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頸椎病概述
第一節?定義與發病特點
一、定義
頸椎病是指頸椎及其之間的關節、關節囊、韌帶、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出現頸椎失穩、骨質增生、韌帶與關節囊肥厚或鈣化等病理變化(圖1-1,圖1-2,圖1-3,圖1-4),刺激或壓迫了頸神經根、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而產生的一係列症狀,又稱頸椎退行性骨關節病、頸椎綜合征。
頸椎病屬於中醫學痹證、痿證、頭痛、眩暈、項強、肩背痛的範疇。
依受累組織的不同可將頸椎病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和混合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也稱上頸椎綜合征,主要累及第1~4頸神經根,以頸肩痛為主要症狀,有時難以與神經根型頸椎病截然分開。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為常見,多為單側,亦有雙側發病者,以頸痛及上肢疼痛麻木為主要症狀,約占頸椎病的60%。椎動脈型頸椎病以眩暈為主要症狀,約占頸椎病的20%。脊髓型頸椎病以下、上肢先後出現感覺和運動障礙為主要症狀,占頸椎病的10%~20%,部分患者是因為頸部外傷引起的。交感型頸椎病以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為主要臨床表現,占頸椎病的10%~20%。混合型頸椎病是指具有兩型或兩型以上的頸椎病症狀。
二、發病特點
頸椎病多發生在30~60歲,以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多見,如從事IT、會計、繪圖、教師、醫師、設計等工作的人群。
反複出現落枕,常是頸椎病的前兆。
目前,中小學生由於課業負擔重,頸椎健康問題備受關注。
第二節?病因病理
一、慢性損傷與退變
頸部慢性損傷,如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可以出現頸椎退變。頸椎的退變是發生頸椎病的基礎。椎間盤的退變使得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前、後縱韌帶鬆弛,脊柱的穩定性下降,脊柱發生代償性增生,增生可發生在關節突關節、椎間關節和椎體。當增生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時,就會產生一係列症狀。增生的骨質可直接壓迫頸部神經、血管,也可刺激周圍組織,使得周圍組織發生充血、腫脹等無菌性炎症,形成間接壓迫並產生症狀,且以後者居多。
二、急性損傷
各種急性損傷,如扭傷、碰撞傷、揮鞭樣損傷,都可造成椎間盤、韌帶、後關節囊等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使脊柱穩定性下降或造成關節脫位,直接或間接刺激、壓迫神經或血管,產生一係列症狀。
三、畸形
某些頸椎先天畸形,也可導致頸椎病,如隱性頸椎裂、自發椎體融合、頸椎橫突肥大,頸肋、樞椎齒突發育不良或缺如等。這些畸形改變了頸椎受力狀態,使病變椎骨的相鄰椎骨應力集中或活動度加大,加速了退變過程。
第三節?臨床表現
一、頸型頸椎病
1.頸部酸痛,頸肌痙攣,頸項僵硬。
2.可出現偏頭痛,有時疼痛可擴散到前額和眶周。
3.可表現為反複落枕、寰樞關節半脫位等。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
1.頸肩部的不適伴有上肢的疼痛或麻木,常波及手指。其疼痛表現為鈍痛、酸痛、脹痛,或隱隱作痛,或過電樣放射痛。可因勞累或落枕使上述症狀加重。
頸4~5病變:壓迫頸5神經根;疼痛從頸肩放射到腕部而不到手;壓痛點位於頸4~5棘突旁、岡上肌;頸後耳下區域及前臂掌側中線區感覺遲鈍或消失。
頸5~6病變:壓迫頸6神經根;疼痛從頸肩、前臂放射到拇指;壓痛點位於頸5~6棘突旁及肩胛內上角區;前臂橈側及拇指感覺遲鈍;肱二頭肌肌力減弱,肱二頭肌腱反射(圖1-5)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