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心血不足,脾氣虛弱。
心脾兩虛證多由病久失調,或勞倦思慮,或慢性出血所致。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又具統血功能。脾氣虛弱,生血不足,或統攝無權,血溢脈外,均可導致心血虧虛。心主血,血充則氣足,血虛則氣弱。心血不足,無以化氣,則脾氣亦虛。所以兩者在病理上常可相互影響,成為心脾兩虛證。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則心悸怔仲;心神不寧故失眠多夢;頭目失養,則眩暈健忘;肌膚失榮,所以麵色萎黃無澤;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氣虛機能活動減退,故神倦乏力,脾虛不能攝血,可見皮下紫斑,婦女經量減少,色淡質稀,淋漓不盡。舌質淡嫩,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征。
【診斷要點】心悸失眠,麵色萎黃,神疲食少,腹脹便溏,慢性出血。
【鑒別診斷】心脾兩虛證與脾不統血證二者均有脾氣虛和慢性失血的症狀。不同之處是脾不統血證,出血是主症而無明顯的心血不足症狀;心脾兩虛證則必有心悸失眠的心神失養的症狀,而其出血是或見症。
【辨證思路】心脾兩虛證,臨床辨證時要首先要抓住病位在心、脾和病性屬虛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兩種方法結合,心、脾經病變和氣血虛的結合是辨別本證的基礎。臨床辨正把握以下三個方麵:其一:心悸失眠,麵色萎黃等心血不足之症;其二:神疲食少,腹脹便溏等脾氣虛弱之症;其三:脾虛不能攝血所致之慢性出血症狀。
【治療措施】健脾養心,補益氣血為大法,方用歸脾湯(白術、茯苓、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甘草、當歸、遠誌《濟生方》)加減。
三、心肝血虛證
【概
述】心肝血虛證,是心肝兩髒血液虧虛所表現的征候。以心悸失眠,眩暈耳鳴,麵白無華,兩目幹澀,視物模糊,爪甲不榮等為主症。多由久病體虛,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所致。
【臨床表現】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眩暈耳鳴,麵白無華,兩目幹澀,視物模糊,爪甲不榮,肢體麻木,震顫、拘攣,婦女月經量少、色談,甚則經閉。舌淡苔白,脈細弱。
心肝血虛證的證候特征詳參心血虛證、肝血虛證。
【病因病機】心血不足,肝血虧虛。
心肝血虛證心肝血虛證多由久病體虛,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所致。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調節血量。若心血不足,則肝無所藏,肝血不足,則無以調節血液進入脈道,心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怔仲;心神不安,故失眠多夢;血不上榮,則眩暈耳鳴,麵白無華。目得血而能視,肝血不足,目失滋養,可見兩目幹澀,視物模糊;肝主筋,其華在爪,筋脈爪甲失血濡養,爪甲可變幹枯脆薄,肢體感覺遲鈍,麻木不仁,筋脈發生攣急,出現手足震顫或拘急屈伸不利之狀。婦女以血為本,肝血不足,月經來源告乏,使經量減少,色淡質稀,甚至閉經。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血虛之征。
【診斷要點】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眩暈耳鳴,麵白無華,兩目幹澀,肢體麻木。
【辨證思路】心肝血虛證,一般以心肝病變的常見症狀和血虛證共見為診斷依據。具體內容參見心血虛證、肝血虛證。
【治療措施】補血養肝,寧心安神為大法,方用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補肝湯(當歸、川芎、芍藥、熟黃、棗仁、木瓜、麥冬、甘草《醫宗金鑒》)加減。
四、心腎陽虛證
【概 述】心腎陽虛證,是心腎兩髒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以心悸怔仲,畏寒肢厥,或小便不利,肢麵浮腫等為主症。多由久病不愈,或勞倦內傷所致。
【臨床表現】心悸怔仲,畏寒肢厥,或朦朧欲睡,或小便不利,肢麵浮腫,下肢為甚;或唇甲淡暗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
心腎陽虛證之證候特征詳參心陽虛證、腎陽虛證。
【病因病機】心腎兩髒陽氣虛衰。
心腎陽虛證多由久病不愈,或勞倦內傷所致。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心陽為氣血運行、津液流注的動力,故心腎陽虛則常表現為陰寒內盛,全身機能極度降低,血行瘀滯,水氣內停等病變。陽氣衰微,心失溫養,故心悸怔忡,不能溫煦肌膚,則畏寒肢厥,心神失養,精神萎靡,可見朦朧欲睡;三焦決瀆不利,膀胱氣化失司,則見小便不利;水液停聚泛溢肌膚,肢麵浮腫;由於水性下趨,故水腫以下肢為甚;陽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可見麵唇爪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皆為心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血行遲滯,水氣內盛之征。
【診斷要點】心悸怔仲,畏寒肢厥,或小便不利,下肢腫甚。
【辨證思路】心腎陽虛證,臨床辨證把握兩個方麵:其一:.具有心腎兩髒陽氣虛衰之病證表現(具體內容參見心陽虛證、腎陽虛證);其二;全身機能活動處於低下狀態。兩者結合,心腎陽虛證即可成立。
【治療措施】溫補心腎為大法,方用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傷寒論》)合《金匱》腎氣丸(幹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金匱要略》)加減。
五、心肺氣虛證
【概
述】心肺氣虛證,是心肺兩髒氣虛所表現的證候。以心悸咳喘,氣短乏力,動則尤甚,胸悶,痰液清稀,自汗聲怯等為主症。多因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或稟賦不足,年高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心悸咳喘,氣短乏力,動則尤甚,胸悶,痰液清稀,麵色晄白,頭暈神疲,自汗聲怯,舌淡苔白,脈沉弱或結代。
心肺氣虛證的證候特征詳參心氣虛證、肺氣虛證。
【病因病機】心肺兩髒氣虛不足。
心肺氣虛證多內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或稟賦不足,年高體弱等因素引起。肺主呼吸,心主血脈,賴宗氣的推動作用,以協調兩髒的功能。肺氣虛弱,宗氣生成不足,可使心氣亦虛。反之,心氣先虛,宗氣耗散亦能致肺氣不足。心氣不足,不能養心,則見心悸。肺氣虛弱,肅降無權,氣機上逆,為咳喘。氣虛則氣短乏力,動則耗氣故喘息亦甚。肺氣虛,呼吸機能減弱,則胸悶不舒;不能輸布精微,水液停聚為痰,故痰液清稀。氣虛全身機能活動減弱,肌膚腦髓供養不足,則麵色晄白,頭暈神疲;衛外不固則自汗;宗氣不足故聲怯。氣虛則血弱,不能上榮舌體,見舌淡苔白。血脈氣血運行無力或心脈之氣不續,則脈見沉弱或結代。
【診斷要點】心悸咳喘,氣短乏力,胸悶,痰液清稀,自汗聲怯。
【辨證思路】心肺氣虛證,臨床辨證時要首先要抓住病位在心、肺和病性屬虛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八綱辨證兩種方法結合,心、肺經病變和氣虛的結合是辨別本證的基礎。因此,其臨床表現既有心氣虛之心中動悸不安,又有肺氣虛所致之咳喘,同時具備氣虛全身機能活動減弱的病證表現。心悸咳喘與氣虛證共見,心肺氣虛證的診斷即可確立。
【治療措施】補益心肺為大法,方用保元湯(人參、黃芪、炙甘草、肉桂《博愛心鑒》)合補肺湯(人參、黃芪、熟地黃、五味子、紫菀、桑白皮《永類鈐方》)加減。
六、脾肺氣虛證
【概
述】脾肺氣虛證,是脾肺兩髒氣虛所表現的證候。以久咳不止,氣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為主症。多由久病咳喘,肺虛及脾,或飲食不節、勞倦傷脾,不能輸精於肺所致。
【臨床表現】久咳不止,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或便秘,聲低懶言,疲倦乏力,麵色晄白,甚則麵浮足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本證咳喘多與腹脹便溏並見,但亦有兼見便秘者。脾肺氣虛便秘特征為大便數日不通,但並不幹硬或僅見頭幹,雖有便意但解下困難,臨廁努掙乏力,難於排出,掙則汗出氣短,便後疲乏,麵白神疲,肢倦懶言。
脾肺氣虛證的證候特征詳參脾氣虛證、肺氣虛證。
【病因病機】脾肺兩髒氣虛不足。
脾肺氣虛證多由久病咳喘,肺虛及脾,或飲食不節、勞倦傷脾,不能輸精於肺所致。脾主運化,為生氣之源,脾氣不足,不能輸精於肺,致肺氣日損。脾失健運,濕聚成痰,上貯於肺,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肺主一身之氣,肺氣不足,宣降失常,脾氣受閉,終致脾氣亦虛。
久咳不止,肺氣受損,故咳嗽氣短而喘;氣虛水津不布,聚濕生痰,則痰多稀白。脾氣虛,運化失健,可見食欲不振,腹脹不適;濕邪下注,則大便溏:脾氣虛,無力運化,可見便秘;氣虛機能活動減退,故聲低懶言,疲倦乏力;肌膚失養,則麵色晄白;水濕泛濫,可致麵浮足腫。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為氣虛之征。
【診斷要點】咳喘氣短,痰多稀白,納少,腹脹便溏。
【鑒別診斷】脾肺氣虛證與心肺氣虛證,均有肺氣虛表現,所不同者,前者伴見脾病證候,後者兼有心病證候。
【辨證思路】脾肺氣虛證,臨床辨證時要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脾、肺和病性屬虛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八綱辨證兩種方法結合,心、肺經病變和氣虛的結合是辨別本證的基礎。因此,其臨床表現既有肺氣虛之咳喘,又有脾氣虛所致之納少、腹脹便溏,同時具備氣虛全身機能活動減弱的病證表現。咳喘,納少,腹脹便溏與氣虛證共見,脾肺氣虛證的診斷即可確立。
【治療措施】健脾益氣,補土生金為大法,方用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補肺湯(人參、黃芪、熟黃、五味子、紫菀、桑白皮《永類鈐方》)加減。
七、脾腎陽虛證
【概
述】脾腎陽虛證,是脾腎兩髒陽氣虧虛表現的證候。以麵色晄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瀉久痢等為主症。多由脾、腎久病耗氣傷陽,或久瀉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腎陰虛衰不能溫養脾陽,或脾陽久虛不能充養腎陽,終致脾腎陽氣俱傷而成。
【臨床表現】麵色晄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瀉久痢,或五更泄瀉,或下利清穀,或小便不利,麵浮肢腫,甚則腹脹如故。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本證同時具有脾陽虛和腎陽虛的病證特點。脾虛腹瀉與腎虛腹瀉,兩證均為虛證,臨床特征為病程較長,瀉下稀薄清冷,反複發作,夾有不消化食物,甚則完穀不化,腹痛喜熱喜按,食生冷油膩或較難消化食物則腹瀉加重。腎虛腹瀉多由脾虛發展而來,除前述症狀外,腎虛腹瀉特征為黎明之前,臍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痛減,大便稀薄,多混有不消化食物,並兼有腰腹部畏寒,四肢不溫,小便清長,或夜尿增多等腎陽虛症狀。而脾虛腹瀉多在早飯前後或上午。臨床根據病人體質、以及偏於脾或偏於腎的不同,臨床症狀亦有所偏重。
脾腎陽虛證的證候特征詳參脾陽虛證、腎陽虛證。
【病因病機】脾腎兩髒陽氣虧虛。
脾腎陽虛證多由脾、腎久病耗氣傷陽,或久瀉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腎陰虛衰不能溫養脾陽,或脾陽久虛不能充養腎陽,終致脾腎陽氣俱傷。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布精微,化水濕,有賴命火之溫煦。腎為先天之本,溫養髒腑組織,氣化水液,須靠脾精的供養。若脾陽虛衰,日久不愈,運化無力,不能化生精微以養腎,或水濕內阻,影響腎陽蒸化水液的功能,皆能導致腎陽不足,成為脾虛及腎的病證。反之,腎陽先虛火不生土不能溫煦脾陽,或腎虛水泛,土不製水而反為所克,均能使脾陽受傷,而為腎病及脾的病變。故脾腎陽氣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的作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無論脾陽虛衰或腎陽不足,在一定條件下,均能發展為脾腎陽虛證。
脾腎陽氣虛衰,不能溫煦形體,則麵色晄白,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陰寒內盛,氣機凝滯,故下腹亦能出現冷痛。利久傷陽,脾虛及腎,命火衰微,脾陽更弱,故久瀉久痢。寅卯之交,陰氣極盛,陽氣未複,腸中腐穢欲去,故黎明前泄瀉,稱為“五更泄”。瀉下清冷水液,中夾未消化穀物,是脾腎陽氣虛衰,不能溫化水穀的緣故。陽氣虛衰,無以溫化水濕,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水無去路,泛溢肌膚,故麵浮肢腫;土不製水,反受其克,則腹部水腫,脹滿如鼓。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微,均為陽虛陰盛,水寒之氣內盛的表現。
【診斷要點】腰膝或下腹冷痛,久瀉不止,浮腫。
【辨證思路】脾腎陽虛證,臨床辨證時要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脾、腎和病性屬虛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八綱辨證兩種方法結合,脾、腎經病變和陽虛的結合是辨別本證的基礎。因此,其臨床表現既有脾陽虛之久瀉不止,又有腎陽虛所致之腰膝、下腹冷痛。同時具備陽氣虛衰、寒氣內盛的表現。總之臨床表現腰膝、下腹冷痛,久瀉不止,浮腫等與寒證並見,脾腎陽虛證的診斷即可確立。
【治療措施】溫補脾腎為大法,方用《金匱》腎氣丸(幹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桂枝、附子《金匱要略》)合附子理中丸(人參、白術、炮薑、甘草、附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