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真熱假寒:指熱深伏於裏,格陰於外的一種症候。其臨床常見胸腹灼熱,神昏譫語,手足逆冷。多見於傷寒邪在陽明或厥陰熱厥以及溫病熱入營血的熱陷心包,亦可見於氣分腑實內結,邪熱內閉證。
【辨證思路】臨床根據惡寒所屬的證候,主要運用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方法。
1.辨虛實:惡寒發熱同見,或見寒熱往來多屬實證。若見惡寒肢冷無熱,則多屬虛證。
2.辨真假:臨床有真寒假熱和真熱假寒的不同。真寒假熱指內有真寒而外見假熱的證候,是由於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致,臨床可見身熱反欲蓋衣被,口渴喜熱飲,伴下利清穀,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真熱假寒則是由於陽熱內盛,格陰於外所致。臨床可見肢冷而身熱不惡寒,渴喜冷飲,口臭,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而幹等。臨床宜詳加辨別。
第三節 頭痛
【概
述】頭痛是病人的一種自覺症狀,外感病中的頭痛,多發病急、病程短、頭痛較劇、痛無休止。根據頭痛的部位,可以分為太陽頭痛、少陽頭痛、陽明頭痛、厥陰頭痛。根據頭痛的性質,可以分為風寒頭痛、風熱頭痛和風濕頭痛。
【臨床表現】
太陽頭痛,多伴有發熱惡寒脈浮等表證。少陽頭痛,多伴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幹,脈弦等半表半裏之證。陽明頭痛,必伴有壯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洪大等陽明經證。厥陰頭痛,當伴有幹嘔、吐涎沫等證。
風寒頭痛多屬太陽頭痛,常見惡風寒,遇風加劇,口不渴,苔薄白等。風熱頭痛多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發熱或惡風,麵紅目赤,口渴欲飲,便秘溲黃,舌質紅,苔黃,脈浮數等。風濕頭痛多頭痛如裹,肢體困重,納呆胸悶,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等。
【鑒別診斷】臨床主要辨清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一般根據頭痛的久暫,疼痛的性質、特點和頭痛部位的不同來辨別。外感頭痛,一般發病較急,病程較短,痛勢較劇。多表現為掣痛、跳痛、灼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多因外邪所致,多屬實證。內傷頭痛,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痛勢較緩,多表現為隱痛、空痛、昏痛,痛勢悠悠,遇勞則劇,時作時止,或表現為刺痛,部位固定或頭昏頭蒙,多屬虛證或虛中挾實。臨床常見的有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等類型。
【辨證思路】臨床辨頭痛所屬的證候,主要運用髒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和病因辨證的方法。
1.辨部位
(1)太陽頭痛:頭痛連項,仲景又稱之為頭項強痛。因足太陽經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行於後頭及項部,故邪犯太陽經可引起後頭痛。
(2)少陽頭痛:痛在兩側,太陽穴附近為甚者,屬少陽經頭痛。因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上抵頭角,行於側頭部,故邪犯少陽經可引起側頭痛。
(3)陽明頭痛:前額部連及眉棱骨疼痛,屬陽明經頭痛。因足陽明經循發際至額顱,行於前頭部及額部,故邪犯陽明經可引起前額痛。
(4)厥陰頭痛:巔頂痛,屬於厥陰經頭痛。因足厥陰肝經係目係,與督脈絡於巔,行於巔頂部,故邪犯厥陰經可引起巔頂痛。
2.辨性質
(1)風寒頭痛:頭痛連項,遇風寒加重者,屬於風寒頭痛,是外感風寒之邪,阻遏足太陽經脈轉輸,經氣鬱塞所致。
(2)風熱頭痛:頭痛惡熱,麵紅目赤者,屬於風熱頭痛,是外感風熱之邪,上擾清竅所致。
(3)風濕頭痛: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者,屬於風濕頭痛,是外感風濕之邪阻遏陽氣,清陽不升所致。
第四節 眩暈
【概
述】眩暈是指眼花頭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症狀,多見於內傷雜病中,主要和肝陽化風,肝鬱化火,痰濕中阻,水飲上泛以及氣血虧虛和腎精不足有關。在《傷寒論》六經病證中和《金匱要略》支飲病中多為水邪上犯清陽所致。
【臨床表現】 1.脾虛水停:若眩暈伴有心下逆滿,氣上衝胸,心悸,舌質淡胖,苔滑水飲欲滴,脈沉緊等症,多為脾虛水停,水氣上衝所致。眩暈發作往往和體位有關。
2.腎陽虛衰:若眩暈伴有心下悸,身瞤動,站立不穩或全身水腫,不便不利,苔白,脈沉等症,多為少陰腎陽虛衰,水氣泛濫所致。
3.邪犯少陽:若頭目昏眩,伴有口苦,咽幹,脈弦等症,則為少陽病膽火上炎,火氣為病之證。
【鑒別診斷】眩暈和頭痛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並見,故臨床需要鑒別。頭痛病因有外感、內傷兩個方麵,眩暈則以內傷為主。辨證方麵頭痛偏於實證者多,而眩暈則以虛證為主或虛中挾實。
【辨證思路】根據眩暈所屬的證候,臨床主要運用髒腑辨證的方法。
1.辨虛實:肝陽上亢和痰濕中阻所致眩暈多屬實證,但陽亢之中多兼陰虛,痰濕之中又有脾虛等,故臨床虛中挾實多見或偏重於實證。肝陽上亢者,多見眩暈耳鳴,麵時潮紅,急躁易怒,口苦,每因煩勞或惱怒而加重等。痰濕中阻者,多見頭重如蒙,胸悶惡心,苔白膩等。氣血虧虛和腎精不足所致眩暈為虛證,氣血虧虛則多見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麵色蒼白,唇甲不華,神倦乏力,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等。而腎精不足者多伴健忘,腰膝酸軟,精神萎靡,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或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質淡,脈沉細無力等。
2.辨標本緩急:一般肝陽上亢起病較急,如不及時治療,可致肝陽化風而發展為中風證。痰濕中阻可突然發病,常伴有視物旋轉。而氣血虧虛和腎精不足證起病較緩,症狀較輕,多見於體虛年老之人,多不出現旋轉感,且遇勞加重。
第五節 煩躁
【概
述】煩躁指以心中煩熱,坐臥不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症狀。其病機為熱擾心神所致,在外感疾病中有表、裏、寒、熱、虛、實之分。既可見於太陽表證,又可見於熱在氣分證、熱在營血證及疾病後期,腎陰不足的心火獨亢證或陽氣虛衰證。
【臨床表現】 1.表寒裏熱:因風寒束閉肌表,衛陽被遏,陽鬱不得伸展,上擾心神所致,臨床以發熱惡風寒,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為特征。
2.熱在氣分:因內熱熾盛,邪熱上擾心神所致。若伴有高熱,麵赤,多汗,渴喜冷飲者,為裏熱熾盛,邪熱犯胃證,或稱為陽明病熱證。若伴有不大便,繞臍痛,日晡潮熱,腹滿硬痛者,為裏熱熾盛,熱結腸腑證,或稱為陽明病實證。
3.熱在營分:因營熱熾盛,邪熱上擾心神所致。若伴有身熱夜甚,斑疹隱隱,咽燥口幹反不甚渴,舌質紅絳而幹者,為熱灼營陰證。
4.寒邪犯胃,濁陰上逆:因中陽不足,寒濁中阻所致。常伴有手足逆冷,吐利,食穀欲嘔等中陽不足之候。
5.腎陽虛衰:邪在太陽,誤用汗下,而致陽氣暴傷,陰寒內盛,病入少陰。人與自然是一有機整體,因晝日屬陽,故晝日陽氣旺,人體虛陽得自然界陽氣相助,尚能與陰相爭;夜晚屬陰,故夜晚陰氣盛,虛陽無助,不能與陰相爭。臨床以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脈沉微,身無大熱為特征。
6.陰陽兩虛:病在太陽,治不得法,誤用汗下後而致陰陽兩虛所致。陰陽兩傷,水火不濟,則心神不安而見煩躁不寧,其煩躁無明顯的時間界限,常伴有四肢逆冷,惡寒,脈微細等陰陽不足之證。
【辨證思路】臨床根據煩躁所屬的證候,主要運用八綱辨證、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的方法。
1.辨寒熱:煩躁伴手足逆冷,吐利,食穀欲嘔等症,為寒邪犯胃,濁陰上逆所致。若見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脈沉微,身無大熱,則為邪在太陽,誤用汗下,而致陽氣暴傷,陰寒內盛,病入少陰的證候,因晝日屬陽,故晝日陽氣旺,人體虛陽得自然界陽氣相助,尚能與陰相爭;夜晚屬陰,故夜晚陰氣盛,虛陽無助,不能與陰相爭,故見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若煩躁無明顯的時間界限,常伴有四肢逆冷,惡寒,脈微細等則屬陰陽不足之證,因陰陽兩傷,水火不濟所致。若煩躁伴發熱惡風寒,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見於表寒裏熱證,因風寒束閉肌表,衛陽被遏,陽鬱不得伸展,上擾心神所致。若煩躁伴有高熱,麵赤,多汗,渴喜冷飲者,為裏熱熾盛,邪熱犯胃證,或稱為陽明病熱證。若伴有不大便,繞臍痛,日晡潮熱,腹滿硬痛者,為裏熱熾盛,熱結腸腑證,或稱為陽明病實證。若伴有身熱夜甚,斑疹隱隱,咽燥口幹反不甚渴,舌質紅絳而幹者,為熱灼營陰證。
2.辨虛實:實證多伴發熱惡風寒,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或伴有高熱,麵赤,多汗,渴喜冷飲者。或伴有不大便,繞臍痛,日晡潮熱,腹滿硬痛者。或伴有身熱夜甚,斑疹隱隱,咽燥口幹反不甚渴,舌質紅絳而幹者。虛證多伴手足逆冷,吐利,食穀欲嘔。或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脈沉微,身無大熱。或煩躁無明顯的時間界限,常伴有四肢逆冷,惡寒,脈微細等則屬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