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二香祛寒散
組成:木香、丁香各80克,麻黃60克,細辛4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幹薑60克。上藥共置於鍋內,微火烘幹,共為細末,裝瓶備用。
用法:①取藥末500克,加60度白酒適量潤濕,置於鍋內炒熱,做成藥餅,趁熱貼敷於胃部,外以油紙蓋定,繃帶包紮,至局部及全身發熱或微汗出為度。每日1~2次,每次2~4小時,3日後更換新藥。
②取藥末250~500克,加60度白酒適量潤濕,置於鍋內炒熱,紗布包裹,置於胃部,外以電熨鬥或電吹風熱熨胃部,使藥力透達深部,以局部覺熱為度。每日3次,每次30分鍾,3日後更換新藥。
(7)川烏膏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白芷各15克,黃丹100克,香油100克。
用法:將上述藥物用香油浸泡24小時,然後文火煎藥,炸焦後去渣,在油中徐徐加入黃丹收成膏,再將藥倒入冷水中浸泡24小時備用。用時將膏藥少許加熱攤在紗布塊上,貼在患處,每5天換一次。
2.飲食停滯
臨床表現:胃脘疼痛而拒按,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或惡心嘔吐。吐出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氣後疼痛減輕,不思飲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膩,脈滑。
治則:消食導滯。
方藥:
(1)化積丸
組成:大黃、白術、茯苓、枳實、神曲、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末,加水為丸,如梧桐子大,將1丸放膏藥中間,貼在胃俞、足三裏穴上,每天一換,5天為一個療程。
(2)消食貼
組成:白術1克,茯苓、砂仁、陳皮各10克,半夏6克。
用法:將上述藥物研成細粉,以薑汁調藥粉成2個小藥餅,分別敷於胃俞穴,外以膠布固定。
(3)健脾導滯散
組成:白術15克,茯苓15克,木香10克,檳榔10克。
用法: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為糊狀,敷中脘穴。每日換藥1次,5~7日為一個療程。
3.肝氣犯胃
臨床表現:胃脘脹悶,攻撐作痛,脘痛連脅,噯氣頻繁,每因惱怒等情誌因素而痛作或加重,苔多薄白,脈沉弦。患者往往有情誌不遂或精神刺激的病史。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藥:
(1)延胡索散
組成:延胡索4克,白芷、細辛各3克,龍涎香1克,薄荷腦0.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黃酒調成糊狀,敷於中脘穴或臍部,蓋以塑料薄膜,膠布固定。
(2)行氣散
組成:川楝子6克,延胡索6克,香附6克,沉香3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以薑汁適量調成糊狀,敷臍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3)香附散
組成:香附30克,蔥白12克,生薑12克,皂角12克,食鹽80克。
用法:香附、皂角、食鹽研為細末,加蔥白、生薑搗爛,將上述藥物炒熱後,熨燙胃脘部。適宜於肝胃不和胃痛者。
4.肝胃鬱熱
臨床表現:胃脘灼熱疼痛,痛勢急迫,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幹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治則:疏肝解鬱,泄熱和胃。
方藥:
四物散
組成:川楝子12克,延胡索、白芍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麻油適量調成膏狀,取指甲大小攤於紗布上,貼敷於胃俞、中脘、足三裏穴,隔日更換1次。
5.瘀血阻滯
臨床表現:胃脘疼痛,痛有定處而拒按,或痛有針刺樣感,食後痛甚,或見嘔血黑糞,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或沉弦。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
(1)斑蝥貼
組成:斑蝥(去頭、足)2個,全蠍10克,蜈蚣10克。
用法:研末布包,貼於膈俞、公孫穴處,起泡後用針刺破使水流出。
(2)祛瘀丸
組成:當歸、全蠍、斑蝥、地龍各等份。
用法:上藥研末,加水為丸,如梧桐子大,將1丸放膏藥中間,貼敷胃俞、內關穴上,膠布固定,一天一換,5天一個療程。
(3)全蟲散
組成:白花蛇15克,全蠍10克,蜈蚣10克,僵蠶10克,地龍10克,天麻15克,花椒15克,川烏10克,肉桂8克,麝香1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用取適量,以薑汁調成糊狀,貼敷在足三裏、胃俞、中脘、脾俞穴上,外蓋油紙,膠布固定,每5天換藥一次。
(4)馬錢子散
組成:馬錢子15克,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各8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麻油適量調成膏狀,取指甲大小攤於紗布上,貼敷於胃俞、中脘、足三裏、阿是等穴。每次選用1~2個穴位,隔日更換1次。
6.胃陰虧虛
臨床表現:胃脘隱隱作痛,口燥咽幹,大便幹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則:養陰益胃,柔潤止痛。
方藥:
益胃貼
組成:沙參12克,麥冬、白芍各10克,玉竹、甘草各6克。
用法:上藥共為粗末後炒熱,貼敷在胃痛處。
7.脾胃虛寒
臨床表現:胃脘隱痛,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時痛甚,進食後痛減,時吐清水,納差,神疲乏力,甚則手足不溫,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脈細弱或遲緩。
治則:溫中健睥,散寒止痛。
方藥:
(1)溫中貼
組成:蓽茇15克,延胡索15克,丁香15克,肉桂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加黃酒適量調成糊狀,貼敷臍部及中脘穴上。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2)肉桂散
組成:肉桂15克,蓽茇15克,延胡索15克,丁香15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黃酒適量調成糊狀,貼敷臍部及中脘穴上,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三)對症貼敷法
1.嘔吐貼敷法
選方:止嘔貼。
組成:半夏15克,生薑12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
用法:上藥共為粗末後炒熱,加白酒適量調勻後,貼敷在中脘穴上。
2.食滯腹脹貼敷法
選方:消脹貼。
組成:麥芽、神曲各15克,萊菔子12克,茯苓、砂仁、陳皮各10克,枳實6克。
用法:將上述藥物研成細粉,加甘油、米醋適量調藥粉成2個小藥餅,分別敷於胃俞穴、中脘穴,外以膠布固定。
3.噯氣反酸貼敷法
選方:製酸散。
組成:吳茱萸15克,黃連6克,延胡索4克,龍涎香1克,薄荷腦0.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以黃酒調成糊狀,敷於中脘穴或臍部,蓋以塑料薄膜,膠布固定。
!#四、針灸療法
(一)針灸療法簡介
針灸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針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針灸包括針刺法和灸法。其中針刺法是運用各種形態的金屬針具,通過針刺人體的俞穴,並結合不同的行針手法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法是利用易燃物配合藥物,在人體俞穴或息處燒灼熏烤,借助其溫熱性刺激,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針法和灸法雖采用不同的器材和操作方法,但均是通過刺激人體俞穴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進而扶正祛邪,防治疾病,保障健康。臨床上,針法和灸法常結合使用。針灸療法具有適用範圍廣泛,療效明顯,方便經濟等特點。
施術時應按針刺穴位不同,指導患者采用適當體位,並用墊子進行固定,以防患者姿勢不能持久而影響操作。針刺前應洗淨雙手,然後進行穴位消毒。穴位消毒可用乙醇棉球由內向外環擦。根據針刺穴位深淺與患者的胖瘦,選用適當長度的針。如針刺雙側同名穴位,應選用相同的針。同時應檢查針具的針柄是否鬆動,針體、尖是否有損壞。術者應采用穩當,舒適的體位以便於操作。留針期間,必須有人照看,以防發生意外。對初診及精神緊張者,要做必要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了解針刺並無痛苦和危險,以解除患者精神負擔。同時,應告訴患者針刺時不要亂動,如感覺不適,應隨時告訴醫生。為避免針處長期暴露受涼,應使用毛巾、毛毯覆蓋,並用針灸架隔離毛巾或毛毯於針處,防止影響針刺療效。
本病通過針刺可有效地緩解胃腸的痙攣狀態,解除胃腸因代謝毒素刺激而引發的痙攣性疼痛;針刺通過調節腸道的血管功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增強代謝與血液循環作用,減少滲出,防止體液丟失過快;針刺通過對自主神經功能的調節,使胃蠕動恢複到正常的功能狀態,緩解了上吐下瀉等病症;針灸對自主神經的調節,可使胃腸黏膜細胞的抗損傷功能增強,促進胃腸黏膜細胞的代謝更新,使損傷部分盡快修複。
(二)胃病針灸療法
治法1
針刺清養胃陰法治療萎縮性胃炎:主穴取肝俞、胃俞、三陰交、太溪、行間、內庭。隨症配穴:肝鬱氣滯型配期門、承滿;胃熱傷陰型配廉泉、承漿、腎俞。中等強度刺激,留針3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間歇5日進行下1個療程。
治法2
針刺胃俞穴治療胃脘痛:主穴為胃俞穴,配足三裏、內關、豐隆、中脘。胃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於第十二胸椎下兩旁各1.5寸,針刺胃俞穴用30號2寸毫針,針尖向脊柱方向,與表皮成15°~30°夾角進針,進針深度為30~45毫米,手法為平補平瀉,待有酸、脹、痛、麻的針感後停止運針,留針30分鍾,然後根據病程長短及病情輕重加減配穴針刺治療。所有病例在接受針刺治療後停服藥。治療組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3個療程後統計療效。
治法3
針刺治療慢性胃炎:主穴選取足三裏、內關、巨闕、中脘、梁門。配穴依據虛實寒熱隨症加減:頭重如裹者加風池、百會;惡心欲吐者加公孫、勞宮;發熱者加內庭、耳尖(放血);虛寒泄瀉者加天樞、氣海。應用1~2寸毫針進行針刺,以有針感為度,提插補瀉手法為主,依據病情的寒熱虛實,施以不同的補瀉手法,不留針,隔日針刺一次,15日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治法4
取中脘、地倉、足三裏、公孫、內關。中脘穴采用芒針治療,針刺9~15毫米深,輕撚緩進,令感應緩緩下行。餘穴平補平瀉,每5分鍾行針1次,留針20分鍾。每天針刺1次,10次為1個療程。
治法5
針刺治療慢性胃炎:針刺內關、中脘、足三裏等,隔日針1次。《標幽賦》雲:胸腹滿痛刺內關。中脘為胃的募穴,腑之會,是胃經脈氣結聚之處,也是治療胃病的要穴,有理氣行滯,健脾和胃,降逆止嘔,消食化積之功。足三裏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是治療脾胃病的首選穴,能補能瀉,能升能降,能清能溫,有健脾和胃,消積行滯,行胃降逆,通腑利濕之功。《靈樞·邪氣髒腑病形》雲: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欲不下,取之足三裏也。諸穴合用,共奏理氣止痛、健脾和胃、降逆止嘔之功。
治法6
針刺治療胃氣上逆致呃逆:取仰臥位。病程長者針與灸並用,病程在1周以內者,多單純用毫針刺法,每日1次,留針20~30分鍾,10日為1個療程。穴取:天突、膻中、中脘、內關或足三裏。根據辨證虛實而取補瀉手法。
治法7
針刺配合隔餅灸治療慢性胃炎:針刺取大敦(雙)、百會、足三裏(雙)、中脘4穴,手法采用撚轉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鍾,每隔5分鍾撚針1次。隔餅灸用吳茱萸、肉桂、小茴香、高良薑等藥研末,加入黃酒適量調勻,製成直徑1.5厘米,厚0.3厘米圓形藥餅,放在上述針刺4穴上固定,前3穴每次灸3壯,後1穴每次灸4壯。以上均先針後灸,連續7日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日,連續治療2個療程。
治法8
針刺梁丘穴治療胃腸痙攣:患者取臥位,暴露雙膝,選用28號1.5寸不鏽鋼毫針,垂直刺入梁丘穴30毫米左右,得氣後,雙手同時撚針,行大幅度快速提插撚轉瀉法,使針感盡量上行,連續行針5分鍾,留針30分鍾,必要時留針45分鍾,留針期間每5分鍾行針1次。
治法9
取穴足三裏、內關、豐隆、中脘等,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針刺手法,但總體上以瀉法為主,即先大幅度撚轉提插1~2分鍾,爾後留針15分鍾。根據病情,胃腸反應輕者每日針1次,反應重者針2次。
治法10
針刺治療慢性胃炎:實證者以溫中散寒,解鬱泄熱,疏肝理氣,取中脘、足三裏、內關、公孫、行間;虛證者以補脾健胃,溫中散寒,益胃養陰,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門、足三裏。每次選用2~4穴,用2寸毫針,快速刺入皮下,輕撚緩進,使患者感到局部酸、麻、重、脹,並下傳至小腹,留針30分鍾,中途行針2次,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配合耳壓:取脾、胃、肝、大腸、小腸、神門。用磁珠對準穴位貼上,以手壓覺痛為適。囑患者每日自行以手按壓4~6次,每次1~2分鍾,5日後取下,休息1日,11日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注意飲食和起居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