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草藥療法
川楝子
【性味】苦,寒。
【功效】行氣止痛,殺蟲。
【應用】廣泛運用於肝鬱化火所致的各種痛症,常常與元胡、柴胡、白芍、枳實等配伍治療胃病。
烏藥
【性味】辛,溫。
【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應用】一般用於治療寒症胃痛,常與香附、木香、陳皮等同用,若治療胃痛偏於熱亡正者,則常與黃連、黃芩、蒲公英等配伍;治療胸脅悶痛,常與薤白、青皮、元胡同用。
荔枝核
【性味】辛、微苦,溫。
【功效】行氣散結,散寒止痛。
【應用】治療肝氣鬱結、肝胃不和的胃脘久痛,可與木香一起研磨衝服;瘀血表現明顯的胃痛可與香附配伍,或與川芎、當歸、柴胡同用。
【用量】10~15克。
佛手
【性味】辛、苦,溫。
【功效】疏肝解鬱,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應用】治療肝鬱胸脅脹痛,肝胃氣痛,與柴胡、香附、鬱金同用;治療脾胃氣滯的脘腹脹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大多與木香、香附、砂仁等同用。
【用量】3~10克。
香櫞
【性味】辛、微苦、酸,溫。
【功效】疏肝解鬱、理氣寬中、化痰止咳。
【應用】治療肝鬱胸脅脹痛,與佛手大致相似,但力量較小。治療慢性胃病脾胃氣滯上腹部脹滿、噯氣泛酸、惡心等,常常配伍木香、砂仁、藿香使用。
【用量】3~10克。
綠萼鴦
【性味】微酸、澀,平。
【功效】疏肝和胃、理氣化痰。
【應用】該藥是疏肝理氣藥物當中不多的性味平和的藥物,對肝有鬱熱的氣滯疼痛患者尤其合適,常常配伍應用香櫞、佛手等。
【用量】3~6克。
柿蒂
【性味】苦、澀,平。
【功效】降氣止呃。
【應用】胃病患者容易胃氣上逆而呃逆或惡心嘔吐,柿蒂是治呃、止嘔的重要藥物。實熱患者常配伍大黃;胃中積寒患者常配伍吳茱萸、肉桂;氣鬱滯者常常配伍鬱金、沉香等。
【用量】6~10克。
刀豆
【性味】甘,溫。
【功效】降氣止呃,溫腎助陽。
【應用】用於治療虛寒亡正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急慢性胃炎患者之呃逆、嘔吐,常常與丁香、柿蒂等藥物同時運用。
【用量】10~15克。
甘鬆
【性味】辛、甘,溫。
【功效】行氣止痛、開鬱醒脾。
【應用】治療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黏膜脫垂、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引起的上腹部脹痛、食欲減退有較好效果。用於寒凝氣滯症可以與木香、砂仁、厚樸等同用;用於思慮傷脾、氣阻滯症常常與柴胡、香附、白蔻仁等同用。
【用量】3~6克。
山楂
【性味】酸、甘,微溫。
【功效】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應用】是治療油膩肉食積滯的重要藥物,無論對飲食過量導致的胃病,還是由於胃病消化功能減退引起的飲食積滯都可以使用。常常配伍萊菔子、神曲治療肉食積滯之腹部脹滿、噯氣泛酸、腹痛便溏等症;若治療飲食積滯脹滿疼痛劇烈者,應與青皮、枳實、莪術等同用。
【用量】一般用10~15克,大劑量可以用30克。
神曲
【性味】甘、辛,溫。
【功效】消食和胃。
【應用】常常與山楂、麥芽、木香等同用治療飲食停滯引起的脘腹脹滿、食欲減退、腸鳴腹瀉等症,對由於感受外邪而食滯的急性胃炎患者尤其適合。
【用量】6~15克。
麥芽
【性味】甘,平。
【功效】消食健胃。
【應用】本藥能夠促進澱粉類食物的消化,可以與山楂、神曲、雞內金等藥物配伍治療米麵薯芋積滯的消化不良;治療小兒乳食停滯,可單用麥芽煎服或研末衝服;治療脾虛亡正消化不良可與白術、黨參、陳皮等同用。
【用量】一般10~15克,大劑量可用到30~120克。
穀芽
【性味】甘,平。
【功效】消食健胃。
【應用】該藥的功效和應用與麥芽相類似,但力量較緩,兩者常同時配伍使用。生用擅長於調和脾胃,炒用偏於消食。
【用量】10~15克,大劑量30克。
萊菔子
【性味】辛、甘,平。
【功效】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應用】該藥在消除食積的同時,尤其善於行氣消脹,因此,多用於治療食積氣滯引起的脘腹脹滿、噯氣吞酸、腹脹痛等,常與山楂、神曲、陳皮等配伍;若治療因飲食積滯引起的瀉痢、裏急後重,可與木香、枳實、大黃等同用。該藥還是治療痰濕蘊阻致痰多咳喘、胸悶的重要藥物。
【用量】6~10克。
【注意事項】不宜與人參同時應用。
雞內金
【性味】甘,平。
【功效】消食健胃,澀精止遺。
【應用】本品有較強的消食化積作用,並且能夠健運脾胃,廣泛用於米麵薯芋肉食積滯的各種消化不良。病情較輕者,單用研末衝服即可;有脘腹脹滿疼痛等症狀者,可以與山楂、麥芽、青皮同用;治療小兒疳積,與白術、山藥、使君子同用。還可治療泌尿係結石、膽道結石和腎虛遺精、遺尿等症。
【用量】煎服3~10克,研末衝服1~3克。研末用比煎服效果好。
雞矢藤
【性味】甘,苦,微寒。
【功效】消食和胃,化痰止咳,清熱解毒,止痛。
【應用】治療飲食積滯腹痛、腹瀉,可與山楂、神曲等同用;治療脾虛、食量減少、消化不良,可與黨參、白術、麥芽配伍應用;治療小兒疳積,可用雞矢藤的根與豬小肚燉服。對胃腸痙攣疼痛和腎絞痛、神經痛等各種疼痛有一定止痛效果。並可用於治療痰熱咳嗽、熱毒瀉痢、咽喉腫痛等。
【用量】15~30克。
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咳,收斂生津。
【應用】本品寒性重,治療胃痛時一般隻在伴有發熱、便秘的急性上腹部疼痛,常常與知母、大黃、厚樸等藥物同用。還用於治療肺熱喘咳、胃熱牙痛或外敷治療瘡瘍濕疹、水火燙傷等。
【用量】15~60克,宜打碎先煎。內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煆研成細末。
知母
【性味】苦、甘,寒。
【功效】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應用】若上腹部脹痛劇烈、大便秘結、發熱口渴者,與石膏同用;若胃痛隱隱,伴有大便幹、舌紅少津、脈細等陰虛表現者,可與黃柏、天花粉、雞血藤等同用。還可被用於治療肺熱咳嗽、陰虛潮熱。
【用量】6~12克。清熱瀉火多生用,滋陰降火宜鹽水炙用。
蘆根
【性味】甘,寒。
【功效】清熱生津,除煩止嘔。
【應用】治療胃熱症嘔吐、胃痛,常與竹茹、薑汁等同用;治療陰虛胃痛隱隱,常與天花粉、麥門冬等同用。對於肺熱咳嗽、麻疹等有一定療效。
【用量】幹品15~30克,鮮品30~60克。
天花粉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清熱生津,清肺潤燥,清熱消癰。
【應用】該藥善於清胃熱而養胃陰,用於治療熱邪尚未完全清楚、胃陰已傷之胃痛,常常與葛根、蘆根、麥門冬、淮山藥同用。此外,肺熱燥咳、癰腫瘡瘍等病症也可用天花粉治療。
【用量】10~15克。
竹葉
【性味】甘、辛、淡,寒。
【功效】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應用】常常與麥門冬、太子參等同時用來治療餘熱未清、氣陰虧虛的胃病患者。還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口腔潰瘍等。
【用量】5~15克。
梔子
【性味】苦,寒。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應用】是治療熱亡正胃病的常用藥物。治療胃熱壅盛症上消化道出血常常與白茅根、生地、黃芩、地榆等同時使用;胃病偏於濕熱者,常常與佩蘭、藿香等同用;偏於肝胃鬱熱者,常常與黃連、吳茱萸、蒲公英同用。此外,還可以用於治療濕熱黃疸、高熱、癰腫瘡瘍等。
【用量】3~10克。
夏枯草
【性味】苦,辛,寒。
【功效】清肝火,散鬱結。
【應用】對於肝火犯胃的胃痛療效較好,常常與菊花、雞血藤、梔子、玄參等同用。還可用於治療腫瘤、甲狀腺腫大等。
【用量】10~15克。
決明子
【性味】甘、苦、鹹,微寒。
【功效】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應用】本藥既瀉肝火,又益肝陰。若肝胃鬱熱胃病患者,與夏枯草、梔子等同用;偏於肝腎不足者,常與雞血藤、枸杞同用。還可以用於治療腸燥便秘、風熱頭痛。
【用量】10~15克。用於治療便秘時不宜久煎。
黃芩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應用】該藥能清胃腸肝膽濕熱,是治療各種急、慢性胃病的最常用藥物之一。濕熱中阻,上腹部痞滿不適、惡心嘔吐者,常與黃連、半夏、幹薑配伍;感受暑濕的急性胃病者,則常與滑石、白蔻仁、通草等配伍;治療熱毒壅盛迫血妄行的上消化道出血,常常與生地、白茅根、三七、黃連、丹皮等配伍;治療偏於熱亡正的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常與黃連、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同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與生地、半枝蓮、丹參等同用。還可以治療肺熱咳嗽、風熱感冒、癰腫瘡毒、咽喉腫痛、胎熱不安等疾病。
【用量】3~10克。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亦炒用。
黃連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應用】該藥清熱燥濕的力量強於黃芩,尤其善於清中焦濕熱鬱結。治療濕熱中阻胃病常配伍梔子、半夏、白蔻仁、陳皮等治療;偏於肝胃鬱熱症胃病常配伍柴胡、白芍、丹皮、吳茱萸等;治療飲食積滯化熱者,常與黃芩、連翹同用;胃病偏於熱症,伴有易饑者,常與生地同用;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常與黃芩、大黃、紫株草、赤芍同用。此外,還可以治療高熱煩躁、濕熱痢疾、癰腫瘡毒、濕疹等。
【用量】2~10克。炒用可以降低寒性,薑汁炙用可增強清胃止嘔作用。
黃柏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蒸。
【應用】治療濕熱胃痛常常與黃連、秦皮等同用;治療熱亡正上消化道出血常與黃芩、三七配伍。黃柏還可以治療濕熱痢疾、濕疹、遺精、黃疸等。
【用量】5~10克。清熱燥濕多生用,止血多炒用。
龍膽草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應用】對於治療兼有肝膽濕熱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和其他各種胃病有良好療效,常與柴胡、黃芩、藿香等配伍使用。還可以用於治療濕熱黃疸、濕疹、頭痛耳聾等。
【用量】3~6克。
秦皮
【性味】苦、澀,寒。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止痢,明目。
【應用】該藥除清熱燥濕解毒外,還有收澀作用,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胃病兼有腹瀉的患者,常與黃連、黃柏、白頭翁同用。並常用於治療結膜炎、白內障、細菌性痢疾等疾病。
【用量】3~12克。
苦參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應用】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腸胃的脘腹疼痛,常與木香配伍;治療濕熱便血,與生地配伍。還可以治療濕熱黃疸、濕疹、疥癬等。
【用量】3~10克。
金銀花
【性味】甘,寒。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寒。
【應用】治療偏熱亡正胃病,對於伴有咽喉不適的患者尤其合適,常與連翹、菊花配伍。還可治療風熱感冒、癰腫瘡毒、急性闌尾炎等。
【用量】10~15克。
連翹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疏散風熱。
【應用】可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偏於飲食積滯者,與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同用;伴有扁桃體炎者,與金銀花、玄參同用。還用於治療淋巴結炎、高熱、泌尿係統感染等。
【用量】6~15克。
蒲公英
【性味】苦,甘,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尿通淋。
【應用】是治療熱亡正胃病的常用藥物,對大便幹結者尤其合適。偏於濕熱者,配陳皮、砂仁、藿香、佩蘭;夾有血瘀者,配赤芍、丹參;治療萎縮性胃炎,配生地、花粉、蛇舌草、桃仁、半枝蓮等。研究還證實,蒲公英對幽門螺杆菌有一定抑製作用。
該藥還廣泛用於治療闌尾炎、淋巴結炎、泌尿係統感染、濕熱黃疸、肺膿瘍和癤腫等。
【用量】10~30克。
紫花地丁
【性味】苦,辛,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應用】該藥能夠清熱涼血,可與三七、黃芩、大黃、仙鶴草同用治療消化道出血。對闌尾炎、毒蛇咬傷、結膜炎、癤腫也有較好療效。
【用量】15~30克。
菊花
【性味】苦,辛,微寒。
【功效】清熱解毒。
【應用】治療肝胃鬱熱的胃痛常與夏枯草、黃連、吳茱萸同時使用;胃病伴有咽喉疼痛反複發作者,與蒲公英、連翹配伍。還用於治療濕疹、癤腫等。
【用量】10~15克。
穿心蓮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消腫。
【應用】治療胃腸濕熱,脘腹疼痛,大便黏滯不爽者,與馬齒莧、黃連同用。廣泛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濕熱痢疾、蛇蟲咬傷等。
【用量】6~15克。
青黛
【性味】成,寒。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
【應用】對減輕胃黏膜炎症、促進潰瘍愈合有較好療效,用於偏熱症的淺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動力障礙等,常與黃芩、砂仁、蒲公英等配伍;用予熱亡正上消化道出血,常與生地、丹皮、仙鶴草配伍。還用於治療流行性腮腺炎、風熱感冒、中暑、癤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