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礎的差別(1 / 3)

經濟基礎的差別

在任何關於南亞不發達、發展和發展計劃的分析中,這一地區同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的比較都是有效的和恰當的。南亞現在的條件能夠同西方的國家現在的條件相比,也能夠同西方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前夕的條件相比。我們在這裏中主要關心的就是這後一種比較。我們將試圖闡明南亞各國和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方麵的主要差別,進行的比較是與係統闡明南亞經濟政策問題有關的這一地區的各個國家認識到,它們是不發達的,它們應該發展。它們的計劃都建立在現代化,尤其是工業化願望之上。自然它們相信能夠從發達國家經驗中學到大量東西。

初始條件的這些差別極端重要,它們經常形成了南亞的不利條件。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差別如此之大,以致不能運用任何類似於西方國家所經曆的增長模式。由於存在忽視南亞國家特殊性的傾向,即在研究中共有的,以及計劃中和一般在公開討論中盛行的偏見裏固有的傾向,所以重要的是應該注意到他們今天麵臨的發展問題的新東西。

關於南亞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常規研究方法中,同西方當前,或者同西方工業革命時期的比較,由於假定現在的差別代表了發展的時滯而相互有關。這種時滯概念意味著,在西方曆史上曾有一個時期——不同國家位於時間軸線上的稍微不同的點——在這個時期的條件與南亞現在存在的條件基本上是“可比的”——在各國之間也有個別變化。這也意味著假定各國十分均勻地發展是可能的,後者義意味著,與發展有關的一整套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內部和諧地同時運動。最後,時滯概念意味著現在的世界環境,如果與西方國家比較期的環境不同的話,也至少不是很不利,以致阻礙或嚴重妨礙了南亞的發展。

但是,如果我們試圖確定西方國家什麼時期在與今天的南亞相同意義上還不發達,而在那以後,它們才開始發展,那末這個理論中就存在一個邏輯缺點。有一個問題是肯定的:在我們所謂的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因為我們把它看成一係列事件而不是單個事件)開始的時候。這些國家實際上已經獲得了多年——在某些情況下是幾個世紀——的社會與政治的發展以及早期的經濟發展。在許多方麵,西方國家那時已處於比南亞今天更有利得多的進一步發展的情況。因此,在許多方麵,比較的時期應確定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前的幾個世紀。在另一些方麵,南亞今天有些條件可與西方近代史上任何時期的條件相比。在定義西方國家“起飛”時間的工作中,假設這些國家在初始條件和發展過程方麵是基本相同的——這是一個有問題的假設。要使用西方這個“起飛”概念,並嚐試找出南亞各國現在位於假定的一般發展軸線上的那一個“階段”是對事實的歪曲。

這樣,在國際上,我們就使西方各國曆史上的比較期模糊不清。(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諸如氣候、人口和自然資源,南亞和西方世界的差別是不隨時間而變化的)。

南亞作為一個地區,天賦資源貧乏。隻有印度有足夠的煤礦和鐵礦支撐重工業。除了印度尼西亞以外,這一地區看來並沒有很多石油。土地資源一般貧瘠,或者因為它們本來就是那樣,或者因為它們被人口過分擁擠和氣候毀壞了。但也有一些例外。錫蘭有極好(雖然有限)的土地生產茶、椰子和橡膠。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也有極好和較多的土地種植橡膠。馬來亞、泰國、緬甸、錫蘭和菲律賓還有大麵積的森林沒有充分利用。

南亞的氣候堪稱得天獨厚的資源。但是,由於它也影響到勞動生產率,所以,把它當作一個獨立的條件更精確。盡管我們幾乎不知道氣候對發展的精確意義,它還是構成了南亞和西方世界之間的另一個重要差別。現代所有成功的工業化,包括日本、蘇聯、甚至中國,都出現在溫帶,這是一個事實。南亞國家位於熱帶或亞熱帶,這實際上是世界上大多數不發達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

即使幾乎尚未研究過氣候條件對發展的重要性,一般地說,大多數南亞國家極端炎熱和潮濕顯然造成了土壤和許多種物質產品的退化與變質;顯然對一些作物、森林和動物的低生產力負有部分責任。顯然不僅使工人不舒服,而且損害了他們的健康,降低了上工率、工作時間和效率。在一些較小的方麵改變氣候是可能的,但更重要的是,氣候對生產力的影響能夠用許多方法來改變;並且,生產和消費都能更好地適合氣候,但這需要支出,通常是投資型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