脾俞、胃俞、足三裏、梁丘,每穴1~2分鍾;一指禪推中脘穴1~2分鍾;按揉章門穴1~2分鍾;點按內關穴1~2分鍾。雙側穴位交替進行,至局部產生酸脹得氣感為止。除胃俞、中脘行補法外,其餘穴位均行瀉法,每次30分鍾左右,共3次。

2.飲食停滯型

臨床表現:多由暴飲多食而致,胃脘疼痛而拒按,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或惡心嘔吐,吐出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氣後疼痛減輕,不思飲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膩,脈滑。

治則:消食導滯。

取穴:內關、足三裏、中脘、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

操作:患者取坐位,按摩者立其前,用雙手拿揉病人雙側內關穴,用力要由輕而重逐漸加力,使病人有酸脹微痛的感覺。然後雙手拇指按壓雙側足三裏,以病人耐受為度,用力可稍重,使病人感脹痛,每穴操作2~3分鍾。病人取臥位,按摩者用手掌順時針按摩病人腹部,用力要穩,動作要輕柔緩慢,以病人感舒適為度,持續操作4~5分鍾,使熱氣深達於胃腸,然後用拇指或中指揉按中脘、氣海、天樞,每穴1~2分鍾。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動作要輕揉,用力要由輕而重。

3.肝氣犯胃型

臨床表現:胃脘脹悶,攻撐作痛,脘痛連脅,噯氣頻繁,每因惱怒等情誌因素而痛作或加重,苔多薄白,脈沉弦。患者往往有情誌不遂或精神刺激的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