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與國際資本活動(1 / 3)

對外貿易與國際資本活動

在西歐,出口的增長曾經為進口不斷促進發展的資本品鋪平了道路。在南亞,種植園和采礦業的投資幫助擴大了這些最初的活動。這就是今天錫蘭和馬來亞的收入水平超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原因。在西歐,北美和澳大利亞,工業發展最初是通過有活力的、數量擴大著的國際貿易而發生的。在南亞,該地區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由大多數來自西歐國家的外國人開辦和經營的企業來滿足,他們把利潤送回國內,從國外帶來製成品,很少與本地人同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南亞的出口機會還在有利地擴大,但都未能引起該地區經濟的全麵迅速增長。正如我們已注意到的,自獨立以來,他們已努力使本國能從這些外國支配的企業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因而,自獨立以來,這些企業對地區經濟的有利作用應該比過去更大了。但是,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擴大著的出口市場中不再有任何重大的刺激作用。實際上,預計對南亞大多數傳統出口的需求幾乎完全不會提高。不僅大自然在資源方麵對南亞很吝嗇,而且,現在世界對該地區確實擁有的資源的需求也停滯了。

而且,當不發展概念中固有的所有內部障礙使出口難以擴大和多樣化時,工業國家的限製進口政策又加劇了這一問題。西方發達國家都極端頻繁地對據說是外國“廉價”勞動的產品實行關稅、限額和其他限製。共產主義國家也沒有采取能保證南亞大量製造品出口的貿易政策。

如果南亞各國在不久的將來出現發展,那末這種發展不會是對外國需求該地區擁有的傳統比較優勢的產品的反應。這個事實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長是一個比發達國家麵對這一問題時更困難的任務,而且也意味著,增長過程本身將有多得多的自給自足和少得多的對外部力量的“自動”反應。發展必須主要立足於內部並審慎地促進及培養,因為相對自由和擴張著的國際貿易具有的自動誘導增長的刺激因素已不複存在。

南亞進出的外貿和資本流動的事實材料較優於其他經濟材料,這樣,從中得出的結論比較少受限製。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錫蘭和馬來亞,占有最高的對外貿易比率;而最窮的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占有最低的比率。印度和巴基斯坦出口和進口占國民收入的比例低於10%,而錫蘭和馬來亞超過了30%。由於有種植園和采礦,馬來亞出口大於其人口幾乎是它12倍的巴基斯坦。

像一般對外貿易比率所指出的那樣,外貿部門的重要方麵是出口和進口的構成。南亞更特別的是進出口之間缺乏多樣化。在五個南亞國家,一種商品占總出口的50%以上;這些國家是緬甸(大米)、巴基斯坦(黃麻)、南越和馬來亞(橡膠),以及錫蘭(茶)。僅三個國家有一種以上的重要出口。菲律賓出口糖和椰子,印度尼西亞出口橡膠和石油,泰國出口大米和橡膠。隻有印度有重要的製成品出口。而且,除了大米以外,這些商品隻有很小的國內需求,實際上,它們都是為出口而生產的。這使南亞國家唯一地依賴他們幾乎不能影響的外部市場,至少在需求方麵是這樣。在沒有任何國內市場的情況下,他們的經濟對外部需求的變化更敏感,因為外國購買下降形成的衝擊幾乎沒有減緩的餘地。即使對那些出口很少的國家來說,出口收入的不穩定也造成了國際收支的經常危機,這不僅轉移了其他方麵發展的注意力,而且阻礙了關鍵發展品的進口。

有幾種類型的進口對發展顯然至關重要。其中,我們包括如果進一步削減就會不利地影響營養水平的那部分食品進口。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在不久前就曾處於這樣一種狀況:幾乎沒有降低食品進口以增加資本品進口的餘地。這樣,這三個國家就特別容易受到進口價格提高或者出口收入下降的影響。該地區的其他國家現在沒有把他們的進口同樣集中在必需品上。隻要降低進口能夠限於非必需品,其進口下降對發展的影響可能就不太嚴重。

我們絕不能認為這意味著非必需品進口占很大比例是稱心合意的。這可以認為是發達國家普遍豐裕的象征,但在不發達國家則並非如此。如果一個國家很窮,且以這種方式安排發展計劃:必需品的進口構成了總進口的極大部分,如印度和巴基斯坦那樣,那麼,任何大幅度削減進口都將嚴重地破壞有計劃的發展。因此,盡管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該地區的進出口占國民收入的比率最低,但是,其進口構成對外貿部門產生了其規模不相稱的戰略意義。像馬來亞和錫蘭這些國家,由於出口的外彙收入多,不僅買得起外國大量製造的消費品,而且也買得起大量食品。

最近,南亞每個國家的進口單都受到其發展工作的相對強度的影響。較窮的國家被迫大大削減非必需品的進口,尤其是消費品的進口。國防物資開支的增加進一步壓縮了這些產品的進口,這些國防物資需要用寶貴的硬通貨來購買。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這一方向走得最遠,看來幾乎沒有餘地使他們的進口狀況發生重要變化。這些因素作用的結果是,特別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被迫采取進口替代政策,勉強使用本國的製成品和原材料,或者幹脆不用,他們的政策餘地一般已受到嚴重限製。

南亞對外貿易的另一個顯著方麵是,它麵向遠距離的國家。巴基斯坦、印度及錫蘭出口的大約50%到60%被送往西歐和北美,南越出口的2/3以上和菲律賓出口的70%以上是送到上述這些相同的地區。隻有大米出口國緬甸和泰國,以及較小程度上,印度尼西亞的重要出口部分是出口到其他南亞國家的。進口狀況同樣十分顯著,馬來亞、新加坡、錫蘭和泰國30%到45既然殖民主義在南亞已經結束,那些負責該地區經濟命運的人就把現在的經濟結構不是看成是靜止的東西,而是看成新的出發點的基礎。然而,無論他們怎樣努力地追求發所目標,其努力可能受到他們鞭長莫及的因素的阻礙。該地區所有國家都過分依賴外部條件,過去幾十年來的外貿趨勢以及這種趨勢固有的前景對每個國家的增長前景具有十分嚴重的不利影響。自從20世紀20年代後期以來,世界整個加工品貿易比世界初級品貿易增長更快。由於南亞對這些初級品依賴很大,世界貿易的總趨勢就不利於這一地區。而且,自20世紀20年代後期以來,整個世界的國際貿易中,這些初級產品的增長已超過了南亞國家的初級產品貿易的增長,這是重要的不祥之兆。如果我們除掉石油,20世紀50年代末,南亞的出口量看來仍然與1927—1929年相同。如果也除掉橡膠,出口量下降了大約25%。對南亞四種主要出口項目——大米,糖、棉和黃麻——的需求已經落後於西方的經濟增長。該地區還受到了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增長的損害。還要加上一點的是,尤其是美國和加拿大的技術效率提高、貿易壁壘增加和剩餘產品增加所產生的壓力。許多使用南亞原材料的行業的經濟增長並沒有轉換為對這些原材料的需求的等量增長。

這種出口全麵停滯的部分原因在供給方麵。戰時的破壞——這在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特別嚴重——與戰後的政治動亂結合起來,阻礙了出口的完全恢複,降低了戰後部分時期的總出口。而且,人口增長往往減少了某些方麵的可出口剩餘。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國內消費已占去了不少黃麻和棉花供應的增長。與停滯的出口趨勢相比,進口需要以及實際進口已急劇增加,在至關重要的食品方麵,生產增長緩慢,人口增長迅速,結果,出口國隻有較少的食品可供出口,而進口國必須增加購買。南亞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還是食品淨出口者,現在已因虧空不斷擴大而成為淨進口者。

概括地說,南亞整個地區在過去30、40年麵對出口潛力沒有表現出相應的活力的形勢,經曆了進口需要的不斷增加。確實,世界市場趨勢造成實際出口收入的劇烈波動,實際出口收入本身從長期來看正下降到增長著的進口需要以下,這就容易把幾乎所有南亞國家卷入一係列嚴重的和惡化著的國際收支危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