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十章 症狀辨證
第一節 發熱
【概
述】發熱,是病人體溫升高,或體溫正常而病人全身或局部有發熱的感覺。發熱可分為外感發熱和內傷發熱。外感發熱是由感受外邪所引起,而內傷發熱是由氣血陰精虧虛、髒腑功能失調所致。
【臨床表現】
1.發熱惡寒:指發熱與惡寒同時並見。這種熱型是邪在表的表現,多見於傷寒或溫病之初。若伴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等證,則為衛陽被遏,營陰鬱滯,太陽經氣運行不暢的太陽傷寒表實證。若伴汗出、惡寒(惡風)、脈緩等證,則為衛失固密,營陰外泄的太陽中風表虛證。若發熱惡寒呈陣發性發作,則多為表鬱輕證。若發熱重,惡寒輕,伴見口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則為溫病邪在肺衛之征。
2.往來寒熱:指發熱和惡寒交替出現,定時或者不定時發作。在傷寒病中,為熱鬱半表半裏,少陽樞機不利的表現。在溫病中,多為濕熱穢濁鬱閉膜原之象。邪鬱少陽,多伴見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脈弦等證。濕熱穢濁鬱閉膜原,則惡寒與發熱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其寒熱之勢多呈惡寒重而熱象相對較不顯著,並伴有胸悶納差,大便稀溏,舌苔厚膩,脈象濡數等證。
3.壯熱:指熱勢熾盛,通體皆熱,不惡寒,但惡熱,為邪入陽明氣分,邪正劇爭,裏熱蒸騰之象。傷寒由表入裏,陽明熱盛和溫病邪入氣分,均可見到此種熱型。臨床多伴汗出、口渴、脈洪大等。
4.日晡潮熱:指發熱下午為甚。日晡即申時,相當於午後3~5時。在傷寒病中,日晡潮熱是熱結腸腑,陽明腑實證的標誌。在溫病中,多是熱入氣分,陽明熱結的征象。二者均可伴見便秘、舌紅苔焦黃等陽明腑實證。如潮熱伴見口幹而漱水不欲咽,少腹硬痛,舌見瘀斑或青紫,脈細澀,則屬溫病瘀熱蓄於下焦。如見午後低熱較著,手足心熱,心煩盜汗,舌紅而光,脈細數者,當屬陰虛而虛熱內生。
5.身熱不揚:指身熱稽留而熱象不顯。為濕溫病邪留氣分,濕重於熱,熱為濕遏,濕蘊熱蒸之征象。臨床多見於濕溫發熱,表現為下午熱勢稍盛,伴有汗出熱不解,口渴不甚,或者渴不欲飲,胸悶脘痞,身重納呆,苔白膩,脈濡緩或濡數等狀。
6.發熱夜甚:指發熱入夜更甚,為溫病熱灼營陰之征象。
7.夜熱早涼:指至夜發熱,天明時熱退身涼,多伴見熱退無汗。為溫病後期,餘邪留於陰分之征象。
8.低熱:指溫病後期熱勢低微,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為溫病後期陰傷虛熱之征象。如兼見口渴欲飲,不欲飲食,舌絳光亮無苔者,為胃陰大傷,虛熱內生;如兼見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舌質枯萎者,為肝腎陰虛,邪少虛多之證。
9.厥熱勝複:指手足厥冷與發熱交替出現的一種熱型,見於傷寒厥陰病。一般手足厥冷和下利同時出現,為陰寒內盛的征象,發熱則手足厥冷和下利停止,為陽氣恢複的表現,因此稱之為厥熱勝複。張仲景一般用厥冷(下利)和發熱的先後以及二者出現的日數來判斷預後。先厥後發熱,為陽氣來複,病情好轉;先熱後厥利,為陽不勝陰,病情加重。日數多者為勝,厥多熱少,陰氣勝,其病為進;厥熱相等,其病為愈;發熱不止,為陽複太過。
10.短暫熱:見於傷寒病除中證。表現為本不能飲食,惡寒蜷臥,而突然能食,身體發熱,但發熱持續短暫,很快消失。此為胃氣欲絕的危重之證。
11.虛勞發熱:氣虛發熱常在勞累後發生或加劇,熱勢或高或低,頭暈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易於感冒,食後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弱而數。血虛多為低熱,常伴有頭暈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寧,麵色少華,唇甲色淡,舌質淡,脈細弱。
12.瘀血發熱:指溫邪深入血分,引起耗血動血,瘀熱互結所出現的症候類型。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身熱夜甚,燥擾不安,或神昏譫狂,吐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質深絳,脈細澀。
13.真寒假熱:指陰盛於內,陽氣浮越在外的症候,多見於傷寒少陰病。其發熱體溫多不高,持續時間不會太長,主要臨床表現有自覺發熱,麵紅如妝,有陣發烘熱,常伴有四肢逆冷,身困倦怠,下利清穀,小便色白,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
【鑒別診斷】1.傷寒發熱與溫病發熱:發熱是感受外邪後,機體對病邪的一種全身性的反應,為正氣抗邪,邪正相爭的表現。外感發熱包括傷寒發熱和溫病發熱兩大類,傷寒發熱係感受風寒之邪或寒邪化熱所致,多見於三陽病階段;溫病發熱,為感受溫熱病邪所致,可見於溫病發展過程的各個階段。二者同屬感受外邪所致,然由於感邪不一,傳變不同,故各有特點,臨床應詳加區別。溫病發熱,一般體溫較高,按照衛氣營血及後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熱型。傷寒發熱,按六經規律傳變,一般多見於三陽病階段,也可見於少陰和厥陰病階段,但見於陰經的發熱有真熱和假熱的不同。在臨床上,不同的熱型,不同的伴見症狀,其病機及證候也各不相同。
2.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外感發熱多表現為高熱,外邪不除則發熱不退,發熱初期常伴惡寒,其寒雖得衣被而不減,常兼有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脈浮等症。而內傷發熱以低熱為多見,或僅自覺發熱,且多感手足心熱。其熱時作時止,或發無定時,大多發熱而不惡寒,或雖感怯冷但得衣被則減,兼見頭暈、神倦、自汗盜汗、脈弱無力等症。
【辨證思路】臨床辨外感發熱所屬的證候,主要運用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的方法。
1.辨表裏:發熱伴有惡寒或微惡風寒,多屬表證。若發熱惡寒並見,伴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等證,則為衛陽被遏,營陰鬱滯,太陽經氣運行不暢的太陽傷寒表實證。若證見發熱、汗出、惡寒(惡風)、脈緩等證,則為衛失固密,營陰外泄的太陽中風表虛證。若發熱惡寒呈陣發性發作,則為表鬱輕證。若發熱重,惡寒輕,伴見口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則為溫病邪在肺衛。若證見壯熱不惡寒,反惡熱,大汗出,脈洪大有力,口渴引飲,則為裏熱熾盛。若見日晡潮熱,伴便秘、舌紅苔焦黃等證,則為陽明腑實證。
2.辨虛實:發熱伴有惡寒,或壯熱不惡寒,或往來寒熱,或日晡潮熱,或身熱不揚,則多屬實證。若見夜熱早涼,或低熱,或短暫熱則多屬虛證。
3.辨真假:發熱伴手足厥冷,麵紅如妝,下利清穀,小便清長,脈微欲絕等證,則為陰盛於內,陽氣浮越在外的假熱證候。若發熱伴手足厥冷,煩渴冷飲,咽幹,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沉數有力等證則為陽盛於內,格陰於外的假寒證。
第二節 惡寒
惡寒,指病人有寒冷的感覺,是病人的一種自覺症狀。在外感病中,惡寒(惡風)主要見於傷寒病,而溫病初起也可以見到惡寒。傷寒六經病惡寒包括惡寒發熱的太陽病、寒熱往來的少陽病、短暫惡寒的陽明病和但惡寒的三陰病。溫病初起的惡寒,多為微惡風寒或憎寒壯熱同見。
【臨床表現】
1.惡寒發熱:指惡寒與發熱同時並見。這種惡寒是邪在表的表現,正如古人所說“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見於傷寒,則屬於病在太陽之經,為風寒之邪襲於太陽經脈,衛陽不能溫煦肌表所致。見於溫病,為邪在肺衛之征象,溫邪初襲衛分,衛氣被鬱,開合失司,可見惡寒。
2.寒熱往來:指惡寒和發熱交替出現,定時或者不定時發作。在傷寒病中,為熱鬱半表半裏,少陽樞機不利的表現。在溫病中,多為濕熱穢濁鬱閉膜原之象。邪鬱少陽,多伴見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脈弦等症。濕熱穢濁鬱閉膜原,則惡寒與發熱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其寒熱之勢多呈惡寒重而熱象相對較不顯著,並伴有胸悶納差,大便稀溏,舌苔厚膩,脈象濡數等證。
3.短暫惡寒:短暫惡寒多見於傷寒的陽明病,是由邪氣襲於陽明經表,陽明之氣一時不能伸展,也可以見到惡寒的表現。但此種惡寒為時短暫,程度輕微,可以自罷,與其他六經的惡寒截然不同。
4.但惡寒:但惡寒是指惡寒而不伴有發熱的情況,多見於傷寒的三陰病。三陰病多為陰盛陽虛之證,陰盛於內,陽氣虛而不能抗邪,故惡寒而不發熱。
5.但背惡寒:是指後背局部有惡寒感覺。在傷寒病中,一是見於陽明經證,由於汗出過多,肌腠疏鬆,不耐邪侵;二是見於少陰陽虛寒濕證,背為督脈循行部位,陽虛而寒濕凝滯,督脈先受影響,故背惡寒。前者惡寒程度輕,稱之為背微惡寒,後者惡寒程度重,稱之為背惡寒。
6.寒戰:是指寒栗而戰,多見於溫病邪氣留戀氣分,邪正相持,正氣奮起鼓邪外出,或者見於傷寒少陽病小柴胡湯證誤下之後,柴胡湯證不罷,複與小柴胡湯,正氣得藥物之助,奮起抗邪外出。寒戰之後,繼之發熱汗出,熱退脈靜身涼,則為正能勝邪,病情向愈,若正不勝邪,亦可見寒戰之後不能汗出,出現膚冷,煩躁不安,脈象急疾,則預後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