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九章 辨證方法之間的關係
概 說
中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對辨證的認識不斷得到發展、深化,並創立了多種辨證歸類的方法。通常提到的就有八綱辨證、髒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髒腑辨證、三焦辨證以及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方劑辨證等。此外,還有辨標本、順逆,辨體型氣質以及五行辨證等多種提法。
這些辨證方法,由於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條件下形成的,因而其各自歸納的內容、論理的特點、適用的範圍都不全相同。有的抽象、籠統,有的具體、深刻,有的以病位為綱,有的則以病因、病性為綱。它們既有各自的特點,不能相互取代,而又各不全麵,較難單獨理解和應用;既互相交織重疊,而又未形成完整統一的體係。諸如辨證方法所歸納的具體內容,存在著一些名實異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現象。所以,應對其各自的內容與特點有全麵的了解,並綜合進行運用。
八綱辨證是辨證的基本綱領,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可以從總體上分別反映證候的部位和性質,而陰陽又是八綱的總綱。八綱辨證的原則性和概括性很強,但若不結合其他辨證方法應用,難免於空泛不實。
髒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是八綱中辨表裏病位的具體深化,即以辨別疾病現階段的病位為綱,以辨別證候性質為具體內容。
髒腑辨證、經絡辨證的重點是從“空間”位置上辨別病變所在的髒腑、經絡,主要適用於“內傷雜病”的辨證;
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則主要是從“時間”上區分病情的不同階段、層次,主要適用於“外感時病”的辨證。六經辨證雖然也可用於辨治某些內傷雜病,但畢竟還是更適合於外感疾病的治療,尤其適用於外感風寒的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多用於溫熱病,而三焦辨證則宜於濕熱病。
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則是八綱中寒熱虛實辨證的具體深化,即以辨別病變現階段的具體性質為主要目的,自然也不能脫離髒腑、經絡等病位。其中病因辨證主要是討論六淫、蟲積、食積等邪氣的侵襲或停聚為病,與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等辨證的關係最為密切,對於病因的認識和把握,涵蓋廣泛,針對性強,但缺乏機體在正邪鬥爭過程中的動態認識。氣血津液辨證主要是分析氣、血、津液、陰陽等正氣失常所表現的變化,與髒腑辨證的關係尤為密切。
古人所謂“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變遷無定;知其一定之治,隨其病之千變萬化而應用不爽”,指出了方劑辨證方法的廣泛適用性。由於每一首方都涵有內在“理”和“法”的組方依據,有其明確而又相對固定的主治病症範疇,眾多方劑主治範疇及其理法的迭加交錯,使得方劑辨證臨床適用範圍更加廣泛。
總之,八綱是辨證的綱領,辨別病性是辨證的基礎與關鍵,髒腑、六經、經絡、衛氣營血、三焦、方劑等辨證方法,是辨證方法在內傷雜病、外感時病中的具體運用。
第一節 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
六經辨證不僅是一種辨證方法,它綜合了邪正陰陽、表裏虛實、經絡髒腑、營衛氣血等內容,已有機的結合成一個綜合性的辨證論治體係。係統的六經辨證方法,就已經包括了八綱辨證在內。六經辨證中已具備了八綱辨證,而且八綱之間諸如寒熱真假,表裏虛實錯綜複雜的關係等都頗為詳盡。後世又通過進一步總結,使之成為更高一級的辨證綱領。
六經辨證是外感病辨證論治的綱領,八綱辨證是對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證候性質的總概括,兩者關係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外感疾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鬥爭的臨床反映,正邪鬥爭的消長盛衰,決定著疾病的發展變化,關係著疾病的證候性質,所以六經辨證的具體運用,無不貫串著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等內容,後世所說的八綱辨證,來源雖出於《內經》,也是從《傷寒論》中得到啟發,而加以係統化的。
六經辨證中,太陽、陽明、少陽,叫做三陽;太陽、少陽、陽明,叫做三陰。從病的屬性來講,三陽病多屬於熱證、實證,概為陽證;三陰病多屬於寒證、虛證,概為陰證。從邪正盛衰的關係來講,三陽病表示病人正氣盛,抗病力強,邪氣實,病情一般都呈現亢奮的狀態;三陰病表示病人正氣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都呈現虛衰的狀態。故曰:“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此即六經與八綱中陰陽總綱的關係。
表裏是分析病位的綱領。就六經中表裏而言,一般太陽屬表,其餘各經病變屬裏,但表裏的概念又是相對的。例如:三陽病屬表,三陰病屬裏;陽明病屬表,太陰病屬裏等等。六經病證的發表攻裏就是根據病位的在表在裏決定治則的。如太陽表證,宜解表發汗;陽明裏證,宜清泄裏熱或攻下裏實。所以在臨床上出現表裏證候有疑似的時候,或者表裏證同時出現的情況下,分辨病之在表在裏,對治療的正確與否有著重要關係。如論中“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又如“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都是這一類的實例。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綱領。凡病勢亢進,陽邪倔盛者,多屬熱證;凡病勢沉靜,陰邪倔盛者,多屬寒證。同樣,寒熱的證候,也是比較複雜的。如同一下利之證,有屬寒屬熱的不同,若自利不渴者,為內有寒;而下利欲飲水者,則為裏有熱。又有寒熱真假之辨,如“傷寒,脈滑而躍者,裏有熱”,為陽明熱證,是真熱假寒之證。又如“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魔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麵色赤”,為少陰寒化證,是真寒假熱之證。由此可見,六經病的寒熱,也是辨證論治的重要內容。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綱領,虛是指正氣虛,實是指邪氣實。辨別邪正的虛實,是治療時選擇扶正或攻邪的重要關鍵;如‘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霸但熱者,實也。”前者為汗後陽虛之證,治療當選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以顧其虛;後者為汗後邪盛內傳之裏實證,故治法選用調胃承氣湯以攻其實。
上述例證,可以說明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方法的總概括,故無不貫串於六經病證治法之中。但六經辨證又是八綱辨證的係統化、具體化;例如六經病證中的太陽病,有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脈浮等症。從八綱辨證來分析,屬於表證。但僅據表證,還不能指導治療,必須結合其有汗無汗來進一步辨別,如有汗為表虛,無汗為表實。隻有這樣,才能準確地運用解肌或發汗的治療方法。又如少陰病有但欲寐、脈微細等證,從八綱來分析,屬於裏證、虛證。但僅據裏證、虛證,仍不能指導治療,必須進一步分析其明陽的偏盛偏衰,如果表現為無熱惡寒、四肢膠逆、脈沉微等陽衰陰盛者,則為少明寒化證;如表現為心煩不得眠,咽幹或痛、脈細數等陰虛內熱的脈證,則為少陰熱化證。隻有這樣,才能準確地運用扶陽抑陰或育明清熱的治療方法。由此可見,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必須充分理解到達一點,才能有效地進行臨床辨證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