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計劃
製訂發展計劃的思想可視為一種理論,並能根據政治行動來檢驗其一致性、現實性和可行性。而這種思想的傳播和影響本身同時就是現實的一部分,一係列社會事實有其原因和結果,對這些因果應該像其他社會事實一樣予以研究。
經濟計劃的基本觀點是,國家應該在經濟中起積極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國家通過其自身的經營和投資行為,及其對私人部門的各種控製——誘導和限製,將啟動、鼓勵和指導經濟的發展。這些公共政策措施要合理地協調,並且在規定的未來若幹年以內,協調就應清楚地體現在一個全麵的計劃之中。
因而,在其所有表現中,計劃的整個綜合思想就本質而言在方法上是理性主義,結論上是國家幹預主義。它使人們相信,政府幹預能夠促成或加速發展。特別是,經濟條件不一定原封不動或者僅僅在“自然力量”的支配下演化。相反,據認為,這些條件及其演化應置於政府的控製之下,以便經濟體係能依照有目的地製訂且合理協調的政府政策朝所要求的方向運動。這些政策的策略將作為一套政策推論出現,推論來自對一國狀況之實際的合理分析和一些發展目標的部署。在南亞地區,所有要求國家經濟計劃的國家原則上都同意它應該有利於普通人民,集中於提高該國最貧窮階層的生活水平,並表達整個國家的意誌。
這種理想主義和幹預主義的國家經濟計劃思想體現了與過去的徹底決裂,因為南亞國家——外國飛地以外的南亞國家——曾經是,現在仍然是停滯不前,大多數人的觀點是傳統的,傾向於原原本本地接受事物。它出現在這個落後於時代的世界,人們沉睡了幾個世紀之後仍然渾渾噩噩,使國家經濟計劃的挑戰更富有戲劇性。
觀念上,一旦人們接受了通過合理協調的政府行動誘發變化的可能性,南亞大多數社會和政治條件看來就不佳了,需要改革了。超越純“經濟”的變化終於被視為合乎需要的政策目標。生活水平應該改善,應減少社會和經濟等級製的不平等和剛性,各種機會應更廣泛地向每個人開放;全體人民的參與應得到加強。旨在改善某些不良條件的政府政策,除了它們的獨立價值以外,通常還有一個工具價值(instrumentalvalue),因為它們往往在合乎需要的方向上也改變了其他條件,其他這些條件的變化因而成為,達到經濟發展的手段。因果關係是循環的:各種“非經濟”條件的改善不僅使“經濟”發展成為可能,或加速“經濟”發展,而且引起的“經濟”發展往往同時會改善其他“非經濟”條件。
計劃以這種方式成為現代化思想的智力模型——總的模型。民族發展的要求包括最終囊括了所有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改革的努力。經濟發展因而被理解成“人的”問題。發展計劃經常明確地把計劃定義為改革所有不令人滿意條件的全麵嚐試。這一看法也反映在大多數計劃的主要目標與抱負之中,這些目標與抱負超越了狹隘義上的“經濟”政策。
從表麵上看,至少計劃思想現在在南亞各國居於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它提供了關於社會和經濟問題的許多公開討論的權限——這些討論見諸這些國家的報刊文獻中、知識分子和政治領導人的聲明中以及審議機構的討論中。這些國家或那些在其中有完全發言權的個人在不同程度上都變得“有計劃意識”。在這些不發達國家已出現了經濟發展的要求(而且還假定,國家關心的就是通過計劃促進發展)。就非共產主義世界而言,這是曆史上嶄新的事件。即使初始條件沒有任何其他區別,單單信奉這種思想就使下列假定不恰當。南亞各國將走一條與西方世界類似的發展道路。
隻有少數幾個南亞國家進行了認真的嚐試,把其經濟生活置於國家計劃的約束之下。即使在這些國家,政府協調控製的範圍和效果也不大。但是,計劃觀念代表了政府及其反對派相當普遍持有的關於應該怎樣看待政府政策的態度。即使幾乎沒有什麼實際計劃,且更談不上執行時。計劃思想也有助於使幹預主義做法合理化。在經濟有一些進展時,它們也是作為計劃成功的結果而出現的。當需要緊縮和犧牲時,它們也是以計劃的名義進行的,就像計劃被用來掩蓋生活條件改善緩慢和發展進程緩慢一樣。
這樣,計劃思想傾向於提供每項公共政策辯論的範圍條件。西方國家一般往往貶低他們實際上擁有的經濟計劃,且尤其是美國,總試圖使自己相信它的經濟是“自由經濟”時,南亞各國往往大肆渲染,偽稱他們的計劃比實際達到的更大。他們已經把計劃作為一個觀念接受下來,卻未能將大部分計劃變成現實。
當人們考慮到這些國家的赤貧狀況時,經濟發展——雖然不一定要靠國家計劃來促成——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通過協調的計劃進行大規模的國家幹預是需要的,以促成這種經濟發展,上述更進一步的看法源自下列認識:在西方世界已迅速發展了許多代人時,這些國家長期以來仍處於相對停滯狀態。一個強大的誘發動力被認為是結束這種停滯和產生經濟進步所需要的,這種動力顯然不會自發地到來,至少不會盡快地到來。
對發展所需要的實際條件的更深入的研究加強了這一論點。我們已經發現,今天的南亞各國和處於可比水平時的西方富國之間的差別是根本性的,並且具有使南亞各國發展更困難的性質。實際上,除非有力地運用新的要素即國家計劃,這些差別將使這些國家中的許多國家發展成為不太可能。
通過計劃進行迅速和有力的國家幹預當然有很多原因。不斷加速的人口增長,逐步地降低生活水平並阻礙著發展。如果人口靜止不變,就會有自發發展的較大可能性。其次還有資本稀缺,貿易狀況也不利。這個清單還必須加上私人部門相對缺乏經營才能和訓練,富人不願把資金冒險進行生產性投資,而是進行投機和賺錢快的風險活動,最後,大型企業有獲得過度壟斷或寡頭壟斷的趨勢。由於這些原因——它們在幾個南亞國家的程度各不相同——國家將經常發現有理由使工業本身開始發展,或管理和控製企業經營活動以實現合意方向上的更快發展。
大部分地實現社會與經濟平等和福利的理想——它們在所有南亞國家都被宣布為政策目標——的企圖也會使大規模的國家幹預成為必需。尤其是窮國,這種政策需要計劃,並同總體計劃中的.其他所有措施相結合,以便產生效果並促進而不是危害經濟發展。一般地說,如果要實現發展,承襲的不平等和剛性對經濟發展是不利的,需要通過協調的政府政策加以緩和。在每一階段,也能夠期望教育本身有某種教育作用。擬定一個計劃,廣泛地予以宣傳和討論,應該有助於誘導人們從手段和目的來合理地思考問題。南亞所有領導人都知道,發展需要人民的生活態度和工作態度的根本變化,傳統主義的桎梏必須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