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腎精不足證
【概
述】腎精不足證,是腎精虧損表現的證候。以小兒發育遲緩,成人早衰,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為主症。多因稟賦不足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調養失宜,或房室過度,或久病傷腎所致。
【臨床表現】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智力和動作遲鈍,囟門遲閉,骨骼痿軟。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性機能減退。成人早衰,發脫齒搖,耳鳴耳聾,健忘恍惚,動作遲緩,足痿無力,精神呆鈍等。舌質淡白,苔白,脈細弱。
腎精不足之人大多具有形體虛弱,精神萎靡、呆鈍的特征。
【病因病機】腎精虧損,無以充養。
腎精不足證多因稟賦不足,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調養失宜,或房室過度,或久病傷腎所致。腎藏精,主生殖,為生長發育之本。腎精不足,不能化氣生血,充肌長骨,故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無以充髓實腦,致智力遲鈍,動作緩慢;精虧髓少,骨骼失養使生長遲緩,囟門遲閉,骨骼痿軟,成年則多見早衰。腎精主生殖,腎精虧損,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性機能減退。腎之華在發,精不足,則發不長,易脫發;齒為骨之餘,失精氣之充養故齒牙動搖,甚則早脫,耳為腎竅,腦為髓海,精少髓虧,腦海空虛,故見耳鳴耳聾,健忘恍惚;精充則筋骨隆盛,動作矯健,精損則筋骨疲憊,轉搖不能,所以動作遲緩,足痿無力;腎精衰,腦失聰,則靈機失運,記憶模糊,故老年可見精神呆鈍。
【診斷要點】眩暈耳鳴,腰膝酸痛,小兒發育遲緩,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
【鑒別診斷】精不足證與腎陰虛證雖均為腎之陰精不足所致,而且皆為虛證,但腎陰虛必兼陰虛內熱之表現,而腎精虧損卻無虛熱之變。
腎精不足證與腎陽虛證均有生殖及生長發育障礙,但腎陽虛兼有虛寒表現,而前者卻無明顯寒象。
【辨證思路】腎精不足證,以生長發育遲緩,生殖機能減退,以及成人的早衰表現為辨證依據。臨床病證表現把握以下兩個方麵:其一:.小兒生長發育遲緩;成人生殖機能低下及早衰。其二:無明顯的寒象與熱象。以上為腎精不足證的診斷要點。
【治療措施】填陰補精,益氣壯陽為大法,方用龜鹿二仙膠(鹿角、龜板、人參、枸杞子《醫方考》)加減。
四、腎氣不固證
【概
述】腎氣不固證,是腎氣虧虛固攝尤權所表現的證候。以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後餘瀝不盡,或遺尿,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為主症。多因年高腎氣虧虛,或年幼腎氣未充,或房事過度,或久病傷腎所致。
【臨床表現】麵白神疲,聽力減退,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後餘瀝不盡,或遺尿,或小便失禁,或夜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或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
腎氣不固證以失於固攝的諸多症狀為特征,如遺尿,滑精,女子白帶多等,臨床並無明顯的寒熱之象。
【病因病機】腎氣虧虛,失於固攝。
腎氣不固證多因年高腎氣虧虛,或年幼腎氣未充,或房事過度,或久病傷腎所致。腎氣虧虛則機能活動減退,氣血不能上充於耳,聽力逐漸減退;骨骼失腎氣之溫養,所以腰膝酸軟乏力。腎與膀肮相表裏,腎氣虛膀胱失約,以致小便次數頻繁,量多清長,甚則小便失禁排尿機能無力,尿液不能全部排出,可使尿後餘瀝不盡。若腎氣未充,腦髓未足,元神不能自主,每致小便自遺,故遺尿多見於小兒、或稟賦不足的青少年。夜間陰氣盛,陽氣衰,故腎氣不足者多見夜尿頻多。腎之藏精,賴腎氣的固攝,精得以藏。腎氣不足,則精關不固,精易外泄故致滑精,或早泄。腎氣不足,帶脈失約常見帶下清稀;任脈失養,胎元不固,每易造成流產。舌淡苔白,脈沉弱,是腎氣虛衰之象。
【診斷要點】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後餘瀝不盡,或遺尿。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或胎動易滑。
【鑒別診斷】腎氣不固證與腎陽虛證二者均有麵白、腰酸耳鳴、小便異常、生殖障礙等症狀。不同之處是腎氣不固證突出尿、精、帶、胎失於固攝的症狀,而且無明顯寒象。而腎陽虛證突出表現為陽虛內寒的特征。如腰及下肢冷痛,畏寒肢冷,陽萎精冷,宮寒不孕,下利清穀,尿少水腫等失於溫養的功能。
【辨證思路】腎氣不固證,一般以腎與膀肮不能固攝的症狀為審證要點。臨床若具有腎與膀肮、或精囊、或帶脈、或衝任失於固攝的病症表現,腎氣不固證的診斷即可確立。
【治療措施】補腎固澀為大法,方用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小兒藥證直訣》)合金鎖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實、蓮須、龍骨、牡蠣、蓮子《本草衍義》)加減。
五、腎不納氣證
【概
述】腎不納氣證,是腎氣虛衰,氣不歸元所表現的證候。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腰膝酸軟為主症。多由久病咳喘,肺虛及腎或勞傷腎氣所致。
【臨床表現】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弱。或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麵青,脈浮大無根;或氣短息促,麵赤心煩,咽幹口燥,舌紅,脈細數。
腎不納氣證以喘促日久,氣不得續,吸氣不利,動則喘甚為特征。
【病因病機】腎氣虛衰,氣不歸元。
腎不納氣證多因久病咳喘,耗傷肺氣,病久及腎,或勞傷太過,或先天元氣不足,老年腎氣虛,致使腎氣不足,納氣無權而成。腎虛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故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筋骨失養故腰膝酸軟乏力。肺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機能活動減退,故神疲聲音低怯。舌淡苔白,脈沉弱,為氣虛之征。若陽氣虛衰欲脫,則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麵青;虛陽外浮,脈見浮大無根。陰陽互為依存,腎氣不足,久延傷陰,或素體陰虛,均可出現氣陰兩虛之候。腎虛不能納氣,則氣短息促;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故麵赤心煩。咽幹口燥。舌紅,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診斷要點】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動則益甚。
【鑒別診斷】心氣虛、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腎氣不固、腎不納氣)四證鑒別
四證均有麵唇淡白,氣短,神疲乏力,頭暈,自汗,動則諸症加劇,舌淡嫩,脈虛等症狀。不同之處是心氣虛必見心悸怔忡、胸悶;而肺氣虛突出表現為咳喘無力、痰清稀、自汗惡風,易患感冒;脾氣
虛以納少、腹脹、便溏、或消瘦、或浮腫為特征;腎氣虛(腎氣不固、腎不納氣)則以腰酸耳鳴、尿頻、遺尿、餘瀝不盡、滑精、帶盛、月經淋漓,胎動易滑為特點。
【辨證思路】腎不納氣證,臨床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程較久這一要點。臨床病證表現一般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益甚之肺腎氣虛證候為其特點。以上為診斷腎不納氣證的主要依據。
【治療措施】溫腎納氣為大法,方用《金匱》腎氣丸(幹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金匱要略》)合參蛤散(人參、蛤蚧《驗方》)加減。
六、膀胱濕熱證
【概 述】膀胱濕熱證,是濕熱蘊結膀胱所表現的證候。以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頻黃赤短少,小腹脹悶為主症。多由感受濕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所致。
【臨床表現】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頻黃赤短少,小腹脹悶,或伴有發熱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紅苔黃膩,脈數。
膀胱濕熱證以尿頻尿急,排尿灼痛為主症,其病在膀胱,與腎相表裏,故常伴有發熱腰痛等症狀。
【病因病機】濕熱內蘊,下注膀胱。
膀胱濕熱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侵及膀胱,或飲食不節,滋生濕熱,下注膀胱,致使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所致。濕熱侵襲膀胱,熱迫尿道,故小便次數頻繁,並有急迫灼熱、疼痛感。濕熱內蘊,膀胱氣化失司,所以尿液黃赤短少,小腹脹悶。如濕熱鬱蒸,熱淫肌表,可見發熱,波及腎髒,則見腰痛,灼傷陰絡,則為尿血;久鬱不解,煎熬尿中雜質成砂石,則尿中可見砂石。舌紅苔黃膩,脈數,為濕熱內蘊之象。
【診斷要點】尿頻尿急,排尿灼痛,尿頻黃赤短少。
【鑒別診斷】膀胱濕熱證與小腸實熱證二者均以尿頻尿急,尿道灼痛為主症。不同之處是小腸實熱證是心火下移小腸,故必有煩渴失眠,口舌生瘡等兼證。而膀胱濕熱證病在膀胱,與腎相表裏,故常伴有發熱腰痛等症狀。
【辨證思路】膀胱濕熱證,臨床辨證應把握兩個方麵,其一,具有濕熱下注膀胱所致之尿頻尿急,排尿灼痛之症。其二,伴見濕熱之象。二者結合,膀胱濕熱證的診斷即可確立。
【治療措施】清熱利濕通淋為大法,方用八正散(車前子、瞿麥、扁蓄、滑石、山梔子仁、甘草、木通、大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第六節 髒腑兼證辨證
人體各髒腑之間,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資生,相互製約的關係。當某一髒或某一腑發生病變時,不僅表現本髒腑的證候,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影響其他髒器發生病變,凡同時見到兩個以上髒器的病證,即為髒腑兼證。
髒腑病證的相互傳變,一般來說隻要具有表裏、生克、乘侮關係的髒器,兼證容易發生,反之,則較為少見。所以掌握髒腑病證的一般傳變規律,對於臨床分析判斷病情的發展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髒腑兼證,具有表裏關係的病變,已於五髒辨證中論述。現將其他髒與髒,髒與腑的常見兼證,分述如下:
一、心腎不交證
【概
述】心腎不交證,是心腎水火既濟失調所表現的證候。以心煩不寐,腰酸遺精等為主症。多因久病傷陰,或房室不節,或思慮太過,情誌鬱而化火,或外感熱病心火獨亢等因素所致。
【臨床表現】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遺精,五心煩熱,咽幹口燥,小便黃,大便幹,舌紅,苔薄少津,脈細數.或伴見腹部、下肢酸困發冷。
心腎不交證因腎水不升,心火無製,心神受擾,故以心神不寧,心悸不安為主症;其病機尚有腎陰虧虛,髓海不足的一麵,故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多夢遺精為其主要兼症。其證候特征詳參腎陰虛證、心火亢盛證。
【病因病機】腎陰不足,心火過盛。
心腎不交證多因久病傷陰,或房室不節,或思慮太過,情誌鬱而化火,或外感熱病心火獨亢等因素所致。心為火髒,心火下溫腎水、使腎水不寒;腎為水髒,腎水上濟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濟,則心腎陰陽得以協調,故有“心腎相交”或“水火既濟”之稱。若腎水不足,心火失濟,則心陽偏亢,或心火獨熾,下及腎水,致腎陰耗傷,均可形成心腎不交的病理變化。本證水虧於下,火熾於上,水火不濟,心陽偏亢,心神不寧,故心煩不寐,心悸不安;水虧陰虛,骨髓不充,腦髓失養,則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腰為腎府,失陰液濡養,則腰酸;精室為虛火擾亂故夢遺。五心煩熱,咽幹口燥,舌紅,脈細數,為水虧火亢之征。心火亢於上,火不歸元,腎水失於溫煦而下凝,則腰足酸困發冷。
【診斷要點】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
【鑒別診斷】心腎不交證與心陰虛證均有心悸失眠及陰虛內熱的症狀,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尚兼有腎水不足的腰酸耳鳴,遺精症狀,而心陰虛證則無此症狀。
腎陰虛證與心腎不交證的區別是無心火偏亢的征象,雖然也有心悸失眠,但比較輕微或無,而心腎不交證則以心悸失眠為主症。
【辨證思路】心腎不交證,臨床辨證時首先要辨明病位在心和腎,采用髒腑辨證,抓住心陽與腎陰的生理關係失常兩個要素,是辨別本證的基礎。心腎不交證的病機特點是腎水虧於下,心火熾於上,水火不濟。心腎不交證以心煩不寐為主症。然而,諸多因素均可導致心煩不寐,諸如勞神過度,陰虛內熱,血虛不能養心,憂思鬱結,以及老人陽氣衰微,胃中不和或火熾痰瘀,溫病裏熱盛等。因此需針對兼症辨其虛實寒熱。心腎不交證除腎水不升,心火無製,心神受擾,症見心神不寧,心悸不安外;尚有腎陰虧虛,髓海不足的一麵,故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多夢遺精為其主要兼症。此外結合水虧火亢之征,如五心煩熱,咽幹口燥等,心腎不交證的診斷即可確立。
【治療措施】滋腎水,清心火為大法,方用心腎交泰丸(沙參、生地、麥冬、當歸、白芍、茯神、黃連、肉桂、遠誌、炙甘草《名醫類案按》)加減。
二、心脾兩虛證
【概
述】心脾兩虛證,是心血不足,脾氣虛弱所表現的證候。以心悸,失眠,眩暈健忘,麵黃,納差,腹脹便溏等為主症。多由病久失調,或勞倦思慮,或慢性出血,損傷心脾氣血所致。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麵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紫斑,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等,舌質淡嫩,脈細弱。
怔忡與心悸大致相同,但怔忡病情較重。心悸是自覺心中動悸不安;怔忡是心跳劇烈的一種症狀,跳動往往上致心胸,下達臍腹。心悸為陣發性,怔忡多為持續性;心悸有虛有實,怔忡多偏於虛。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有些怔忡又是心悸的進一步發展,故常心悸怔忡並稱。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臨床常與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麵色萎黃兼見。腹脹有虛實之別,實證多因熱結胃腸,每見便秘,腹痛拒按。本證因脾氣虛弱所致,每兼便溏而喜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