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異造成的社會不平等
我們所說的生活水平是指該地區各個國家平均每人一般消費的商品與勞務數量。高度不平等的存在意味著較低收入階層的人民大眾具有的生活水平比平均數表明的水平低得多。
生活水平本身是重要的。實際上,該地區發展計劃的主要目標就是提高人民大眾的極端低下的生活水平。在循環因果關係中,生活水平的提高幾乎能夠改善其他一切條件,特別是改善投入工作的努力和勞動的效率,因而改善生產率。同樣,態度和製度也受這些水平提高的影響。
首先,注意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南亞比在先進國家具有大得多的工具價值(instrumentalvalue)是重要的,在先進國家,生活水平已經很高,以致生活水平變化對生產率具有很小或幾乎沒有影響。因此在西方,個人和集團收入能夠明顯地分為兩個部分:花在消費上的部分;儲蓄和投資的部分。這些國家的生活水平能夠用從總收入中扣除這些儲蓄來衡量,儲蓄隨後又通過不消費某一部分的當前產量而與有形資產的積累一致。但是在南亞不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如此之低,以致嚴重損害了健康、體力和工作態度,因此,大多數種類的消費增加同時代表了“投資”,因為它們對生產率具有直接影響。這是戰後常規研究方法和經濟模型不適合於南亞的另一個原因,這些方法和模型強調產出、就業、儲蓄和投資之間的關係。
在更嚴密的考察下,顯然,已發表的關於“儲蓄”——意思是非消費性收入——的統計資料十分脆弱,以致不能使用。在這些情況下,更誠實的做法是求助於前一章談到的收入水平,而不試圖減去“儲蓄”,儲蓄無論如何一般並沒有超過為數很小的幾個百分點,如果儲蓄大多是由人民大眾進行的話。在順著這條思路進行時,必須記住,除了儲蓄用於內部集資投資外,許多國家收入將用於非生產性支出,特別是用於軍事目的的支出。這類支出在南亞大多數國家已表現為急劇增加,部分地是由於印度邊境同中國衝突的推動,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關於克什米爾的緊張關係和戰鬥,印度尼西亞同馬來西亞的“對抗”和越南戰爭的推動。隻要國民產出水平相對沒有增加,加速增長的國防活動就減少了留給食物、衣服、住房和其他家庭需要的收入數量。
在各國內部和各國之間生活水平這麼不同時,用單獨一個數字表示平均生活水平的整個想法是不適當的。在把該地區的一個國家同富裕的發達國家進行比較時尤其如此。例如,說美國的生活水平是南亞某個國家的15、20或30倍是沒有意義的。更有意義的是根據實際消費的商品和勞務進行比較。但是,要進行這種比較,卻沒有許多可靠的統計資料來源。
在選擇那些包括南亞生活水平最有關方麵的項目時,我們做如下排列:食物和營養;衣服;住房,包括衛生設施;保健和教育設施;信息媒介;能源消費和運輸。其中的每一部分都能得到一些不完全的、概括性的統計證據。但是,同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比較,甚至在南亞國家之間進行比較都存在風險。
尤其是同西方比較時,質量上具有巨大差別。南亞的食品經常隻有很低的營養價值,市場出售的食品經常摻假,而且,至少對大多數人來說,可得到的花樣品種少於西方。因此,消費量上的差別極大地低估了南亞和西方之間的實際差別。此外,或許更重要的是,平均數不能說明南亞城鄉之間,甚至農村各個地方之間不同收入、社會或種族集團在不同項目消費上的巨大不平等。現有資料表明,許多項目大部分是由極少數通常集中在城市中心的上層社會成員消費的。
收入集團(incomegroups)、社會階層、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差別在發達國家確實也存在,但不平等的程度遠小於南亞。例如,美國的各個地區幾乎都有電,大多數農村家庭都有收音機、電視機、電話和機械設備。
在南亞,私人總消費支出幾乎有2/3或更多用於食物,同時,在發達國家,用於食物的部分一般低於2/5。因而,食品消費提供了非常恰當的生活水平指標,它可用每人日常消費的總卡路裏來衡量.1958年估計這種卡路裏攝入範圍從巴基斯坦的2030卡路裏到馬來亞的2290卡釀。這些數字小於美國的3100卡路裏和英國的3290卡路裏。在南亞內部,攝入卡路裏的變動與人均收入的變動緊緊相聯,巴基斯坦最低,馬來亞最高。出口大米的泰國和緬甸略有偏差,那裏,食物消費比總體經濟狀況要好,同時,錫蘭正相反,它嚴重依賴食品進口。甚至這些估計可能也有問題,因為它們立足於經常被低估的人口規模。因此,南亞各國在食品供應上的差別小可能是真實的,在消費水平和排列順序兩方麵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別。
但是,有一件事是清楚的:當先進國家攝入的卡路裏大大超過了需要時,在南亞,除了馬來亞以外,攝入卡路裏至少比最低需要量低10%,甚至可能更低。而且,由於消費上的嚴重不平等,絕大部分人口得到的比這種低平均數還要少。
在菲律賓和印度,卡路裏的攝入已有一些提高。同戰前時間相比,表明——雖然是不肯定地——1958年,菲律賓和印度次大陸的卡路裏供應稍稍超過1934—1938年的水平,但其他地方大致相同或低一點。
現有證據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南亞食物狀況的另一方麵——飲食單調。同美國不到1/4相比,穀類食物構成了巴基斯坦卡路裏攝入的70%以上,構成了印度和菲律賓的大約2/3。據估計,在整個遠東,大宗穀類和澱粉莖類食物構成了平均食物消費的3/4。這種嚴重依賴一種或幾種作物不僅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抵抗疾病的保護性元素的平衡,而且使消費者容易受到不利氣候或植物病蟲引起的作物歉收的損害。整個南亞的肉類低消費導致了由缺引起的貧血。